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清明节,佛山市殡仪馆内,市民用鲜花拜祭亲人。(资料图片)/佛山日报记者周春摄
文/佛山日报记者宋世伟
草长莺飞,花红柳绿,又到一年清明时,不少佛山市民陆续通过各种方式纪念先祖、缅怀亲人。
近年来,随着佛山市不断推进移风易俗,越来越多市民在祭祀过程中选择鲜花、果品代替纸钱、香烛,还有部分市民采用新型的网络祭祀方式表达哀思,在清明传统文化习俗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交融间,文明祭祀理念深入人心。
鲜花取代烟火引领文明风尚
“我们发现,市民焚烧香烛纸钱的行为正在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携带鲜花、果品前来拜祭亲人。”回顾近几年来清明祭祀情况,市殡仪馆相关负责人坦言看到了变化。
该负责人表示,为推动市民摈弃香烛纸钱等传统祭祀方式,市殡仪馆近年来联动佛山市慈善会于清明期间在馆区内开展鲜花义卖,借此向市民传递低碳环保祭祀理念,得到不少市民的支持。
“早些年清明祭祀的烟火呛得人不由得流眼泪,这些年烟火味淡了许多,再也没有出现这种让人难受的情况。”该负责人透露,今年清明期间,市殡仪馆专程开辟了无烟祭祀区域,鼓励更多人采用鲜花祭祀方式缅怀先人。
对于市殡仪馆启用无烟祭祀区的做法,家住禅城的王女士表示认可。“去年清明我们家就用鲜花和瓜果拜祭,但当时在烟火祭祀区域环境下十分不便。”王女士表示,今年清明她准备带着父母去无烟祭祀区拜祭先人。
越来越多的市民和王女士持有同样观点。家住南海的梁瑞亦表示,近年来,南海区菩提园在清明期间总会张贴文明祭祀横幅,并鼓励市民携带鲜花祭祀先人,这让他和家人也在潜移默化中对过往的祭祀方式有了更多的反思。
“香烛纸钱在焚烧过程中不仅呛人,对环境也不好。”梁瑞说,在和家人商议后,他们决定今年用鲜花、瓜果等缅怀先人,“相信逝去的先人们也会支持我们的”。
网络祭祀兴起渐获市民认可
除了用鲜花代替香烛纸钱祭祀外,网络祭祀等新型祭祀方式也逐渐映入人们的眼帘,成为不少市民寄托哀思的方式之一。
2016年,32岁的茵茵因为白血病不幸去世,相濡以沫多年的丈夫严先生在妻子离开后悲痛万分,心中思念始终不能放下。为抚慰严先生受伤的心灵,市殡仪馆为其妻子建立网上祭拜厅,通过上传妻子生前的照片,并通过搭建“数字灵堂”方式,让严先生和一众亲人随时点亮“长明灯”与鲜花表达缅怀之情。
记者浏览茵茵的网上祭拜厅看到,短短两年时间,祭拜厅留言区已累计收获超过千条亲朋好友的留言。“你在生活和工作中一直积极向上,希望你在另一边继续阳光快乐”“愿天堂没有病痛”……众亲友纷纷在此表达思念,诉说着自己与逝者之间的心里话。
严先生说,借助网上祭拜厅,不仅能让自己随时悼念妻子,看到众亲友鼓励或思念的留言,也让他有了继续笑对生活的勇气,更好地照顾家人。
为满足市民多样化的祭祀需求,市殡仪馆于2004年起推出网上祭拜厅,为有需要的丧属提供免费远程祭奠服务。“祭祀确实是一个相对传统的习俗,这一新型祭祀方式仍需一定的时间让市民接受。”该负责人表示。
随着市民对文明祭祀意识的不断增强,提高市民在网上祭拜厅的参与感与仪式感,目前市殡仪馆计划将网络祭祀服务与微信小程序相结合,强化数字鲜花等互动功能,吸引更多市民采用网络祭祀寄托哀思。
新闻推荐
南沙大桥为什么如此重要? □打通珠江口东西两岸交通大动脉 □串联湾区创新要素
4月2日南沙大桥通车,从东莞到广州南部的路程可缩短10公里,车程缩短约半小时。南方日报记者孙俊杰通讯员欧阳征朝摄4月2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