劳剑锋
近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提出支持佛山南海推动粤港澳高端服务合作,搭建粤港澳市场互联、人才信息技术等经济要素互通的桥梁。今年1月,区党代会提出全面启动佛山西站枢纽新城建设,再造一个千灯湖传奇。今年两会中,佛山西站枢纽新城也是一个关键词。
佛山西站枢纽新城的建设,可以“筑城”为发展理念与目标,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枢纽、辐射周边区域、联动错位发展,构建服务配套产业、科技创新产业、智慧互联产业为三大支柱的产业发展组合,打造集商务之城、立体之城等于一身的“未来之城”。
“未来之城”是因站而谋、与站同兴的发展大平台,要深挖优势,夯实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首先,在建设初期应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摸清土地家底,对区域内土地实施统一规划管理、坚持高标准设计开发原则,并持续开展土地收储整备,确保不因土地问题影响项目落地,保障长远持续发展。
其次,需要争取铁路部门及上级部门的支持,不断优化运输组织,班次安排;并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重大平台的互动合作,加强多方协调,形成发展合力。
再次,“未来之城”的发展基石及动力是“人”,信息、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都是跟着人才走,应以人为本,不断完善站场配套设施,服务好旅客。同时,核心区域加大力度引入中小学名校、国际高端医疗服务机构等,增强对产业、人才的吸引力,令人才“愿意来、留得住、活得好”。
建设“未来之城”还应明确功能定位,实现区域联动。
从国内外高铁新城建设经验来看,不同类别城市会面临着不同的机遇与挑战。结合南海正建设全球创客新都市的目标,佛山西站枢纽新城的产业功能定位可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处理好与区内其他组团的关系,实现合理分工,差异化、互补性发展;二是构建枢纽偏好型、特色鲜明、极具潜力的产业。
具体而言,一是主动承接港深广外溢科技转移的“两高四新”产业,实现“以城带动传统产业发展”;二是打造智慧旅游集散中心,实现“以城带动文旅产业发展”;三是布局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进行培育,实现“以城培育新支柱产业”;四是发展会展博览、跨境电商外贸新业态,实现“以城推动新业态发展”。
“未来之城”要打造成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新“样板”。
“未来新城”的建设基本上是从无到有,在一张白纸上绘制蓝图。可以秉承超前创新规划理念、宏观布局和微观设计统筹兼顾,从图纸阶段规避“大城市病”。
一是打造立体之城,积极探索土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的开发路子,对核心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做全面规划;二是打造绿色之城,加大道路防护绿地、街心公园等城市绿地比例,植入海绵城市理念;三是打造智慧之城,高标建设地下管廊网络,解决“马路拉链”问题;四是打造科技之城,利用大数据技术、智能城市信息管理中枢,创建城市管理新“样板”。
关于“未来之城”对外交通体系方面:建议在争取更多地铁线路规划通达的同时,探索区域间建设有轨电车新交通,加快完善区域间主干道路网络建设及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实现到各区域间的高效通达。关于“未来之城”对内交通体系,构建以“城市大脑”为中枢控制的“地下、地面、空中”三位一体的绿色畅通现代化微循环内部交通体系。
最后,“未来之城”建设应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统筹发展能力。为此,“未来之城”需要组建一个指挥更为有力、机制更为顺畅的常设性、紧凑型管理机构,对区域内开发建设所涉事宜和权限实行统一、独立的管理,增强统筹发展能力,并积极复制自贸试验区政策,争取上级赋予更多经济管理权限。
(作者系南海区政协委员、民建南海总支副主委)
新闻推荐
佛山日报讯记者丘媚通讯员刘芝璐报道:意外事故发生后,救护车迟迟没有抵达现场;好不容易来到医院,就诊却需要在多个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