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有力支撑。
随着试点工作迈入“深水区”,三水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举措,必然会与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我国城乡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展开“正面交锋”,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对于三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表示,制度供给对于乡村振兴来说意义重大,而该《意见》的重要目的正是解决全方位制度供给问题。
党国英表示,制度供给应该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建立更通畅的城乡要素和产品的沟通渠道,打通城乡关系,加深城乡经济往来,尽快消除城乡二元制结构。
“制度供给的核心是发挥市场在乡村振兴中的决定性作用。”党国英说,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土地要素市场,目前正在试点中的征地制度、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以及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还需大胆实践,深入触及土地要素在不同类型市场上的适度自由交易与市场定价问题。二是要改善城乡从业者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自由流动的综合条件;三是要疏通城乡资本流动渠道,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对资本密集程度提高的要求。
在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的推动下,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如何才能走得更好?党国英认为,振兴乡村,眼睛不能只盯着乡村,必须将城乡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前提,进一步发挥城市对于乡村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专业化水平。
党国英具体指出,乡村振兴就要发展“强农业,小农村”。通过城市化吸引劳动力转移,把城市做大做强,最后把农业本身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让农民变成专业农民,真正的农村居民点就收缩为主要住新型职业农民。这才是城是城、村是村,又有发达的交通网络连接。
要推动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制度供给意义重大。
谈到产业振兴,党国英表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其中二产的融合要非常慎重,一产和三产的融合一定不能遍地开花。在分散的农区发展二产,可以做农产品粗加工,其他规模化的制造业不太适合传统的农业区。农村三产可以适度发展旅游业和养老产业。部分村庄可以发展旅游观光,但不是全部。因为高品质旅游观光需要投资,每个村都搞农业旅游观光就会形成浪费。
对于佛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国英建议在打造宜居城乡社区、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做出新时代的新探索,努力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农村发展政策体系。“大城市周边的农村,我觉得是可以将农业做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因为它在信息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资源上都有比较优势,市场也大。”党国英说。
在实施路径上,党国英认为必须走规模经营之路。佛山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好,那么能否让分散在很多个村的小合作社突破行政区划界限,组成更大的合作社?这种合作社的触角要伸到佛山以外,就像荷兰的合作社触角伸到比利时和瑞士一样。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民的主体作用。党国英表示,强调农民发挥主体作用,首先是农村工作的要求,因为各行各业需要专业化人才,农民是农业经营的主体,重视农民的主体作用,要发挥他们本来的优势,同时要让优势有长足进步,这是农业专业化的要求,也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率的要求。
(佛山日报记者马永钊)
新闻推荐
处理广佛两市1000多个小区粪泥 象博生态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象博生态研发的可移动粪泥无害化设备可实现分布式即时处理。象博生态供图每天,30多辆橙色的货车在广州、佛山等地的100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