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钢。
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应该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昨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钢接受佛山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专访,建议佛山制造业要从制造转向智造,同时提升品牌知名度,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升骨干企业群体品牌效应
记者:当前中国产业发展出现了新变化、新形势、新挑战,这对于制造业大市佛山来说,意味着什么?
李钢:追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特点。从国内来看,不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或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透露的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了新阶段,要注重高质量发展。从国际来看,当前中国遇到的一系列挑战,背后反映的都是中国产业链要向高端攀升的迫切性。
对于制造业大市佛山而言,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在于,在高质量发展的追求下,一方面制造业将面临新一轮洗牌,另一方面中高端市场需求爆发。挑战在于,佛山是否能集聚更多的创新资源,以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支撑;企业是否能适应并引领市场变化,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有为才能有位,改革开放后抓住了机遇的佛山,不能在新的发展阶段缺位。
记者:当前,佛山正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佛山制造向佛山创造、佛山速度向佛山质量、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转变。在此过程中,您有什么建议?
李钢:改革开放以来,凭借敢闯、敢拼的干劲,佛山的“草根”力量深耕制造业,成长为各个行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更是繁星点点。
在佛山有很多产业集群都非常有竞争力,比如说家电、装备制造、陶瓷、家具等,这种产业集群给企业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提高了效率,但还不具备核心技术和核心品牌的优势。
佛山要提升骨干企业群体的品牌效应,从而提升区域品牌竞争力,亮出一张张“佛山制造”的城市名片,推动优势产业升级发展。同时还要打击假冒伪劣,保护好知识产权以及品牌。
要延伸佛山制造的优势,佛山还要继续减税降负,为企业降低成本,优化营商环境。还要充分利用目前的数据化、信息化这些新技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帮助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同时,企业也要努力,首先要转变观念,实现转型升级;其次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科学化精细化现代化管理;最后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凝聚起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教发展要理工优先应用为主
记者:近几年,佛山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打造一环创新圈、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季华实验室等重要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您认为,佛山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推进创新?
李钢: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问题。只有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才能产生一流的创新成果,才能拥有创新的主导权。佛山比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首先在引才的目标上,佛山要有清晰的认知。立足于本地实际,增强基础创新能力,佛山需要高层次人才和技能人才协同发挥作用。其次,佛山要研究和满足人才的多层次需求,防止引才不留才、留才不留心、留心不知心。对于大多数人才而言,不仅关注工资待遇,更关注发展潜力、上升平台等软环境建设。
除了人才之外,佛山还要打造科学研究平台、产业技术平台、创业孵化平台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等科技创新平台,以产学研等创新主体为依托,汇聚人才、资金、信息等多类创新要素,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记者:佛山正在着力发展高等教育,以支撑基础创新。您觉得在这方面,佛山可以做些什么?
李钢:佛山作为一个制造业城市,发展高等教育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充分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要以理工优先、应用为主,将佛山建设成为产教相促、协同创新的城市。
佛山应以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为着力点,通过新建应用型大学、引进名校的佛山校区等形式,形成以应用型大学为重点、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高等教育并重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佛山还可以制定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建设扶持政策、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扶持政策、高校高层次人才培育引进政策等。
此外,佛山还要特别注重职业教育的建设。佛山职业教育要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力度,借鉴德国等国家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和做法,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文/佛山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唐易婷图/佛山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黄皓贤)
新闻推荐
答应我,请不要错过这部炫酷生猛的青春片!携高口碑和诸多奖项而来,电影《过春天》今日上映
携高口碑和诸多奖项而来,电影《过春天》今日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