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佛山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图为顺德区澄海路东延线滨水绿地绿道。资料图片
三月中旬的佛山,南海桂城千灯湖绿道旁树木成荫,倒映在一旁泛光的湖水中,又与背后连片的高楼玻璃幕墙相互映衬,增添了几分都市田园意味;顺德澄海路东延线滨水绿地与植被颜色深浅不一,附近步道内的几辆自行车上传来笑语声,衬托出更浓厚的春天气息。
如果有机会俯瞰整个佛山会发现,这座工业大市正在坚持不懈的绿道建设、生态提升下,营造出森林围城、绿城飞花的城市形态。
自改革开放以来,佛山是一座制造业特色鲜明的城市。工业基础雄厚,工业园区和厂房林立,这是佛山给外界留下的传统印象。然而这些年,无论是深入部署绿道网建设促民生发展,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还是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立志建设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佛山试图统筹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决心越发明显。
将生态改善作为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一大切口,佛山正为全国探索一条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南方日报记者吴欣宁
◎1654公里绿道
释放城乡融合纽带效应
作为城市发展和品质提升的一个重要内容,生态建设既是经济工程,更是民生工程。其中与社区和市民休闲出行息息相关的绿道建设,则是衡量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人民生活质量乃至幸福指数的关键维度。
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
在佛山,1654公里的绿道更是持续打造着生态屏障,让这座制造业大市洋溢着岭南水乡的乡野气息与人文关怀。
早从2010年起,佛山就编制了《佛山市绿道网建设规划(2010-2020)》和《佛山市城市绿道网建设规划(2011-2020)》,实现省立绿道、城市绿道无缝衔接,基本实现城市居民15分钟可达城市绿道,30分钟可达省立绿道的目标。同时,规划中适当加大了城市绿道布局密度,与城市步行系统有机结合,以满足居民日常出行的需求。佛山新城绿道、禅城南庄绿岛湖绿道、禅城东平河北岸绿道等点缀其中,勾勒出城市的自然风貌。
2012年以来,随着佛山市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的铺开,绿道公共目的地建设得以开展,佛山绿色空间的内容则进一步丰富。佛山新城8公里长的滨河绿道上,不断涌现出露天游泳场、湿地公园、3D彩绘区、剪纸长廊等公共目的地;在配套设施和园林景观的双重升级下,顺峰山公园绿道成为骑行游玩的一个热点。2018年,佛山市新增城市绿道29公里。
绿道路网的不断繁密,不仅展现出佛山的生态风姿,更烘托出工业大市的产业氛围。
“佛山绿道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串联了众多产业发展节点,展现佛山现代产业发展态势。”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比如,禅城的省立绿道和城市绿道,串联了瓷海国际产业园和南风古灶,展现南国陶都风貌;南海区城市绿道串联了广东金融高新服务区,展现现代金融服务发展态势;顺德北滘绿道串联了白色家电产业区,展现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新模式。精心规划设计的绿道所呈现的,正是佛山城市转型、产业升级、环境再造带来的新气象。
而通过城市绿道建设中进一步结合宜居城乡、名镇名村、万村绿、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等工程,佛山在挖掘绿道生态长廊功效的同时,更释放着其城乡融合纽带的效应。
一个展现岭南水乡风情、促进城乡融合,又充分兼顾市民日常出行需求及旅游观光的绿道网,已在佛山初步成形。
◎“增绿”探索背后
向“理想城市”华丽转身
绿道建设只是佛山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缩影。其背后贯穿的,是这座制造业大市始终秉持的理念,即坚持行之有效的绿色发展道路,着力统筹“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以破解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命题。
数据显示,去年佛山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1.1%。这样一座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市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产业经济发展前沿阵地,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然而粗放的发展方式,也积累了各种生态问题。2008年前后,佛山大力推动“双转移”,不断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与重拳治污相呼应的,是佛山优化城市环境、强化生态建设的主动探索。
3月12日植树节当天,佛山市直机关单位干部与禅城区领导干部、在校师生等齐聚南庄绿岛湖共同开展植树活动,种下凤凰木、红花紫荆200多株,为2300平方米的闲置土地披上了绿衣。而这样的“增绿”行动,佛山已开展多年。
早在2007年,佛山领导班子首次以集体植树作为拜年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以身作则将生态绿化理念更深入贯彻到实践中。同样在这一年,佛山开启了“三年促变、绿地佛山”行动,从全市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快一环生态廊道、主干道绿化景观以及公园绿地的建设与改造。
在绿化探索上的积累,让佛山开始站在更高起点推进生态建设。2013年,佛山明确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并在2017年收获森林生态建设领域含金量最高的荣誉——“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在“创森”的5年内,佛山累计投入资金86.15亿元,市域森林覆盖率由34.16%提升到36.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8.73%提升到40.98%。
去年,佛山划定生态控制线面积1951.53平方公里、城市蓝线面积562.6平方公里,创新实行“岛长制”,开展48个河心岛生态修复工作;同时,佛山新增绿化面积3.27万亩,新增(改造)公园绿地318.7公顷。
10年多的绿化努力与5年的“创森”探索,不仅提升了城市“颜值”,还增强了城市竞争力。
“当前,生态环境对集聚创新资源、引进优质人才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优越的生态环境支撑,佛山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如何引进高端科研机构?如何引进优质产业项目?”在此前佛山开的一场生态文明相关工作会议上,佛山市委书记鲁毅说。
