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新闻 禅城新闻 高明新闻 三水新闻 南海新闻 顺德新闻
新岭南 > 广东 > 佛山 > 南海新闻 > 正文

建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美丽湾区

来源:南方日报 2019-03-07 06:15   http://www.kcqsx.com/


广州的晴空一碧如洗。广州大剧院旁一尊张开双臂的雕塑仿佛是在尽情地呼吸。南方日报记者肖雄摄

惠州大亚湾石化区可见天蓝山绿。图为位于大亚湾石化区的生产装置。

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近处环境优美的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与远处的高楼群共同构成一幅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的画面。

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摄

关键词

生态文明

规划纲要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为居民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大湾区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使大湾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要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化同香港、澳门生态环保合作,加强同邻近省份开展污染联防联治协作,补上生态欠账。

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下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代表委员和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再次点题“生态文明”,指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使大湾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则是《规划纲要》明确的战略定位之一。

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在粤港澳大湾区蓬勃推进,一幅天蓝、水清、山绿的美丽湾区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天蓝珠三角PM2.5连续4年达标

喷漆、晾干、打磨、上蜡,在佛山桂城红木行业绿色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工人们正在集装箱般的隔间内处理家具。“通过共享设备,将产生污染的工序集中管理,既有利于统一处理废气,也减少企业成本。”南海区桂城街道环保办主任陈德球介绍,服务中心厂房内,废气经过水帘柜、活性炭过滤吸附箱等净化后排出,每年削减大气VOCs排放量约20吨。

2018年,佛山PM2.5年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实现首次达标。而佛山所在的珠三角城市群,作为全省人口、产业最密集的区域,是全国三大城市群中PM2.5首个连续4年达标的城市群,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AQI达标率)为85.4%,较2017年上升0.9个百分点。

改善空气质量,让天空更加湛蓝,调整能源结构、整治工业污染极为关键。

目前,全省城市建成区基本完成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大湾区还通过推进电动公交车及其他新能源汽车,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继深圳之后,广州、珠海实现公交100%电动化,此外开展清洁油品行动,提前供应符合广东蒸气压要求的国Ⅵ车用燃油,其中深圳市成为国内最早对轻型汽油车实施国Ⅵ排放标准的城市。

当前,在惠州大亚湾石化区,一个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正在逐渐勾勒而成;在珠海高栏港海边,满载LNG的巨轮正在靠岸;在横琴岛上,一个高可靠性配电网和智能配电网已经搭建成形……更多绿色、清洁的能源,在为大湾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大气治理也离不开工业污染的整治。2018年,全省排查“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10.7万家,完成整治约5.6万家。在钢铁、石化、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实施特别排放限值。同时组织专家技术团队指导重点地市强化臭氧污染防治和VOCs减排,完成工业挥发性有机物化合物治理952项,油气回收项目整治206个。

“粤港澳三地山水相连,但环保治理的理念、标准不尽相同。这是三地开展生态环保合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宣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对此,建立粤港澳大气污染联防联治三方合作机制,共同商定减排目标,成为破题的关键。

粤港合作的空气监控网络于2005年建成并运行,是我国第一个具有区域代表性并与国际接轨的空气监控网络。到2014年,该网络监测范围扩展至粤港澳三地,监测子站从16个增至23个,监测项目由原来的4个增加到6个。2006年至2017年期间,这一监控网络测得粤港澳珠江三角洲区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年平均值呈明显下降趋势,降幅分别达77%、26%和34%。在2014年9月才纳入监测网络的一氧化碳和细颗粒物方面,2017年平均值也比2015年分别下降了7%和3%。

“这反映近年粤港澳联合或独立推行的减排措施,包括要求发电厂安装脱硫设施、制定及收紧车辆的排放标准等,已对珠三角区域的整体空气质量带来改善。”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水清浩浩清流润泽大湾区

在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试验段施工现场,贯通的隧洞如长龙一般向前延伸,望不见尽头。工人在操控室内操控盾构机,研究人员在铺设传感器。隧洞最终通达深圳市光明区公明水库区域。广东粤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罗田管理部总经理闫军南指着隧洞自豪地说:“未来西江水将通过管道引入水库,进一步保障大湾区的供水安全。”

共享蓝天绿水,三地唇齿相依。饮水安全关乎大湾区生产生活品质。大湾区人均水资源并不充裕,如东江流域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及广州东部、深圳、河源、惠州、东莞等市近4000万人的生产生活主要水源,但上述供水区域人均水资源量约8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的1/3。

如何化解突出的水资源供求矛盾?《规划纲要》提出要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广东通过水资源科学监控调配、严格流域环境保护、创新节水机制等手段,保障东江的水安全,同时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即将全面开工,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

博罗水文站所在的东江干流,清澈的江水缓缓流动,两岸绿树葱茏,宽阔的江面上不时有船只穿梭。这与十多年前的景象大相径庭。

“在2004年及2005年的冬春之交,由于咸潮上溯,水位很低,市民可到江中捞鱼、捡东西,而下游的市民有的还需要买桶装水。”惠州市水务局毛新春回忆说。随着华南第一个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在2008年实施,水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优化调度,问题彻底解决。

