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将河心岛划分为三大类型,科学确定修复模式。资料图片
广东建设报讯记者冯雪琪、通讯员冯建奎报道:在佛山南海区里水镇西南涌,一座名为“东坡洲”的河心岛静卧其中,宛如镶嵌在水乡河网中的一颗宝石。放眼望去,岛上竹林、榕树参天,各种水鸟栖息繁衍。
但如果把时针拨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坡洲的生态环境却是另外一种情形——这座面积不足150亩的河心岛建起一栋栋厂房,岛上不少树木被砍伐,土地呈硬底化,工业生产产生的灰尘、废水、废料对水质、空气产生了较大污染。
去年,佛山出台了《佛山市河心岛生态修复工作方案》,提出有序推进河心岛生态修复等多个环节工作,更在全国率先创新推出了“岛长制”,越来越多河心岛正像东坡洲一样恢复昔日生机。
【首创“岛长制”】
为河心岛生态修复治理提供机制保障
东坡洲生态修复是佛山市众多河心岛生态修复治理成效的一个缩影,亦是《佛山市河心岛生态修复工作方案》落地实施后结出的硕果之一。
佛山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共有河心岛48处,数量位居全省21个地市之首。河心岛是佛山独具特色的水乡景观,也是该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生态基底上难以再生的自然资源。
然而,这些河心岛均位于生态敏感度较高区域,环境现状非常脆弱。“此前我们通过对全市48个河心岛的土地使用、植被覆盖、物种数量、常住人口等情况调查发现,部分河心岛面临生态恶化、景观破碎、管控无序、特色流失等困境。”
为逐步将这48个河心岛建设成为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物种多样的生态岛,佛山市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岛长制”,市级成立岛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各区组建区镇两级岛长的组织体系,明确管理职责,实行联防联控。
佛山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指出,通过实施区镇两级的“岛长制”,有利于在“岛长”的牵头下,凝聚部门合力,细化阶段性目标、资金安排、时间进度计划等,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说,岛长制的实施,为河心岛生态修复治理提供了机制保障。”
【一岛一策】
明年基本完成48个河心岛生态修复工作
除了创新实施“岛长制”,佛山市在摸查现状、评估环境、编制河心岛总体整治规划指引等工作基础上,将河心岛划分为自然生态型、生态修复型、建设管控型三大类型,科学确定修复模式。各区制订的“一岛一策”实施计划,成为河心岛生态修复工作的又一大亮点。
目前佛山市的48个河心岛中,有19个是自然生态型,16个是生态修复型,余下的13个则是建设管控型。在2018—2020年期间将完成30个自然生态型、生态修复型河心岛的生态修复工作和验收;到2020年,要基本完成48个河心岛生态修复相关工作。
“即使是同一类型的河心岛,面临的问题和情况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佛山市绿化委办公室副主任胡羡聪表示,现状基本为自然生态状态的河心岛,就列入自然生态类型,着重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对于现状为林农业开发或现状建设规模较小的河心岛,则列入生态修复型,严格控制村居建设,有条件地逐步实现异地安置,限制和有序清除现状村居外的各类开发建设。而对于现状建设规模较大、居住人口规模较多的河心岛,则列入建设管控类型,有序清除岛内违法建设项目,禁止新增建设项目。
新闻推荐
4月初,《佛山市养犬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下称《条例》)发布,在征求公众意见阶段,收到116名市民提出的300多条书面意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