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南海区举行高端人才迎新年音乐会,这场大型人才品牌活动,旨在满足人才精神文化需求。
人才是南海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城市更新、文明创建的重要支撑,是南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如何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下、做得好,是南海构建人才发展全链条的核心思考。
自2018年来,南海以环境引才,以服务留才,致力于从顶层设计构建起一个贯穿人才发展全过程的政策体系、服务机制,从人才分类认定到“人才客户经理”“人才卡”,给出满满的诚意,厚植优势,打造南海创新创业的乐土。
昨晚,一批高层次人才获得南海区人才奖励扶持资金,他们当中,有带领团队研发新型材料将撬动相关产业过千亿增值空间的科技带头人,有落户南海5年成长为行业独角兽的企业家,有挂职科技副镇长创建南海西部首个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创新创业者……他们如点点星光,点亮南海产业的天空,为南海在新时代的发展注入更加蓬勃的力量。
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闫昊波指出,南海将继续围绕引才育才留才的工作链条,聚焦如何引得进人才、如何留得住人才、如何让人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等方面开展工作,全力以赴支持和服务人才创新创业。
文/佛山日报记者阳桦通讯员基石
图/佛山日报记者王伟楠
南海加速度
配套奖励资金激励人才企业共成长
在12月23日晚举行的南海区人才奖励资金发放仪式上,瞿金平、杨云峰、杜如虚、崔彦昭4位“一类人才”和陈贤帅、蒙浩、崔成强、刘昶、刘继明、张永康、陈新度7位“二类人才”获得奖励资金。按南海的奖励标准,一类人才分别获生活津贴108万元(分3年发放),“二类人才”分别获发放创业补贴(最高可获200万元),其中首期80万元已兑现。
大手笔奖励人才创新创业、鼓励人才落户,是南海区对各类人才认可和尊重的体现,更是南海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的开放性人才政策的重要表现。
南海区人才办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南海区共发放各类扶持资助资金补贴约2100万元,受惠人才达2460人次,受惠企业193家次。其中四至五类人才数量增多,奖励比重加大,受惠人才达到1671人次,五类人才均来自民企,成为南海制造业的中坚力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人才的创业配套奖励,该项目共对8位二类人才发放了创业配套奖励共540万元,及时帮扶了一批在南海区创业的初创企业高层次人才。
佛山市瑞福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至灏就是其中之一,在被南海区认定为“二类人才”后,他拿到了80万元创业配套奖励资金,而资金从申请到获批仅20余日。
这是南海服务人才的速度,也是南海服务人才的态度。
更加引起人们深思的,是扶持政策下南海创新产业生态的巨大变化,是人才与企业共同成长的良好局面。
以陈贤帅为例,落户南海仅5年,其个人牙科种植体专利发明量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创业人才之一,也是佛山唯一一名全国“最美奋斗者”候选人。其所在的安齿生物迅速成长为口腔修复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全国企业类3D打印植入物排名第一。2019年,安齿生物还代表佛山获得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第一名。
南海区四类人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创业导师、佛山南海力合星空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峰,从丹灶科技副镇长、镇经济顾问的职务迈上创新创业之路,正是看中南海区政府服务高效、营商环境好、政策接地气,“相比其他城市,南海区的人才政策可以让外来的人才看得见、摸得着,普惠性强。”
开辟绿色通道构建多层次人才服务体系
2019年,《佛山市南海区“人才客户经理”人才服务提升工程》获评(第四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评选优秀案例,这是继“人才板”获评2017年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评选最佳案例奖后,南海人才工作又一次获得全国肯定。
无论是“人才客户经理”,还是“人才板”,都是南海紧紧把握当下人才需求、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政策红利的重要举措。
南海区人社部门的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南海区新引进的人才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其中突出的问题又表现在中高端人才的买房落户、子女教育、父母家人医疗需求等。
以问题为导向,南海区出台了《南海区人才客户经理制度实施方案》,构建区、镇、园三级联动人才服务体系。
实施方案指出,人才客户经理的服务对象为经认定的一至五类人才、重点引进的归国创业人才、区内重点企业的核心人才以及其他重点人才等,服务内容包括咨询、代办和协办三大类别,涵盖扶持政策申报、人才入户、子女入学、人才安居、工商登记、人才联谊等40类专项服务。
同时,南海还开通“南海区人才客户经理微信服务系统”,实现人才服务事项“线上申报、线上受理、线上派单、线上评价”,为各类人才提供便捷高效的手机微信订单式服务。
