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嵩
面对如火如荼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青年作为最具创新活力和富有责任担当的群体,应充分利用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的机遇,做大湾区建设的先锋队和排头兵,为大湾区发展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赓续五四精神,奋进大好时代。
目前,粤港澳合作办学、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安排交换生、科研成果分享转化、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港澳青年到内地就读,内地青年到港澳就读,组织青年文化交流,推进职业资格互认,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支持和鼓励在内地学校毕业的港澳学生在珠三角地区就业生活,打造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为湾区科技创新和青年成长成才服务。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选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纵观人类历史发展,任何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和历史演进,都离不开进步青年的积极参与和有力推动。未来大湾区是青年的大湾区,大湾区青年强,大湾区才会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应该具有家国情怀和担当能力,把大湾区建设成为自己的共同家园。
一、树立大湾区意识,保持家国情怀
中国的爱国主义更多体现为一种“家国情怀”,体现为“家国同构”的共同体意识。《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当今青年成长成才的年代,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个人发展黄金期与国家发展黄金期紧密结合,高度统一。青年只有与国家、民族、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具有本质意义,才能充分体现青年价值。
同样,大湾区青年的成长成才,也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和实现方式。粤港澳同属岭南文化区,人相亲,性相近,同宗同源,有着天然的文化认同感和亲切感。让广大居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特别为大湾区青年拓展发展新机遇、新空间,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青年是大湾区发展的未来,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树立大湾区意识,就是注重青年一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引导,扩大内地青年与港澳青年之间的交流,深化和巩固湾区共同体意识,培育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共享的价值体系,增强港澳青年融入大湾区以及国家的发展大局、建功新时代的自觉性。培育大湾区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有助于粤港澳青年了解湾区、建设湾区、热爱湾区,增强全体同胞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爱国精神,把个人价值、家乡情怀、国家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做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民心相通,达成建设湾区的最大共识,构筑湾区一家亲的心灵纽带,把更多的青年人聚集起来,互利双赢,努力促进粤港澳青年的生活认知和情感认同,主动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努力推进粤港澳的共融共生共享。
二、增强学习意识,提升素质和能力
“学习是前进的基础”。面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变革的方兴未艾,面对大湾区建设的紧锣密鼓,形势逼人,形势急人。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而消除这种恐慌,“非学习不可”,“必须克服困难,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
当前,面对学习,个别青年有外在压力但缺乏内在动力,为文凭、证书学习者仍然不少。碌碌无为不爱学者有之,心浮气躁不真学者有之,浅尝辄止不深学者有之,忙于事务不勤学者有之,学用脱节不善学者有之;还有的对学习表态很快、调门很高、一知半解,学习的浅表化、娱乐化、庸俗化等等,不符合建设大湾区的要求。
青年时期是能力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成长成才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标志,就是要形成厚实的知识积累,具备过硬的素质,获得最主要的能力。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世界一流湾区,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做优做强高端现代服务业,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学习应该成为青年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向书本学习。开卷有益,青年要深入学理论、学科技、学管理,掌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让一切有益的知识入脑入心;向实践学习。实践是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广大青年应该立足大湾区这片热土,以本职岗位为阵地,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在实践中破解难题,在岗位上加强磨炼,积累经验、增长本领;向人民学习。人民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青年作为未来者,一定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诚诚恳恳向人民请教,老老实实向人民学习,以人民为榜样,脚踏实地,朴实无华,人民是青年成才成长最好的老师。(作者系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授)
新闻推荐
佛山日报讯记者黎红玲报道:昨日,舞剧《诺玛阿美》小演员招募活动在佛山市演艺中心(琼花大剧院)举办,拟挑选出一名小演员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