近年来,佛山市政府满意度排名逐步提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加大了城市治理力度,将生态环境改善融入打造宜居宜业宜创新的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的实践中,推动城产人融合发展。
推进绿色升级、完善生态建设,佛山正向一座资源吸附力强的“理想城市”华丽转身。
◎开启新征程
加速迈向高品质森林城市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城市使命。站在新的时代节点上,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佛山也踏上了新的绿色发展征途。
前不久,《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提到大湾区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使大湾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以更高水平谋划生态发展、塑造一流城市品质,对于身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佛山来说,有了更深远的意义。这是佛山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更是其争当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建设排头兵的必然选择。
秉持着更高规格、更严要求,建设“美佛山”的新一轮探路也已开启。
今年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省万里碧道工程和“让广东河更美”大行动,积极推进广佛跨界河流污染治理和城乡黑臭水体整治,并打赢蓝天保卫战。
在“增绿”方面,佛山将深化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建设,启动“美丽佛山”五年绿化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滨水河道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等九大重点生态工程,加快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王借岗公园、李家沙湿地公园等一批大型城市绿心项目建设。
其实早在2017年,佛山就制定了《佛山市建设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工作方案(2018—2022)》,并设立了更高的目标:佛山将利用五年时间,在全市新增森林面积13.39万亩,新种植树木1000万株,力争将市域森林覆盖率从36.3%提升至39.33%,将佛山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典范。
就在去年,佛山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出任“双组长”的建设高品质森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今年初,市政府还与各区签订了责任书,正式打响了建设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发令枪”。
除了宏观上的布局,佛山更是在具体的区域与载体建设上践行绿色理念。在以此带动的城市形态突破中,这座工业大市掌握了参与大湾区建设的更有利筹码。
就在今年春节假期刚结束之际,佛山市几套领导班子在位于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的重要生态廊道潭洲水道(陈村段)滨河景观带旁,铲开春泥,栽下生态佛山的新一茬树苗。
“三龙湾作为佛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也应该成为大湾区制造业城市生态文明创新的一个代表。”鲁毅表示,期望这些树种能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长成参天大树;佛山也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聚焦
如何打造便民
又具特色的绿道?
充分考虑市民出行和休憩需求,配套使用本地文化符号
绿道网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生态工程。自2010年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绿道网建设工作以来,佛山一直把绿道建设作为开创“民富市强、幸福佛山”的重要工作来抓。
而在绿道建设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打造出既能充分兼顾市民日常出行及旅游观光需求,又能突显城市特色的绿道网。
目前在佛山,建成的绿道包括佛山新城绿道、禅城南庄绿岛湖绿道、桂城千灯湖绿道、桂澜路绿道、佛山水道绿道(桂城段)、顺德区顺峰山公园绿道、三水区云东海绿道等。这些绿道的一个首要特点,就是体现民生为先。
佛山城市绿道主框架选线布局专门考虑了市民的日常出行和游憩需求,不仅串联重要的兴趣点和节点,绿道网络还与全市的慢行系统、公园、公交地铁站点、小区、学校、购物中心等连接起来,形成全市一体化的出行出游服务网络。
同时,据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城市绿道建设与公共自行车IC租赁系统紧密结合,并实现通借通还,且1小时内免费租用,集便捷、价廉、出行、健身休闲等于一体,极大地方便了市民日常出行。
另一方面,佛山还将绿道建设理念融入城市建设中。比如,将绿道纳入新城区、片区开发、滨水空间建设和公园建设等项目,在总体规划设计中考虑绿道的内容,预留足够的空间进行合理布局。佛山新城、西江新城、三水云东海湿地等项目都是典型案例。
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佛山的绿道路网如何充分展现岭南水乡风情,也是该市重点规划布局的地方。
为彰显佛山的水乡特色,无论是省立绿道还是城市绿道规划建设,均充分依托河堤涌岸成网成景的优势和自然特点。在水乡绿道中骑行,饱览秀丽如画的北江、西江风光,以及阡陌交错的桑基鱼塘绿道,穿梭在顺德河堤的竹林蕉林和落羽杉林,或是漫步在高明西江画廊。这已成为佛山常见的景象。
此外,在佛山绿道上,既可感受到岭南风光的秀色,又能领略到千年水乡的丰厚文化积淀。绿道沿途坐落着西樵山、魁岗文塔、灵龟塔、九江双蒸博物馆等古建筑与名胜古迹,还有一些绿道配套用最具佛山特色的陶艺作为标识系统的文化符号。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与绿网道路紧密融合,成为展示佛山岭南文化的窗口。
■链接
佛山五区生态建设亮点扫描
禅城?打造现代化大城市“会客厅”
禅城一直坚持内外兼修、建管并重,城市功能品质实现新提升。此外,禅城启动中心城区城市形态提升三年专项行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去年,禅城位居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第11名。
未来,禅城计划大力提升窗口形象功能,打造高品质国际化现代化大城市的“会客厅”。今年中共佛山市禅城区第四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到,该区将加快中心城区城市形态提升,高标准抓好城北、普君、莲升、澜石、石湾西等重点片区改造和市民公园等重点公园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佛山新地标,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用“绣花”功夫树立城市建设管理的标杆。