至今年底,南海人才客户经理完成服务个案近2000例,服务办结率达100%,切实解决了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人才服务水平和人才发展环境是招才、引才、留才的关键。如果将环境视为吸引力,那么服务就是凝聚力。在加强营商环境建设的同时,南海从凝聚力着手,着力构建服务形式更加多样、内涵更为丰富的人才服务体系。
2018年初,南海区发布实施了7份人才新政文件,通过创新实施人才认定与政策扶持分离机制,推行“人才卡”服务模式,全面重构基础性人才与高层次人才并重、存量人才与增量人才并重、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人才政策体系。
截至目前,全区共认定7个批次共17830名人才,吸纳了包括中外院士、海外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社工人才、青年才俊、民间优才等各类人才。
今年初,南海又出台《佛山市南海区关于优化人才认定流程的实施方案》,将人才分类认定结果公布周期从每季度1次调整为每月1次,人才认定审批服务效率提速2倍。同时,对区内“一事一议”引进的项目及人才团队,开通人才认定“绿色通道”,服务内容从人才认定全面延伸到协助落实住房安居、子女入学、医疗服务、创业扶持等方面,打造优质的“引进-认定-服务”链条。
季华实验室建设至今,已面向全世界范围引进了11个先进制造领域顶尖的科研团队,南海区采取上门申报操作指导、政策解读等方式,协助季华实验室引进团队22名高端人才,成功申报了南海区二至五类人才认定,快速落实了有关人才政策服务。
人才磁聚创新平台为南海高质量发展赋能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南海以重大平台战略对人才的吸引与集聚,在重点科技领域超前部署、大胆探索。这其中,高层次人才的磁聚,为南海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就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瞿金平带领下开展的新型高分子材料研究项目。瞿金平一直致力于高分子产品先进制造领域的自主研发和成果转化,在他的带领下,华南理工大学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广东星联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深入合作,促进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自主创新成果在企业的转化。此举不仅大大提升了广东星联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水平,更为南海引领新型高分子材料行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按规划,到2025年,由广东星联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高分子拉伸流变挤出设备ERE产业园将年产值超百亿元,并撬动相关产业过千亿的增值空间。
人才是立区之本、发展之核。以打造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集聚区为目标,南海深化与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推动建设了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丰树国际创智园、三山科创中心、清华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佛山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科创平台和载体,形成了高端科创平台的人才集聚效应。
截至目前,南海区共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个、国家级众创空间9个、高新技术企业1866家。其中,季华实验室已引进各类人才团队近200人,并围绕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核心方向启动了16个科研项目,向省和国家申报了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这恰巧与瞿金平院士的设想不谋而合。在瞿金平看来,以院士团队(人才团队)构造起“鱼苗养育-转移养殖-大鱼养成”的“鱼苗养殖”创新服务链模式,就是形成从以高校团队为主体、以原理创新为目标的基础研究,到以技术研究院为主体、以产业化应用为目标的工程化研究,最终实现以企业为主体、以大规模生产为目标的产业应用的过程。
人才是推动南海高质量发展关键所在。闫昊波指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深入推进,增强创新发展动力是南海抢占先机、率先突围的关键所在,在这个阶段,南海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南海要紧紧围绕先进制造业这个核心,厚植引才育才留才优势;抢抓“双区驱动”重大机遇,打造引才育才留才平台;提升南海人才服务体系品质,优化引才育才留才环境。闫昊波指出,南海将着力构建一个贯穿人才发展全过程的政策体系、服务机制,全力以赴支持和服务人才创新创业。加快研究出台升级版人才政策,建立特色鲜明、运转灵活、系统高效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改善和解决人才在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完善人才创新创业政策支撑和服务体系,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出台产业引导和扶持奖励政策,为高端人才和科创企业提供全流程专业服务,让高层次人才更好地扎根南海、共同推动南海发展。
新闻推荐
城市视角羊城晚报讯记者张闻报道:南海所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办学校将率先启动生活垃圾四分类,元旦后正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