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家谈
春节假期到来,“熊孩子”出没,碰上走亲访友,想管又不好管,怕面子上不好看,由此各种各样的亲子矛盾集中爆发。孩子的春节礼仪怎么教?孩子的压岁钱怎么管?孩子扎堆沉迷电子游戏怎么办?这些问题都让家长头痛不已。本期“教育大家谈”推出“新春亲子教育大礼包”专题,来自心理教育、财商教育、家庭教育等领域的名师名家齐聚一堂,在春节前夕联袂出手,教各位家长如何化解这些难题,抓住机会提升亲子关系。
本期主持邹婷婷、林舒、苏宏堃
随着家庭单元逐渐缩小与独立,也许只有过年,亲人才能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守岁、穿新衣、拜年、发红包、贴春联……各种仪式让这几天变得和一年当中的其他日子不同。此时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既能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和习俗,也是一个加深家庭联结、培养孩子良好行为的好时机。但如果孩子抗拒或不配合礼仪教育怎么办?本期“教育大家谈”邀请佛山市实验学校心理老师刘伟伟来支招。
话题1
怎样教孩子学做“拜年小使者”?
嘉宾简介刘伟伟
佛山市实验学校专职心理老师、高中心理一级教师,禅城区心育骨干教师、禅城区教学新秀,姚晓琳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成员,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心理学研究硕士,吉林大学应用心理学学士;禅城区教改展示课特等奖,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佛山市心理教师专业能力大赛一等奖。
新年期间有诸多礼仪要求,如果遇到孩子不愿意,或者不配合的时候该怎么办?有些家长会采用唠叨、斥责或者冷暴力的方式强迫孩子。但这样会让孩子觉得非常痛苦,产生逆反心理,也会破坏亲子关系。这里有一些注意点或者小方法,与大家分享。
第一、找到平衡。虽然新年期间
有很多有趣的事情,但孩子在家里自由惯了,自我控制能力也没有那么强,希望孩子能够面面俱到,每个礼仪都做好是很难的。这时候,家长们需要寻得一个平衡,哪些礼仪是孩子必须遵守的,比如如何拜年、收红包;哪些礼仪其实可以慢慢来、不强求,比如敬茶等。
第二、提前教育。春节期间,有
些礼仪是平时不会遇到的,为了能够让孩子熟练掌握、自然使用,就需要家长提前进行教育,预设一些场景让孩子练习,比如如何称呼他人、说祝福语等。另外,春节期间,孩子经常会进入陌生环境,接收到较多刺激,容易兴奋,家长要用一些方法来增进他的控制力。但切不可呵斥,因为当众批评,容易加剧孩子的情绪波动。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提前与孩子约定一些小动作,提醒孩子安静下来,比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头,或者也可以单独叫孩子去僻静的地方沟通。
第三、言传身教。其实作为成年
人,在完成某些礼仪的时候,也会有些
不自然和尴尬,所以作为父母,也要练习礼仪,做出表率。父母自己做好了,孩子才能更好地学到。
第四、不妨使用一些心理暗示的小技巧。
这里举三个例子,一个是给孩子以自主选择的自由,“你是想给外婆敬茶呢?还是想给外婆吃糖果?”这样的问句,给孩子的心理暗示是“应该要做,而且可以自己做出选择”,远远比说“来,给外婆敬茶”要好得多。第二个,使用“登门槛效应”,先让孩子完成一个他没那么抵触的行为,比如带其他小朋友参观房间,然后再让孩子完成更难一些的行为,比如与其他小伙伴分享玩具。一般来说,我们一旦散发善意,为了维持之前的形象,会愿意散发更多善意。第三个,使用“破窗效应”,先要求孩子完成一个他很排斥的事情,比如吃饭时要向长辈敬茶,如果孩子拒绝了,我们可以降低要求,比如吃饭时不要玩手机,此时因为孩子之前拒绝了,而父母做出了妥协,当被要求不能玩手机时,孩子心理上会因为内疚更容易接受。
第五、礼仪游戏。可以想点主意
将礼仪变成趣味游戏,不要让他觉得枯燥或被强迫。比如使用角色扮演,与孩子一起模仿电视中或者书中过年的场景,感受礼仪的重要性、体验礼仪的趣味性。还可以使用“技能核游戏”,所谓“技能核”,就是指那些可以刺激良好习惯的非语言信号,比如家长列出所有的礼仪,如果孩子能够完成,就奖励一面“小红旗”,积攒小红旗就能够得到表扬或奖励。使用礼仪游戏的目的,是让孩子能够通过做好礼仪,获得积极的反馈,从而养成习惯,激发孩子的自主性。
亲情、团圆、新生,是春节的关键词。做好礼仪教育,让别人舒服,让自己也舒服,融洽相处,共同享受春节这个阖家欢乐的节日。
话题2
如何用好“压岁钱”,培养孩子的财商?
