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佛山 今日禅城 今日高明 今日三水 今日南海 今日顺德
新岭南 > 广东 > 佛山 > 今日南海 > 正文

南海: 探索职业教育培育工匠之路

来源:佛山日报 2019-04-25 06:33   http://www.kcqsx.com/


A04

明天,2019年南海大城工匠命名活动将在南海影剧院举行,从近300人中脱颖而出的30名工匠将走上舞台,成为南海制造的全新“代言人”。

这是自2017年以来,南海第二次以城市最高礼遇致敬大城工匠。与首届相比,今年的活动有了不少新气象。

最引人关注的变化是有职业教育背景的工匠人才增多了。根据2019年南海大城工匠命名活动工作小组统计,在今年报名的291人中,有职业教育背景的占比接近12%,其中进入公示环节的有4人。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的信号是:职业教育正成为工匠人才的催化剂。

在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下,这个逻辑得到高度重视。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对职业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不仅明确了“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方向,还提出了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等具体任务。

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引领下,全国各地纷纷探索职业教育的新路径。而以制造业立区的南海,选择从工匠入手进行职业教育改革——通过构建工匠培育体系,南海将大城工匠打造成社会精神标杆;通过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打通了人才成长的渠道。

当工匠与职业教育互融共通时,南海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愈发清晰可见。

职业教育为工匠成长按下快进键

15岁的谢海波一定想不到,曾被断定“考不上大学”的自己,竟在未来站上了为国争光的舞台。

那是2013年,第42届世界职业技能大赛在德国莱比锡举行,南海技师学院的学生谢海波代表中国站上世界制造领域赛事的最高殿堂,并以出色表现夺得一块铜牌,打破了中国在世界职业技能大赛上的“零”记录。当身披国旗站上领奖舞台时,他忍不住湿了眼眶。

曾经的谢海波性格腼腆、严重偏科,是老师心中的“麻烦学生”。2007年就读高中时,老师曾捧着他的成绩单断言:“你肯定考不上大学。”于是他听从父母安排进入南海技师学院就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希望毕业后能有一门吃饭手艺。不曾想到,这个选择竟成为了他的人生拐点。

动手能力强悍的谢海波进入南海技师学院后如鱼得水。他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着知识,很快就在同学中崭露头角,代表学校出征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仅用了几年,他就实现了从职校学生到世界季军的逆袭,而后这段经历又为他赢得了佛山首届“大城工匠”的荣誉称号。“是职业教育给了我另一条出路。”回顾这段岁月,谢海波异常感慨。

从职校学生到大城工匠,这也是彭方昭的成长路径。初中毕业后,他进入南海技师学院求学,很快以优异的表现获评佛山“大城工匠”,并被本地生物科技企业安齿以高薪“挖”去担任技术带头人。

一个职校连续有两名学生成为“大城工匠”,这个旁人眼中的“奇迹”,在南海技师学院装备制造系副主任杨珍看来却是理所当然。

“职业教育为工匠成长打下了基础,它能够通过技能传授和精神养成,快速培养出一批"正规军"。”杨珍认为,以往技术工人成长主要依赖老师傅“口耳相传”,一切全凭经验,无标准、不系统且可复制性低。技术人员想要有朝一日成为工匠全凭时间历练,这既不符合时下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发展态势,也与高技能人才需求的体量、质量、速度不相适应。而如今,系统的职业技术教育让更多动手能力强的偏才得到了机会,一批批职校学生因此快速成长为行业技术改革的中坚力量。

杨珍的观点在第二届南海大城工匠的参评情况中得到了印证。根据统计,2019年南海大城工匠命名活动共收到推荐材料335份,在有效报名的291人中,有职业教育背景的参选人有33人,占比接近12%,比往年有所上升,其中有4人进入公示环节。

在大国工匠、南粤工匠等评比活动中,具有职业教育背景的获评者也在不断增多。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证明,职业教育已成为工匠成长的摇篮,优质的职业教育可为技术人才驶向工匠之路按下快进键。

