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家华出生年月:1979年6月职务:南海供电局创新负责人、高级工程师工匠感言:工匠精神就是专业专注、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我想做成的事情我就一定得搞明白,我要冲到最后一堵墙,不然我不掉头。
余剑霞出生年月:1973年3月职务:广东省九江酒厂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经理工匠感言:研发者应该有两道压,一道来自于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渴望,一道来自于自我超越的要求。
林朗出生年月:1987年9月职务:广东创新发铜业有限公司技术工程师工匠感言:工匠精神是一种认定之后的坚守,为技术革新注入时代的灵魂。
董书生出生年月:1978年9月职务:广东星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工匠感言: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有专注、精密、创新的精神。人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迈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得更高更远,把瓶坯模具卖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统筹/佛山日报记者崔艺文
文/图佛山日报记者崔艺文、阳桦、吴蓉、黄文婷
他们都是业内精英,他们在各自专注的领域身怀绝技……
关家华是电力抢险一线“指挥官”,智能电网创新“急先锋”,新生代电网人的“大师傅”,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林朗将十年芳华付诸高新技术研发,助力企业从年产量数百吨发展壮大到4万吨,产品质量领先行业;“女中豪杰”余剑霞闻香识酒品,把酒江湖行,一曲“九江酿”,醉倒南国君;董书生领衔研发的瓶坯模具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他梦想更多国际饮品用上南海造。
南海供电局创新负责人、高级工程师关家华:
千家万户的光明使者
热血沸腾冲锋在抢险第一线,以精湛技术点亮万家灯火;沉稳执着扎根在创新工作室,以开阔眼界研究新技术应用。南海供电局创新负责人、高级工程师关家华既是电力抢险的一线“指挥官”,又是智慧电网改革“急先锋”,还是南海电网新生代的“大师傅”。
技术大咖:奋战抢险前线点亮万家灯火
2017年8月23日,台风“天鸽”袭击佛山,造成南海大面积停电。关家华接到上级指令,要求快速恢复供电。
快速复电,既考验统筹人的协调和技术能力,更考验智慧和担当。“狂风暴雨没停,电线全部压在大树下面,快速复电面临危险。”关家华回忆,当时自己的头脑异常清醒,马上协调消防、林业、村居等各方参与救援。经过20小时的高难度作业,到晚上11时,南海基本恢复供电。
还没来得及休息,凌晨时分,关家华又接到第二道指令:马上前往珠海支援。此时,珠海电网受影响的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共51座,70多万用户遭遇停电。关家华和同事马不停蹄地赶往珠海斗门区富山工业园抢修受损线路设备,连续作战四天四夜,直到所有受损线路修复。
“敢于担当、敢做决定,既要保证快速又要安全,这中间的平衡点是最难的。”关家华说,小时候就觉得没电是最痛苦的一件事,长大了能为点亮万家灯火服务很满足。
创新先锋:攻坚新技术为智慧电网开疆拓土
关家华曾先后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佛山市“技术状元”称号。作为电力专家,多次参加重大电力抢修工作,参与“跨西江-海心沙-海寿”的10kV线路改造工程、110kV烟南变电站的新建工程等大型项目。
如今,作为南海供电局创新负责人,关家华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关家华劳模创新工作室里,扎根广东金融高新区智能配电网等新技术研究应用。“以前就是埋头干活、抓紧抢修,现在还要思考怎么让工人能更轻松、高效地干活。”
