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时报讯(记者/李年智黄源力)“最大限度凝聚各方力量,最大程度集中优势资源,最大力度创新体制机制。”3月29日上午,在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工作推进会上,市委书记鲁毅强调,各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抢抓机遇,以舍我其谁的工作状态加快建设三龙湾。
会议介绍了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的工作推进情况,研究部署下一阶段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工作。市长朱伟主持会议,熊志翔、李子甫、区邦敏、黄志豪、蔡家华、杨朝晖等市几套班子领导,禅城、南海、顺德区党政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相关镇街负责人出席会议。
抢抓机遇
下好大湾区建设“关键子”
建设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是近年来佛山市委主抓力推的一件大事。当前,省委、省政府将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纳入重大创新平台布局。鲁毅强调,要切实增强建设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直面“不可不为”的挑战,坚定“大有可为”的信心,强化“必须作为”的担当。
2018年1月,禅南顺高端创新集聚区被写入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报告,标志着集聚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全市重大发展战略;2018年7月,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将其命名为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并赋予其牵引一环创新圈“1+5+N”创新平台融合发展、引领佛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龙头使命。
一年多来,市委、市政府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谋定而后动。目前,佛山已经建立了三龙湾管理体制机制,梳理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重点生态景观、重点产业、重点公共设施项目,为接下来建设发展制作了“施工图”。
“认识越来越统一,目标越来越明确,路径越来越清晰。”鲁毅强调,三龙湾自诞生之日起,其战略使命就不是简单地打造一个功能平台、发展载体,也不是简单地模仿对标国内先进园区。我们坚持把三龙湾置于广佛同城、粤港澳大湾区、全国乃至全球的视野下,前瞻思考、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形成今天三龙湾较为成熟清晰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二次创业”,极大激发了珠三角各市抢抓机遇、赶超发展的竞合意识。从地缘上看,佛山不靠海、不在内湾,属于大湾区腹地,地缘优势面临挑战;随着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虎门二桥)、深中通道、深珠通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陆续建成,不少城市后排变前排,佛山原有的通道优势正面临弱化的风险。
特别是大湾区意味着平台竞合的时代,港深极点、澳珠极点均有国家级合作平台作支撑,唯独广佛极点的平台正在规划,未上升到国家层面。鲁毅坦言,要直面“不可不为”的挑战,“如果佛山缺少重大发展平台,或有平台但缺功能的局面不抓紧改变,势必不利于未来更加激烈的区域竞争。”他强调,佛山要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再出发,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抢占先机,须下好这盘棋局的“关键子”,就是三龙湾。
建设三龙湾,底气何在?鲁毅强调,要坚定“大有可为”的信心。三龙湾区域,毗邻广州南站这个国家级高铁枢纽,集聚着以美的、碧桂园为代表的一批实力雄厚、具有国际视野的民营企业,以季华实验室为龙头的全市顶级科研创新资源,具备绿色发展优势和未来城市竞争力,三龙湾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集中全市资源
优先升级三龙湾城市功能
“建设三龙湾,既要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把目光放长远一点,敢于对标国内外最高最好最优;也要以钉钉子精神,扭住关键环节攻坚克难,推动三龙湾建设开好局、起好步。”鲁毅强调。
市委副书记、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佛山新城)党工委书记区邦敏汇报了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建设发展的总体思路。“三龙湾是佛山地头、广州地位、立足湾区、走向世界。”区邦敏认为,三龙湾的发展有区位、交通、产业、生态、城市、文化等六大优势。与此同时,也有规划统筹水平不高、内外交通不畅、生态景观不成系统等不足。“要创新一种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完善一套规划,打造成"路成网,水成环、绿成芯"的空间格局。”
推进三龙湾建设,要坚持项目为王。中德工业服务区(佛山新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怡介绍,当前已经梳理出在建拟建交通、产业、公服和景观项目共92个,总投资额约3376.12亿元,其中在建项目45个,总投资额1079.3亿元,拟建项目47个,总投资额2296.82亿元。
鲁毅说,当前三龙湾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规划工作尤为关键,必须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布棋盘再落子。要以广州南站为中心,推动广佛共同划定区域一体化规划,这是当前三龙湾建设最为紧要的大事。
要打造具有湾区竞争力的区域交通新格局。坚持外联内通的策略,对外,加快推进佛陈路东延等在建项目,抓紧研究推动横五路接广州汉溪大道、工业大道接广州南站北路等拟建项目,全面提升东西走向布局。对内,依托碧桂路北延接港口路等项目,抓紧打通南北走向通道,早日解决区与区之间、镇(街)之间“背靠背”的历史遗留问题。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彰显岭南水乡花城的独特魅力。要突出做好水和绿的文章,加快实施一批生态景观提升项目。