高质量发展呼吁升级职教生态

工匠人才的培育路径一直是南海关注的焦点。

作为制造业大区,南海曾在数十年的澎湃征程中创造出许多全国乃至世界第一,成就了“南海制造”的金字招牌。但迈入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南海愈发感觉到高技能人才缺乏的窘迫。

在南海桂城街道嘉邦国金中心的写字楼,希荻微电子有限公司高级市场经理严志辉的办公桌上,一片用玻璃裱起来的圆形硅晶片如DVD光盘一般反射着光线,“这便是一切芯片的原始载体——晶圆,是"造芯"的根本。但目前佛山晶圆生产仍是一片空白。”严志辉说,由于本土缺乏相关人才,企业只能花大力气引入美国硅谷的研发团队。

同样的人才还体现在加工制造环节。“这上面密密麻麻排列了4000~7000个芯片,每个芯片中又包含几万门电路,电路中还藏着逻辑。这种微米级、高精度的工艺,是芯片生产的命门之一。”严志辉说,尽管近年来企业开始在国内投资建设晶圆加工厂,但相比于国外,国内的工艺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直至目前,该芯片制造仍委托给海外工厂。

“人才荒”不仅仅是企业家的切肤之痛,更是南海高质量发展之痛。

“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一位长期观察南海发展情况的业内人士指出,南海正在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同时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推动高技术制造业、高品质服务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型生物医药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崛起。而无论是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一批高素质工匠人才的支撑。

然而来自人社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南海产业工人虽然有96万名,其中可以称作技能人才的却只有23.3万人,高技能人才更是只有6.5万人,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工匠人才,已经成为南海政企的共同期盼。

实际上,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的“人才荒”并非无解。从广东省的发展历史沿革看,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全省对应用型人才有大量需求,这凸显了职业教育在广东经济的格局中的作用,成就了全国职业教育第一大省。从这一角度思考,进入新时代,南海要做好高质量发展的文章,迫切需要营造良好的职教生态。

职业教育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从南海中南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胡建武身上就能一探究竟。这位职校出身的佛山大城工匠进入企业后迅速成长为技术带头人,带领同事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如今,中南机械已是许多行业零部件供应商的“隐形冠军”,其关键核心技术,包括高端数控机床、3D金属打印设备、石油勘探关键零部件等研发中均有胡建武的身影,其主导研发的大型船用柴油机电控共轨单元,被装载在我国南极科技考察船“雪龙号”上使用,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

与胡建武同样有着中专经历的还有2017年南海大城工匠李培涛等人。在他们的带领下,各企业相继培育出了一批技术人才,在协助企业开展创新研发、技术攻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职业教育正在被赋予更高的期待。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当前部分职业教育在师资力量、教学水平、教学模式等方面仍存在瓶颈。能否攻克这些瓶颈,将直接关系着南海高质量发展的步速。

以育匠为导向推动职教改革

不仅南海,全国上下都在关注职业教育的未来走向。

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就指出,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定调之余,报告还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等具体目标和措施。

将职教工作的有关表述“置顶”于宏观政策层面,折射出了通过现代职业教育缓解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思维。在制造业重回全球竞争制高点的当下,全国上下都亟需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贡献智慧、挥洒汗水。而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

“工匠是标杆,职业教育是路径。”深耕职业教育多年的南海区教育局大中专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科长李功网这样描述二者的关系。作为制造业大区,南海早已厘清二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展开了一场以工匠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

梳理南海近年来的种种举措,可以看出它正在从两个层面推进这场改革。

2017年,南海以全国首发《举匠令》的方式掀起全城荐匠热潮,并高规格命名首批30名“大城工匠”;在命名大会结束后,南海又在城市中心打造工匠精神文化地标——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馆,并以政策支持企业建设大城工匠工作室,为工匠营造优质发展土壤。三管齐下,南海初步构建起选匠-育匠-用匠的闭环体系,营造出尊重工匠的社会氛围。