关家华经常去一线调研,得知电力维修工平时带电工作没有好用的平台,他马上查阅资料研究出一个用玻璃钢材料制成的人字梯,梯子的顶部装有一个工具箱,隔层按工具大小设计,使得工人既能解放双手又便于取用工具,梯子的底部设有轮子,顶部有一个把手,收起来就能像行李箱一样拉着走。关家华还准备给梯子设计一个背带,方便在不平坦的路上背着走。从2017年起,关家华用了2年时间研究,申请了10项国家专利,获批5项。诸如此类的创新项目在关家华这里不胜枚举。
目前,关家华劳模创新工作室被评为“佛山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以及南方电网公司“一星级工作室”,共计输出创新项目26个,7项QC成果获“国优”、“南粤之星”金银奖,并拥有52项国家专利。
作为技术专家和骨干,他从2012年开始为佛山电网新员工做安全作业培训,累计培训700多名新员工和2000多名配电网工人。其中,10余人成为省、市、区“技术状元”“技术能手”。
如何建设AI电网是目前关家华最关心的事情。用他的话来说,智慧电网的探索是“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创新之路不可停步,关家华“要冲到最后一堵墙”。
广东省九江酒厂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经理余剑霞:
九江儿女的造酒梦
从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化身造酒女工匠,25年来,余剑霞始终践行着留守家乡为“九江酿”更香更醇贡献力量的目标。泡得了实验室,把得住质量关,守得住老传统,创得了新工艺……作为传统造酒人,广东省九江酒厂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经理余剑霞以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压力,不断追求自我超越,将压力化为动力。造酒人故事醉人也醉心。
每天品评酒样超过50杯
在全国十二种白酒香型中,九江酒厂占据豉香型白酒的鳌头。对于九江人余剑霞而言,从1994年从应用化学专业毕业后加入九江酒厂,一直以专业特长为家乡品牌出力。
在九江酒厂,余剑霞历任实验中心检验员、研发科基础研究组组长、技术研发部副经理、技术中心研发检测部经理、酒体设计中心主任、质量管理部经理等多个工作岗位,从每个岗位上吸收大量专业知识和技术,熟悉九江双蒸工艺链,并总结成为自己的经验。
担任研发科基础研究组组长期间,余剑霞专注于基础研究,主要开展酒体微量成分色谱分析和菌种微生物研究。“微量成分含量范围不同,会带来不一样的香气、口感特征。”余剑霞致力于研发各种酒体微量成分所对应的源头菌种并找出菌种产生的工艺环节。
建立大量先进的白酒色谱检测技术,进行酒体微量成分和菌种微生物研究,为余剑霞日后开展豉香型白酒酒体及工艺相关研究,开发新工艺和新产品奠定了数据和经验基础。2001年~2010年,她在《酿酒科技》上发表了5篇科技论文,获得各级科技奖励,之后又取得发明专利6项,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1项。
为确定产品的最佳配方,强化口感训练品酒能力,余剑霞每天都亲身品评酒样,从2000年研究新品时每天三四十杯到2014年做流通产品和开发新品每天超过50杯。“想知道每一种微量成分的香气和作用,就要自己去喝;要试不同配方,就要加入不同的基酒、调味酒去试验。”尽管考验不小,但余剑霞并不觉得自己与男性有何区别。
开发新产品是另一种挑战,考验人的想象力以及对消费者喜好的了解和把握。余剑霞凭借自己对菌种和工艺研究应用的经验,与技术团队一起推动九江酒厂高档产品粤宴酒成功上市;同时,通过开发新工艺,不断实践和试验勾调配方和后处理工艺,主导完成“十二坊”系列新产品研发上市,实现系列产品口感的绵软柔和。
让结果比目标做得更好
除了在生产研发上精益求精,余剑霞还在质量管理岗位上紧抓企业的工艺和品质监控。包括实行比国标更为严格的企业内控标准和产品口感在线放行,对于未有明确规范标准的,由余剑霞牵头提出并组织各部门评审,组建起系列有不同产品特色的企业标准。到目前为止,九江酒厂对从原料进仓、半成品到出厂上市等各环节、用料和工艺流程已实行层层把关、严格的全面质量监控。
