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晓
一般来说,人们普遍认为草书是最具艺术感的书体。因为它更多的是一种近乎无规律的书写方式,又或者因为人们被其多变的线条和结构所吸引。自古以来,以草书传世的大家寥若晨星,但每一位又都如此璀璨。宋代在草书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更加特殊的是,这种地位几乎由一个人以一己之力所撑起,他就是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黄庭坚留下了诸多草书墨迹,有《廉颇蔺相如列传草书卷》《诸上座草书卷》《李白亿旧游诗草书卷》等,但每一卷都各有不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是《诸上座帖》。黄庭坚《山谷自论》云:“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在卷后又作大字行楷书自识一则,结字内紧外松,出笔长而遒劲有力,一波三折,气势开张,一卷书法兼备二体,相互映衬,尤为罕见,是其晚年杰作。
《诸上座帖》是黄庭坚为其友李任道抄录的五代金陵《释文益禅师〈语录〉》,乃其草书精品。草书发展到盛唐,狂草成熟,在流动中求得笔法、节奏、线条、结构的丰富变化,成为草书亘古不变的法则。黄庭坚是钦服唐人狂草的,对张旭、怀素都有会心之论,自言“得藏真(怀素)自叙于石杨休家,谛观数日,恍然自得,落笔便觉超异”。以其颖悟与才力,不至领会不到唐人草书的要义,然而他的草书却一改唐人旧法,速度放慢,略加顿挫,在许多地方放弃线条的连续而着意于空间的摆布,结果形成一种与唐人迥然不同的风格。
他的草书,线条中奔放的气势当然不能与唐人相比,但空间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气度和变化的丰富性,却不让于唐人。黄庭坚草书中有一种不易觉察的宽博。他常常压缩字结构的某一部分而使另一些空间显得特别开阔,同时也就造成了疏密节奏的频繁变化。这是他区别于唐人章法的又一特点。同时在章法上加大了墨色的变化,浓淡干枯不断变化,字形的舒朗和紧密同样寓于丰富的变化之中。尤其是开篇时数十字,大胆奔放,数组“执着”二字皆为不同,可见作者平时的书法功底和非同凡响的书法天赋。
如果要学习黄庭坚的草书,建议先对草书有一定的认识,否则只能得到形而下的空架子。其草书精髓在于“破”,即破而后立,看似杂乱随意,实则对唐代草书了解的非常深入,深入到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程度。所以学习者不妨先深入学习唐代的草书,再对黄庭坚的用笔和空间变化加以借鉴,也许会另有一番体会。(作者系佛山市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佛山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
本版统筹/佛山文化周刊记者洪晓诗
新闻推荐
注入现代设计传统狮头活起来佛山狮头系列文创产品在深圳文博会引发关注,为非遗项目产业化探寻新空间
狮头信箱。(受访者供图)“狮涵文化”文创产品。狮纹围巾(受访者供图)。活在深圳文博会上,佛山展馆内一件件别出心裁的文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