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曾经听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说法,给孩子出了不少难题。3年内花了近10万元,给孩子报了七八个培训班,在孩子5岁的时候便学完了小学二年级的课程。
刚开始上一年级的时候,孩子的成绩非常优秀,觉得老师讲的都很简单,到了二年级以后,成绩却慢慢下滑了,孩子从班里的尖子生变成了中等生,渐渐地开始厌学、不写作业、上课走神了。
在和老师沟通后,这位家长才逐渐意识到,原来孩子在刚上一年级时,因为提前学过这些知识,所以在成绩上比别的孩子优秀,但恰恰因为这些内容他已经掌握了,上课时更容易走神,对学习也缺乏兴趣,逐渐养成不注意听课的坏习惯。
儿童发展有自身规律,打破这一规律往往会适得其反。孩子还处于儿童时期,就让他们过早地学习几年以后才能接触的内容,并不能促进孩子身心的发展,反而会导致孩子进入小学后丧失对知识的新鲜感,产生厌学情绪,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天才”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起跑线上早别人一步的行为,原因大多出自父母们的焦虑。在教育孩子上,无数父母都是被推着走的,“别人家孩子”成为了他们焦虑的源头。但他们却忘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需要因材施教,更需要因时施教。
在儿童时期,让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能力可比学习成绩更为重要。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对一个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儿童时期应努力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惯包括作息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等。孩子在早期养成了正确的生活习惯,后面的学习和生活就会简单不少。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认同学习应该是一件终身的事情。终身学习的基础就是要有阅读习惯,自发地从各种书籍里汲取营养。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培养起阅读的习惯,会比成年后再来培养容易得多,也会更容易在无功利性的阅读中发现阅读的乐趣。当一件事是有乐趣的,那么离成为一种习惯就不远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遇到困难与挫折,对此孩子通常会用哭、闹、耍脾气的方式来面对。作为父母,应该通过积极的引导来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挫折,让孩子明白: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事,只要我们勇敢面对,一切困难都会烟消云散。
父母可以用讲故事、看视频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抗挫折培养,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励志”小故事,使孩子能够正确看待挫折,从而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抗挫折习惯。
很多孩子在父母的细心呵护下成长,对父母产生过强的依赖心,一旦离开了父母这个“保护伞”,便不知所措。如何才能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呢?父母应从吃喝拉撒睡玩运动等作息规律培养;也要学会照顾自己、整理内务,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更要培养孩子在学校、自然、社会、公共场所中的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
(佛山日报记者严晓莹整理)
新闻推荐
谢凯欣在个人硬笔书法展上介绍自己的作品。/受访者供图上周,沧江中学附属小学为谢凯欣这位““小小书法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