在供港用水的主要水源地新丰江水库,碧水如玉。这个位于东江上游的广东第一大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水最高标准的Ⅰ类水质。53年来,广东累计对港供水251亿多立方米,相当于搬运了1个半洞庭湖的水。

为进一步满足大湾区水资源需求,新的超级水利工程——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在2017年开始建设试验段后,主体工程将在今年上半年全面开工。2019年2月1日,工程的初步设计报告获水利部批复。该工程输水线路总长度113.2公里。工程建成后,将实现从西江向珠三角东部地区引水,解决广州东部、深圳、东莞生活生产缺水问题,并为香港、广州番禺、佛山顺德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

粤港澳三地一衣带水,水质好坏也是大湾区群众关心的问题。

清晨,深圳湾潮位正缓缓上升,数只黑脸琵鹭在岸边滩涂觅食。随着污染治理及生态保护措施落实,深圳湾生态环境改善,滩涂上跳跳鱼、招潮蟹、反嘴鹬等数量逐年增加。2018年12月16日监测数据显示,深圳河河口氨氮1.20毫克/升,总磷0.20毫克/升,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对比自1982年监测以来的37年水质数据,去年深圳河水质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深圳河水质的改善是大湾区一步步实现水清的缩影。2018年广东全省重点流域、重点断面水质达标的基础进一步改善。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广东全省镇级以上已全面落实党政主要领导任双总河长的负责制,形成高位推动的工作态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省第一总河长、省总河长,并牵头督办污染最严重的茅洲河、练江污染整治。2018年,广东省河湖长体系较中央要求提前半年实现全覆盖,共设立省、市、县、镇、村五级河长37871名、湖长476名,加上村民小组设立的河段长兼巡河员,总人数超过15万名。

去年底,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总指挥部发出号令,吹响了“开展全面攻坚劣Ⅴ类国考断面专项行动,坚决防止新增劣Ⅴ类断面”的号角。

今年,“聚焦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推动水污染防治取得重大转折性进展”工作,被列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十项任务之首,大湾区内包括广州鸦岗、深圳河口、东莞樟村和旗岭等国考断面今年力争实现消除劣五类水体。

山绿森林城市让大湾区宜居宜业

《规划纲要》提出打造生态防护屏障,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而一座座森林城市的建成,为这一生态保护屏障增添了一抹抹绿色,山更绿正走向现实。

2018年10月,随着深圳、中山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珠三角地区九市全部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雏形已现,初步构建起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新格局。

广州已经打造为具有岭南特色的国家森林城市,天桥绿化成为广州重要城市名片,349公里绿化美化天桥成为全国最长的城市空中花廊,获得省宜居环境范例奖。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地率37.45%,绿化覆盖率42.5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06平方米,森林覆盖率42.31%。深圳市打造“千园之城”,构建功能完善的“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计划到2020年,全市公园总数超过1000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

2018年10月12日,广东省林业系统首次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讨论稿)》提出:至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建成水鸟生态廊道,提供更多的栖息地给珍稀野生水鸟“安家入户”,届时将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珍稀野生水鸟的种群数量增长、分布范围扩大、水鸟生境显著改善的总体目标。

省林业局局长陈俊光表示,广东省正编制全省森林城市建设规划,将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同时已和香港、澳门有关方面建立协商机制,谋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森林城市群。以“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为绿心,以粤北、东西两翼森林城市为生态屏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森林城市群,构建岭南特色的森林生态安全屏障,同时部署推动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融合发展,启动建设一批体现共谋共建、互联互通的重点生态工程。

“粤港澳大湾区不但要打造成产业结构优化、创新发展的区域,也要打造成生态环保最优的湾区,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广东省委主委、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鲁修禄表示。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顾幸伟表示,下一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将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大湾区良好生态环境作为重点推进工作之一。在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动大湾区率先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开展大湾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联合行动,加强海洋资源护理、海洋牧场建设、珊瑚普查、修复以及水生生物调查和研究交流与合作等工作上不断发力。

代表委员好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广东省委主委、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鲁修禄:

建议在大湾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位置。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广东省委主委、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鲁修禄表示,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国际一流湾区相比仍有差距。他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对此,大湾区具有良好基础:一是广东省经济绿色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二是粤港澳大湾区污染防治共治成效显著;三是低碳示范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四是自然生态得到有效保护;五是粤港澳生态环保合作体系不断深化。

鲁修禄建议,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可以从几方面先行先试:一是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蓝天保卫引领示范区,为全国各经济区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供经验。二是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深化碳排放交易。以广东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成功为基础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三是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无废试验区”,系统推进区域内固体废物处置,提高湾区循环发展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首席技师张恒珍:

