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佛山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大胆创新,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颇具佛山特色的发展路径。总结佛山的发展路径,可以用六个关键词概括:积极政府、内生增长、工业主导、产业集群、城乡一体、富民强镇。这种发展路径,既是佛山四十年来探索适合自身实际发展的实践结晶,更是佛山四十年来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1
积极政府
积极政府的实质就是简政放权,激发基层政府、企业、社会的活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格局,实现由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佛山的简政放权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上级政府向基层政府放权,发挥基层政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按照权责一致、重心下移、减少层次、能放则放原则,市级向区级政府、区级向镇(街)政府,逐级下放行政审批及其相配套的行政管理事权以及相应的财权。通过政府向基层下放事权、财权,构建了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分散化决策机制,激发了基层的活力,提高了整体施政效率。
二是政府向市场放权,激发民营资本生产经营的积极性。20世纪80年代佛山对企业减税、多予、少取,为制造业发展奠定基础。90年代,佛山政府采取“五个一批”方式,即改组一批、股份经营,出租一批、公有民营,出售一批、私有私营,嫁接一批、合资经营,兼并一批、集团经营,在全国率先推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政府全面退出市场,民营企业由此迅速成长。2005年佛山首创可经营项目市场化的“经营城市”模式,将政府对公共资源的配置权转让给市场,让民营资本来“经营城市”,实现了政府、投资、市民三者共赢。
三是政府向社会放权,孕育社会组织并发挥其职责。面对经济社会多元化、公众自主意识增强的新阶段,佛山各级政府积极向社会放权,对一包到底的“大政府”“全能政府”进行变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各级政府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发展,主动向社会组织转移服务职能领域,不断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使政府从大量繁琐的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逐步形成了“小政府、大社会”模式。伴随着简政放权,佛山政府实现了由建设型政府向现代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2
内生增长
佛山经济主要以本土企业、民营经济为主体,形成了门类相对齐全、产业链基本完整的制造业。并且,主要依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带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内生式增长特征。佛山内生式增长主要表现在“两个主体”。
一是以本土民营企业为主体。改革开放初期,佛山凭借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积极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以“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为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启蒙式的“三来一补”阶段后,佛山转向大力发展本土民营工业企业,逐步建立健全了以自主设计、自主生产、自主营销为主,门类相对齐全、产业链基本完整、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并涌现出一大批全国乃至世界知名企业,如美的、碧桂园、格兰仕、东鹏、海天、万和、志高等,成为推动佛山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7年,佛山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万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70.8%,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1%。
二是以工业投资为主体。40年来佛山始终坚持工业投资为主体,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改革开放初期,佛山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一直较高,1994年高达51.9%,之后略有下降,1995年~2001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小于房地产业。但从2002年始,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一直高于房地产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波动上升,由2002年的37.0%上升到2016年的41.7%,最高为2003年为45.5%。并且,这些投资大多投向工业设备,以投资促发展,以投资调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结构。在充分竞争行业实现民营企业为主,有利于发挥企业家才能、释放企业经营活力;实现工业投资为主,有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潜能,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坚持民营企业为主体和工业投资为主体,保证了佛山经济增长内生性和可持续性。
3
工业主导
以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为主导是长期以来佛山产业结构的核心特征。在佛山整个国民经济中,工业增加值一直占60%左右,以传统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是佛山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佛山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为主”:
一是坚持以工业为主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始终坚持走以工业为主的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伊始,佛山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在乡镇企业起步阶段,以兴办工业为方向,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工业为主,探索出“以集体经济为主、以工业为主、以骨干企业为主”的发展道路。通过乡镇工业的崛起和“三来一补”加工贸易的带动,促进了佛山工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三个为主”的发展道路不断拓展,在所有制形态上注重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产业结构上同时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但以工业为主导的特征始终没有改变。进入20世纪以后,为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巩固和提高已有的工业基础,佛山提出并实施产业强市发展战略,通过做大做强工业企业,集约发展工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使佛山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是形成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佛山的产业结构由“二、一、三”调整变化为“二、三、一”的格局,但始终保持着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特征。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无论是总量还是比重,都在三大产业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从增加值看,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在50%~60%。2012年以来,佛山深入实施产业链招商行动计划,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建链”,对平板显示、汽车制造和半导体照明等现有产业链条缺失的高附加值环节进行“补链”,对装备制造、家用电器等传统优势产业链的薄弱环节进行“强链”,健全了制造业产业链条,建立了配套能力日趋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
4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佛山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显著特征,通过产业集群,加强了集群内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有效合作,增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企业的成长,从而提高了佛山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实施产业强市、工业主导战略过程中,政府着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业已形成以家用电器、光机电一体化、装备制造、陶瓷及其它建材、纺织服装、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塑料制品、精细化工及医药、食品饮料、家居用品制造等十大优势行业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围绕主导产业和规模骨干企业,聚集了众多配套的中小企业,形成了大批上下游集群产业,如陶瓷、家电、纺织服装、金属材料、家具、机械装备、家居用品、塑料、食品饮料等产业集群。在传统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佛山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数码光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行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专业镇和工业园区是佛山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佛山充分依托专业镇优势,培育和打造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区域品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如容桂、北滘家电,乐从、龙江家具,石湾、南庄陶瓷,大沥铝型材,陈村花卉,西樵纺织等。同时集中建设工业园区,从推进产业整合聚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赢得竞争和发展优势的战略高度加强园区建设,以十大工业园区为重点,以产业特色化为目标,加大对园区建设投入力度,高标准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园区经济簇群效应日益显现。
5
城乡一体
佛山的城乡一体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户籍管理一体化。从2004年7月1日起,佛山取消原有的“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自理口粮户口”等户口类别,把全市户籍人口统一登记为“佛山市居民户口”,全市户籍实行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统一户口性质、统一准入标准的“一元化”模式。二是产业发展一体化。把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纳入佛山产业发展规划,打破城乡土地所有权界限,整合土地资源,腾出空间引进优质项目、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城乡产业集聚高效、一体化发展。三是公共服务一体化。佛山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注重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统筹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加快社会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的步伐,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四是社会保障一体化。统一城乡低保标准,从2007年1月起,全市建立了城乡统一的低保制度,实现了以区为单位的城乡统一低保标准。
6
富民强镇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通过简政放权、科学引领、产业提升、科技创新、惠民利民,实现了镇域经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新局面,富民强镇特色明显。
富民强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民生活质量高。改革开放后,佛山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总体来看,目前佛山已跨越小康水平,迈进相对富裕阶段。2016年,佛山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6736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120元,位居全国前列。二是镇(街)经济实力强。一直以来,佛山坚持区、镇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不断壮大县域、镇级经济。特别是2003年佛山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市适应新的行政管理体制需要,积极实施简政放权,努力做到“小市政府、大区镇(街道)”。通过实施简政放权,市政府及各部门把精力集中在抓好全市重大规划的编制、重要政策的制订、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安排以及协调和监督管理。由于佛山坚持分权化的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模式,将财力、资源和管理权限充分向基层下沉,推动了区和镇(街)经济快速发展,镇(街)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提升。2016-2018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中,佛山每年均有18个镇(街)上榜,其中11个(镇街)进入全国前100强。
新闻推荐
佛山召开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推进会推55个项目 明年底见成效
美的库卡机器人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波摄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邓柱峰)昨天下午,佛山召开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