对于白酒发酵,工艺控制关键是控制出酒率与总酯含量的平衡度。前者代表企业成本和效益指标,后者是酒体质量的关键指标。“我们从工艺角度让两者平衡调控达到最极致。”余剑霞带领团队通过加强工艺技术管理,对发酵工艺优化,提高出酒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白酒中的总酯含量,取得明显经济效益,超额完成企业原定目标。
对于余剑霞来说,产品上市并不是精益求精的终点。“产品上市不代表没有再进步空间。”余剑霞表示,对于上市后的产品会视乎消费者的意见反馈,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对产品进行滚动式优化。
“我喜欢挑战性的工作,不断去深入挖掘,通过自己的钻研了解更多,获取更多成果,心中获得更多满足感。”在自我进步的同时,余剑霞2015年被认定为第四批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九江双蒸酒传统酿造技艺”,在公司带教徒弟。
广东创新发铜业有限公司技术工程师林朗:
精益管理的践行者
每一天,林朗都要分饰两角——上午是设备维修部主管时间:检查设备管理员日常设备保养记录、给设备管理员安排每日工作、检查重点设备技术参数。下午则以技术工程师的身份跟进设备改良项目,甚至还兼顾网络技术顾问的职责,负责维护公司ERP管理系统……用公司总经理关炽尧的话说:“他很好地诠释了创新发崇尚的敬业和创新文化。”
从22岁到32岁,林朗就如同手中容不得半点瑕疵的检测设备一样对自己严格要求,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机电维修工成长为公司举足轻重的技术能手。
精益求精:确保设备健康提高产品质量
绞线生产车间内,几十台绞线机同时运转,把十几根整齐划一的单丝裸铜线或者镀锡线绞成一股,节奏感十足的机器工作声如一首动人的曲调,林朗听了十年也不嫌闷。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在这首曲子的陪伴下,逐个给生产设备“体检”,锻炼出仅凭某个“音符”就判断出哪个设备“病了”的本领。
“设备的健康状况直接决定了铜线的品质。”林朗介绍,铜线的几个重要技术指标都依赖于设备本身的高精度。以控制铜线线径偏差为例,创新发的工艺是先在中线车间将8毫米粗的铜杆拉成0.35~0.8毫米的丝线,然后在小拉车间将0.6~0.8毫米的拉到0.08~0.35毫米,其中最细铜丝线径偏差要控制在正负千分之一的范围,模具的圆整度直接影响铜丝的圆整度。没有高精度的设备和模具辅材保证是很难达到高质量铜线的技术指标。
从入职第一天起,林朗就像呵护孩子一样给予设备全方位的照顾。创新发拥有各类拉丝机、退火机、绞线机等生产设备将近400台,每一台都感受过他指尖的温度。升任设备维修部主管后,他还借鉴其他公司精益管理的经验,根据创新发的实际建立设备维修保养规范、制定设备维修履历表、设备循环检修方案,有效保障了生产任务的落实,将公司产品质量提到一个新高度。
攻坚克难:提升抗压强度捍卫企业尊严
除了设备维护,林朗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对设备、工艺进行改良。比如,改良导轮、管路,保证铜丝表面的光洁度;或者设计特殊退火工艺,将铜丝的延伸率提高到30%,高出国标50%。
“公司发展到现在,林朗立下了汗马功劳。”关炽尧介绍,创新发生产的铜线如今应用于动力电缆、电器、汽车线束等各个领域,服务日立、格力、美的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但曾经,企业一度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而陷入困境,是林朗带领技术部攻坚克难才力挽狂澜。
五年前,创新发成为日立电梯的扁缆线供应商,每月供应近万轴产品,由于始终没能解决扁缆线易断的行业技术痛点,每个月被退货15~30轴,在日立对供应商的颜色分级里,创新发一度被评为红色级,面临着随时被停止合作的风险。
“当时日立的订单占企业产能的10%,更重要的是,这事关企业荣誉。”林朗介绍,从第一次发现问题开始,自己就和同事不断做试验、改设备、改工艺,耗时一年多,历经无数次试验后终于明确问题出在传统的退火工艺上。在他们对铜线二次退火工艺和设备控制系统进行改良后,问题果然得到解决。看到创新发的研发能力,日立将每月的订货量从200吨提升到300吨,并还在不断提升。