嘉宾简介洪屹
中国注册高级理财规划师(SChFP),拥有20年企业管理经验、18年全球投资经验、10年理财实战教学经验、5年课程研发经验;擅于将复杂的财务理论转化为案例,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教学,研发出《这点小钱怎么花》《消费价值最大化》《如何让每一分钱都持续运动》《让财务体质保持青春》《培养会赚钱的孩子》《实现老年生活的小幸福》等面向各大金融机构及大众的财商课程,助力提升每一个家庭的财务管理能力,深受好评。
对孩子们来说,收到“压岁钱”或许是春节里最令他们欢欣雀跃的事了。但如何去打理这笔“不菲的收入”,爸妈们却很头疼。专家支招,与其硬性“没收”,不如教会孩子如何去管理钱,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本期“教育大家谈”邀请国内高级理财规划师洪屹,教各位家长如何让孩子的“压岁钱”发挥大价值。
“爸爸妈妈,压岁钱是我的钱,我要自己管!”“爸爸妈妈,你不可以把我的压岁钱拿去哦!”听到这样的话语,各位爸爸妈妈别急着生气,这可是培养孩子们财商智慧的好机会。
管理金钱是一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育的能力。从小开始学习及训练,有利于成人后智慧地运用金钱,减少社会新闻中常看到的“刷爆卡为了打游戏”“为了一夜暴富不惜触犯法律”等让人心碎的事件。如何让“压岁钱”发挥大价值,培育一个会理财的孩子?以下是几点建议。
首先,请孩子为压岁钱的使用做出一个有效的实施计划。我们可以分成三个账户:“储蓄”“消费”“分享”,把压岁钱分别存入三个账户中。9岁以下的孩子可以从每周或者每月的消费计划开始练习,9岁以上可以尝试做出一年的消费计划。例如:“储蓄”账户是未来要用的钱,孩子们可以把70%的钱存入这个账户,定期才可以取出。家长可以给予利息的激励机制,每月取或半年取一次,让孩子通过储蓄学习累积金钱,为未来的消费做准备。“消费”账户是随时可以使用的账户,每次购物时需要记录下时间、内容、金额。“分享”账户是未来需要购买礼物给好朋友或者想分享给他人的账户。例如:公益的捐赠或者礼物分享。
然后,正确引导孩子在消费过程中的思考及分辨能力。每次消费前写下购物清单,购买后记录下日期、内容及金额,同时标注这个消费是“想要的”还是“需要的”。
最后,每周小结一次,每月总结一次,按计划完成的,可以奖励零花钱。
另外,家长们还可以进一步关注以下几点,轻松培育一个会理财的小富翁。
一、消费有目标:每次购物前写清单时,引导孩子比对价格,学习性价比,只购买清单内的物品。
二、分配有条理:购物清单内多是“需要的”物品,少是“想要的”物品。
三、收支留记录:购物后完整记录所有的消费记录。
四、月月要总结:统计“需要的”及“想要的”购物量及金额,分析哪些是可以延迟购买的物品,哪些是可以不需要购买的物品,让未来的消费更有计划及效能。
我们相信孩子们会在练习中成长,在未来的消费中增加分辨及分配的能力。现在学习管小钱,成人后就会管大钱。
话题3
遇上孩子扎堆沉迷电子产品怎么办?
嘉宾简介李佩球
大沥实验小学校长,广东省优秀科研人员、佛山市优秀青年教师;教育科研成果获省级一、二等奖10余项。
孩子一放假,不是玩电脑就是拿着手机看不停。尤其是春节期间亲戚朋友团聚,孩子们更是扎堆沉迷电子产品,想管又不好管。这时候家长该怎么办?本期《教育大家谈》邀请了南粤优秀教师、大沥实验小学校长李佩球为家长们支招。
对于春节孩子扎推沉迷电子产品的现象,大人们与其一味封堵与打压,还不如和孩子建立友好的关系,更有利于解决这类问题。
招数1:
尽量丰富孩子的春节活动
孩子们沉迷电子产品,并非因为电子产品的吸引力无可替代,很大原因是大人们在春节期间忙着叙旧休闲,没时间陪伴孩子,直接把电子产品丢给孩子玩。因此,想让孩子从虚拟世界抽身,家长得多与他们互动,安排有意义的活动。比如,让孩子亲手制作剪纸作品迎接新年,便是一个简单又适合普通家庭互动的方式。
每逢春节,各地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比如文化庙会、文艺汇演、晒家风家训等,这些活动都是集中展示当地年俗文化的有效载体,家长们不妨带着孩子们多参与一下,让孩子在感受春节喜庆氛围的同时,也加深对年俗文化的认知。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参与蒸年糕、包饺子、做菜肴等活动,然后让孩子将制作过程、方法、内心感受形成文字。当孩子从现实生活中获得了荣誉感、满足感,自然会把手机放下。
春节期间,亲戚朋友的孩子们扎堆玩耍,大人也可为他们准备一些集体游戏,如猜灯谜、对对联等益智活动,鼓励自家孩子邀请其他亲戚朋友的孩子一起玩,不仅可以冲淡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性,还能锻炼社交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招数2:
陪孩子一起使用电子产品
有研究指出,在使用电子产品时,家长高质量的陪伴和沟通,再加上妥善的时间管理,能够有效避免孩子对电子产品成瘾。所以,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家长们要为孩子选择画质精美、情节健康,最好是包含生活或科学知识的游戏或节目,和孩子们一起观看、讨论,引导他们发散思维:“如果是你会怎么做?”“这个实验真有意思,待会我们也试一试。”
招数3:
事先与孩子约法三章
实践证明,事先的约定比事后的惩罚效果更好且更容易实施。有位妈妈为了防止孩子沉迷手机,跟孩子“约法三章”:玩游戏可以,但要约定时间和规则,一旦违反,要承担违约责任。通过这种方法,没有任何一方会输,可以称之为“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办法。
怎么做?家长在春节期间抽出10分钟制定一份手机使用守则。比如: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相关任务以后。目标要具体、明确,便于衡量。当孩子完成了约定,哪怕是阶段性的约定时,家长们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当孩子没有完成约定,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也绝对要承担。如果不追究违约责任,约定就没有丝毫约束力了。当然,在这过程中要注重“约”字,要尽量吸取孩子的意见。千万不能把“约定”变成家长们单方向的命令。
新闻推荐
佛山市创意产业园集市引来不少年轻人文/图羊城晚报记者张闻近年来,佛山市创意产业园花市凭借着年轻人为主的客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