公共服务是块短板。鲁毅强调,要下决心舍得投入,集中全市资源,优先推动三龙湾城市功能提质升级,不断增强其承载力、集聚力和吸引力。
市统筹区建设共分享
各区要当好“施工队长”
“最大限度凝聚各方力量。最大程度集中优势资源,最大力度创新体制机制。”鲁毅强调,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禅城、南海、顺德,要把三龙湾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担起第一责任人责任,当好“施工队长”,牵头组织各方力量,把建设任务一项一项落到实处。
鲁毅特别强调,“市统筹、区建设、共分享”的体制和“三专三不变”的原则,是市委、市政府坚持实事求是、反复研究论证定下的管理体制机制。禅城、南海、顺德要彻底打消思想顾虑,跳出“一亩三分地”思维,增强协同发展意识,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更好落实属地建设发展主体责任。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全力支持三龙湾建设发展。
“坚持市统筹、区建设,市委市政府确定发展的蓝图,三龙湾负责将蓝图变成施工图,各区负责将施工图变成实景图。”市长朱伟多次以这一比喻形容市与区的关系。他强调要聚焦合作,重点突破,在大湾区背景下,重点在广佛合作区上突破;要坚持生态优先,交通先行;要以项目为王,狠抓落实。
三龙湾建设,要最大程度集中优势资源。鲁毅指出,禅城、南海、顺德区和市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发展重心、发展资源、工作精力集中到三龙湾建设中来,加大人、财、物投入。三龙湾是考验、锤炼干部的大舞台。要以用人机制的创新推动各项工作的创新,选拔一批政治强、懂专业、善管理、敢担当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三龙湾。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是关系三龙湾建设的核心问题。三龙湾建设,要最大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对内,市、区、镇(街)要坚决破除制约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促进协同发展、有机融合的制度保障。对外,要以模糊广佛边界、实现融合发展为方向,在体制机制上加强与广州方面的沟通对接,努力打造大湾区同城合作的典范。
会上,禅城、南海、顺德区就落实片区建设主体责任表态发言,他们纷纷表示,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全力支持三龙湾建设发展。市发改局则就共建广佛合作试验区介绍了相关情况。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鲁毅强调,希望各区各部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一张蓝图干到底,加快推动三龙湾建设,奋力开创新时代佛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多作贡献。
三龙湾这样建
做规划
创新机制体制
2019年1月29日,佛山市委办公室、佛山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管理体制机制设置方案》。明确了“三专三不变”原则:专门的架构、专业的队伍、专注建设发展,行政区划不变、财政管理体制不变、建设发展主体责任不变。
完善规划
以三个一体化和三个协调为重要抓手
三个一体化
广佛合作试验区一体化规划、三龙湾协调区一体化规划、路网轨道景观一体化规划
三个协调
与广佛合作试验区规划协调、与区镇(街)现有规划协调、与三龙湾综合规划协调
定位
承载“引进世界科技成果”和“成果落地转化孵化”两大主要功能。充分发挥佛山制造业实力雄厚、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推动三龙湾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创新应用中心。坚定不移走“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的创新发展之路。
空间结构
打造“一芯、一环、两核、八轴、多节点”的空间结构
“一芯”
打造陈村生态绿芯和南部北滘绿心
“一环”
依托平洲水道、潭州水道、陈村水道等打造环三龙湾碧道环
“两核”
广佛合作发展核和佛山新城发展核
“八轴”
分为“三纵五横”,“三纵”分别是港口路-碧桂路、永安路-环镇路、南海大道发展轴;“五横”分别是魁奇路、文登路-林岳路、裕和路(横五路)、佛平路、林上路-105发展轴。
“多节点”
分别是广佛合作组团、佛山新城组团、粤港澳合作示范区、平胜组团、奇槎组团、陈村组团、会展片区、北滘新城、机器人谷、千灯湖高新区等。
这样干
启动一批关键项目
港口路—碧桂路连接线伦桂路—环镇西路对接五斗大桥佛平路改造提升魁奇路沿线改造
广佛同城综合体(广佛荟)
打造具有湾区竞争力的区域交通新格局
坚持外联内通的策略
对外,加快推进佛陈路东延等在建项目,抓紧研究推动横五路接广州汉溪大道、工业大道接广州南站北路等拟建项目。
对内,依托碧桂路北延接港口路等项目,抓紧打通南北走向通道。
路、桥、轨道齐头并进
加快形成“三纵五横”的高快速路交通格局;
协同广州加快番海大桥建设,实现海华大桥早日通车;
有序推进2号线、3号线、广州7号线西延顺德、广佛环线等在建项目,争取南海新交通早日东延进入广州南站,抓紧启动11号线、港口南路-碧桂路北延接港口路等前期工作。
彰显岭南水乡花城的独特魅力
整合陈村和北滘打造占地1600公顷的“一芯”,依托平洲水道、潭州水道、陈村水道打造环三龙湾50公里碧道环,构建起生态绿芯、组团公园和生态廊道的多层次、系统化生态格局。
全面优化提升城市的功能品质
布局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标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继续推进“大学城卫星城”等人才工程。
强化集聚创新资源的平台作用
紧抓广州南站这个国家级的轨道枢纽,并通过打造30分钟交通圈,将协调区内各类资源要素整合贯通,打造成为全市乃至珠三角创新资源密集、创新成果丰硕、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高地。
新闻推荐
28日上午,在禅城区建新路上,市民穿着短袖出门。/佛山日报记者王伟楠摄佛山日报讯记者谈飞洋报道:受两股冷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