经此一役,创新发成功奠定了行业地位,广州电缆的一名负责人在谈合作时直言:“日立能认可你们的产品,我们就可以用。”
广东星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董书生:
匠心打造“指尖艺术品”
在星联精密机械的精密检测室的门框上,悬挂着一幅全英文“认证证明”,由世界饮料巨头“可口可乐”总部颁发,这是其在亚太地区颁发的首家第三方认证实验室,全球仅有四家。同时,这里也是百事可乐认可的第三方实验室。
这是广东星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董书生研发的“大本营”。在这里,他从普通技术人员做起,研发饮料瓶等生产模具,打造出优质高端的“指尖艺术品”。
专注研发与国际企业一决高下
2002年,董书生进入星联精密工作,热爱钻研、专注研发的他,逐步成长为一名技术能手。2013年起,他瞄准大产能设备的前景,与团队开始研发“144腔注坯模具”,决意以此填补国内空白,与国际先进企业一决高下。
历时一年多奋战,董书生成功研发出7-13秒内可以生产144个制品的“144腔注坯模具”,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同时,迅速在国内市场占领了一席之地。
但董书生并没有为此高兴太久。来自厂家对模具的反馈消息称,只要提高模具的生产速度,生产出来的瓶胚就又热又软,一旦减速又恢复正常。这大大影响了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的厂家的使用积极性。
为尽快解决问题,董书生带领团队迅速赶往客户车间,面对面诊断“病因”。可困难也接踵而至:设备需停工检测和改进,而客户必须24小时开工。
“怎么办?只能"钻空子",在设备的保养期间去找问题、解决问题。”在近一周的时间里,只要设备一停下来,董书生和团队就冲上去,争分夺秒地做检测,测流量、测压力、分析冷却水路。最终,通过一系列的修改和优化,问题得以解决。而凭借解决方案生产的模具,可达国际最先进的水准。
“当时国内模具供应商只能做96腔,144腔提高了将近50%的效率。”董书生说,星联精密的这一创新举措,满足了更多企业的发展需求。
近20年精雕细琢的坚守
走进星联精密生产车间,一间间玻璃房特别吸引眼球。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房间里黄色的关节机器人将深褐色的钢材放进车铣复合加工中心,随着刀具的翻飞运转,钢材变成了结构细密、表面铮亮的模具零件,不同容量、不同形状,满足个性化定制。
将场景瞬间转换到另一幕:在超市的货架上随意拿起国内某知名饮料品牌的矿泉水,就有超过5成的概率是星联精密模具制造的瓶子。
在业内,星联精密“亚太第一”的地位已保持多年,合作伙伴遍及美国、日本、欧洲、澳大利亚、俄罗斯、南非等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可口可乐、百事、雀巢、娃哈哈等约600个大品牌都是其客户。
闪亮的成绩单上也浸透了董书生的汗水,而董书生却称,企业对PET瓶模具研发和生产的专注精神也让自己受益良多,“在什么模具都做的模具行业,这样的做法真是凤毛麟角,也促使我多年能够专注于研发。”
在一个行业、一个领域里沉下去,做实做精,才能有机会成为行业和领域的最顶层。正因有了近20年精雕细琢的坚守,董书生不断突破自我、成就自我。
2017年,董书生研发的“一种设有瓶口槽的瓶坯模具结构”获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中国专利优秀奖”。此外,他还主导成立了获得行业内首家CNAS认可的检测中心实验室,获得行业内首家CNAS认可。
新闻推荐
南海区中小学生“阅读素养”培养方案发布,力争全区所有学校建成“培养达标学校”以“大阅读”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珠江时报讯(记者/杨慧通讯员/罗远仪)昨日,南海区中小学生“阅读素养”培养方案发布暨南海区小学生“阅读素养”电视大赛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