一方面树立精神标杆,一方面打通人才走向金字塔顶的渠道。李功网指出,职业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工匠的成长速度,为此南海近年围绕职业教育做了许多文章。

双元制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企业实践与职校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有效带动了德国的经济腾飞。受其启发,南海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率先在南海技师学院应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此基础上,南海于2016年成立职业院校“政校行企”协同创新联盟,高度整合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各方资源,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体系。

目前,南海已有不少职校与企业和行业协会实现联动。其中盐步职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与广东省拉链商会实施“师傅进校园、项目进校园”双轮驱动,后者成立项目组并选派7位拉链专业技术骨干常驻该校,与学校教师组成拉链模具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小组,该小组承接拉链商会内企业生产订单进行实际生产,学生作为学徒参与实际产品生产。“一个师傅带两三个徒弟,以真实的项目进行实训,学生从毕业到上岗无缝连接。”盐步职校副校长闫灵麟说。

推动中高职衔接也是南海提升职教水平的重要手段。南海通过探索高职“5+0”(高职学段2年教学地点在中职学校)模式,推动南海信息技术学校和南海卫校护理专业的3个专业与市内高职衔接;与此同时5所区直学校也逐步实现中高职衔接。“以前从中职到高职是一道坎,现在中职生可以直接升高职,甚至还有机会读大专和本科,不再是一条断头路。”李功网说,通过推动中高职一体化发展,2018年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升入高等教育所占比例提升至39.6%,较2016年上升了13.9个百分点。

工匠和职业教育并非两条平行线,通过工匠进校园等活动,二者实现了交汇。

如今,籍2019南海区大城工匠命名活动举办之机,南海正在酝酿新一轮的职教改革措施。据南海区人社局透露,南海将在命名大会上发布《佛山市南海区技能人才三年提升工程(2019-2021年)实施方案》,届时将在发掘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的潜能、推进产教融合、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等方面提出新目标。

建言

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南海技师学院装备制造系副主任杨珍

培育工匠需要更多“工匠之师”

“职业教育对工匠人才的培育起着"打地基"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南海技师学院装备制造系副主任杨珍已在职业教育领域深耕了24年,在她看来,职业教育不仅能快速提升学生的行业技能,更能播下一颗工匠的精神种子,如果能够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普通人也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

杨珍认为,过去南海在职业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过,在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下,南海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仍有进步空间。

“培育工匠需要有工匠之师,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难以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也难以培养出受社会、企业欢迎的技术技能人才。”杨珍认为,目前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着很多不适应性,例如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普遍较低、部分教师缺少企业生产实践经验等。对此,她建议南海引入德国优势资源成立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定期输送老师赴德学习和引入德国师资开展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她还建议建立严格的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探索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补充机制。

针对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杨珍提出要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和法律,并建立政策层面的互利互惠共赢发展机制,例如给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或补贴等。

统筹/佛山日报记者陈莎

采写/佛山日报记者丘媚、阳桦、崔艺文

新闻推荐

打好“三张牌”将服务做进退役军人心坎里南海试点探索退役军人服务保障“123”工作模式

南海试点探索退役军人服务保障“123”工作模式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评论(南海: 探索职业教育培育工匠之路)


 
频道推荐
  • 退休民警张毅刚: 退休前一刻还在“破小案”
  • 顺德机动车智能审核系统上线 车辆年检还要排长龙?10秒搞掂!
  • 广东省纪念第50个世界地球日活动将在佛山举行 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
  • 美食打探茶? 喝茶?春日里你该吃茶!
  • 企业加入“博物馆之城”建设 东鹏明善博物馆开放
  • 
    图文看点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推荐阅读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 企石为老旧厂房“体检” 将“电老虎...
    
    热点排行
    4月18日 早间新闻 达芙妮继续亏损:关店千余家 转型电商遭资 北京春季求职期平均月薪10970元 过半职位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余杨:特种设备的安全守卫者 樟木头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加大对火灾隐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安全 大朗检查水库排站防汛防涝准备工作 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