同时,禅城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力量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让市民群众生活在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
南海?筑牢高品质森林城市生态屏障
去年,南海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查处涉刑环境违法案件37宗,环境信访案件同比下降9.1%,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省、市生态环境督察案件均得到妥善处理。同时,南海大气、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3天,PM2.5实现有监测数据以来首次达标。
接下来,南海将全面落实南粤水更清和“一河一策”实施方案,压实“河长”“湖长”责任,聚焦广佛跨界河流整治、黑臭水体治理、“五清”等重点任务开展铁腕治污,重拳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截污管网建设方面,南海则计划完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自然村生活污水处理基本全覆盖。
此外,今年南海区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该区将积极参与“一环生态圈”建设,支持西樵创建国家生态公园,加快推进20个河心岛生态修复和8个千亩以上生态绿心群建设,围绕高速公路、高铁沿线、河道水道等区域,实施向路扩绿和向水借绿工程,打造一批沿线景观带、生态廊道和滨水绿道,进一步筑牢高品质森林城市生态屏障。
顺德?力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至87%
去年顺德新增污水处理配套管网46公里,落实“五位一体”沿街景观改造,清晖路、绿田路改造也基本完工。同时,去年顺德新增、改造绿化面积538.8公顷,市域森林覆盖率超过37%,高品质城市更具魅力。
在环境整治方面,顺德严格落实“河长制”,桂畔海水系综合整治完成总投资的69.8%,乌洲断面水质国考达标;启动725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定性调查;引入8家环保机构,开展“环保管家”9大服务。
根据今年顺德区政府工作报告,接下来顺德将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一岗双责”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度,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力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至87%。
此外,全面落实“河长制”也是顺德的发力重点。该区将坚决向黑臭河涌开战,用3年时间基本消灭全区黑臭水体;今年内完成桂畔海水系综合整治工作,启动眉蕉河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全力保障乌洲断面水质;建设不少于300公里污水管网,完成群力围污水处理厂区建设。
高明?促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
去年高明实行大气污染防治分级管控,扎实开展“四源”共治,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全市首位,并全面清理整治沧江两岸畜禽养殖场,全区清拆养殖场1295家。此外,在推进高品质森林城市建设方面,高明完成林分改造8820亩,新增绿化面积8655亩,缩减桉树种植面积2.8万亩。
接下来,高明将实施新一轮绿化高明大行动,推进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建设9大重点生态工程,配合推进云勇林场扩面提质,推动西江新城山水走廊扩容提升,新增森林面积7200亩,缩减速生桉面积2万亩以上。
同时,高明还将完善规划编制与环保准入共商共议机制,落实房地产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关联机制,从源头上减少环保投诉隐患。
在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上,高明实施全面节能行动计划,实行能源消费强度与消费总量“双控”制度,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促进制造业高效清洁循环低碳发展。
三水?坚持水城共融彰显城市特色
去年,三水区以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实施50项重点任务,污水处理厂、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清理完毕,空气质量和河涌水质总体改善。
今年初,中共佛山市三水区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举行,提到要找准三水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发力点,加快绿色发展。针对城市功能品质不够高、生态环境建设欠账多等问题,三水提出坚持水城共融,彰显城市特色。
为此,三水将依托北江资源,科学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促进生态水网循环畅通,美化河湖景观。在利用好西南涌、芦苞涌、乐平涌的基础上,三水将打造以水为魂、以水为脉的城市景观,谋划打造北江—西南涌环城生态景观带,加快建设芦苞涌一河两岸花海景观、乐平大同碧湖。
此外,三水还将高标准推进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和青岐现代水产园区海上田园建设,推进森林小镇、万里碧道、河心岛生态修复等工作,加快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建设。
■数读
佛山绿化建设成绩单
●29公里
2018年佛山新增城市绿道29公里,改造提升省立绿道6公里,全市绿道总长已达1654公里
●70个节点
佛山规划城市绿道1314公里,合理衔接途经佛山的1、3、4、6号4条省立绿道和全市近70个节点、兴趣点。
●3.27万亩
2018年佛山新增绿化面积3.27万亩,市域森林覆盖率37.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3%,新增(改造)公园绿地318.7公顷、绿色建筑1098.34万平方米。
●13.29公顷
2018年佛山完成村(居)绿化项目399个,探索实施立体绿化13.29公顷。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26平方米。
●5758万人次
中国植树节设立40周年以来,佛山共组织5758万人次,以多种形式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累计折合植树1.34亿株,营造各类主题林超过700个。
新闻推荐
为强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深入开展宣传发动,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扫黑除恶的浓厚氛围。近日,交通银行佛山南海支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