企业要做好创新攻关向绿色生产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首席技师张恒珍表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起点都很高,要实现绿色低碳生产,就要从环保基础设施等方面同步建设,而且同样也要高标准。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推进污染防治,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粤港澳大湾区要以更高标准、更好技术解决废气处理、污水处理、土壤保护等问题。”张恒珍认为,绿色企业要做好绿色生产,现有企业要做好创新攻关,做好污水循环处理等工作,将企业向绿色生产转型,如果是新办企业,在生产开始阶段就要做好环保设施的建设。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如何协调实现绿色发展的问题,张恒珍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各个城市,首先要遵循谁生产谁处理的原则,一定要加强城市之间的协调,确保不达标就不排放,真正负起对绿色生态的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省卫健委巡视员刘冠贤:

生态建设最关键是要做好规划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省卫健委巡视员刘冠贤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绿色生态建设方面,最关键的是要做好规划。

“整个大湾区,要特别重视珠江流域,做好水文章,然后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把不符合绿色生态发展的问题加以解决,最后是实现目标,按照理想中的绿色生态标准打造。”刘冠贤说,这个目标就是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大湾区的绿意更加郁郁葱葱。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在各项制度出炉后,一步一步抓好落实,严格按照制度进行部署。

对于大湾区各城市在绿色生态建设上的配合,他根据自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医疗合作的经验表示,要围绕绿色生态建设召开城市间联席会议,而且必须是定期、不断地召开,才能实现在绿色发展上的合作共赢。

一线样本

建成森林城市让鸟儿有了家

“看,黑脸琵鹭!”在广东内伶仃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顺着深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办公室(下称“深圳市创森办”)工作人员所指的方向,可以看到约十只黑脸琵鹭在旁若无人地嬉戏,记者看得入迷,但在保护区工作人员的眼里,这些景象已不稀罕,因为近年来黑脸琵鹭成了这里的常客。

除了珍稀候鸟黑脸琵鹭,还有大白鹭、苍鹭、黑尾塍鹬……这个全国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鸟的天堂。“来深圳越冬的候鸟越来越多,这是生态保护的成果。”深圳市创森办工作人员表示。

“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深圳湾一带随处可见候鸟欢乐飞腾的身影。”广东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特别是每年12月、1月的“黄金观鸟期”,各种鸟类聚集数量达到峰值,高峰期有10万只。

内伶仃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全球共有8条候鸟迁徙线路,深圳是候鸟从西伯利亚迁徙至澳大利亚这条线路的重要“中转站”“加油站”。深圳湾以及跨越深港两地的大片红树林湿地,每年冬季能吸引189种10万多只候鸟在这里暂歇。

“深圳湾湿地的修复和保护为候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之所。”深圳市创森办相关负责人说,近3年来深圳市开展红树林湿地景观修复,改造福田红树林保护区鱼塘生境,建设浮桥、观鸟屋等设施,加强宣传教育,有效提升了整个深圳湾湿地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候鸟前来过冬。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使得来深圳越冬的候鸟越来越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给深圳带来的“福利”远不止这些。

早在2004年,深圳就提出三级公园体系,即“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过程中,深圳更是随手添绿,见缝“插”绿,为突破土地资源少、人口密度高的局限,不放过每一块边角地、细碎地。

到去年底,深圳的森林覆盖率提升到40.68%,全市共建成绿道2443公里、各类公园942个,平均每两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95平方米。这之中,既有全国唯一位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有遍布街头巷尾的迷你街心公园……用市民的话说,能绿的地面都已经绿了,可谓“推窗见绿、500米见园”。现在,深圳正在积极向空中要绿地,屋顶绿化、墙体绿化、天桥绿化在深圳随处可见。

去年10月15日,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深圳市、中山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至此,珠三角地区九市全部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实现了“国家森林城市”全覆盖,“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雏形初现,为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建设构建了生态安全新格局。

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群,绿色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再创新时代珠三角城市群发展新优势。

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张子俊谢庆裕王彪黄进

通讯员粤环宣粤农农轩林荫

新闻推荐

率先到港澳举办重点片区规划发布会,抛出系列“创业大礼包”政策 南海:搭建四大平台 抢抓项目落户

南海希望把广东金融高新区打造成为“大湾区现代金融后援服务基地”。三龙湾南海片区是南海与港澳合作的前沿阵地。抢抓粤...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建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美丽湾区)


 
频道推荐
  • 退休民警张毅刚: 退休前一刻还在“破小案”
  • 顺德机动车智能审核系统上线 车辆年检还要排长龙?10秒搞掂!
  • 广东省纪念第50个世界地球日活动将在佛山举行 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
  • 美食打探茶? 喝茶?春日里你该吃茶!
  • 企业加入“博物馆之城”建设 东鹏明善博物馆开放
  • 
    图文看点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推荐阅读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 企石为老旧厂房“体检” 将“电老虎...
    
    热点排行
    4月18日 早间新闻 达芙妮继续亏损:关店千余家 转型电商遭资 北京春季求职期平均月薪10970元 过半职位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余杨:特种设备的安全守卫者 樟木头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加大对火灾隐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安全 大朗检查水库排站防汛防涝准备工作 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