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兰在防护服上写下“儿子,我爱你”。
前线医护人员为周佩明庆生。
王丽琴因长时间戴口罩形成面部压疮。驰援医生日记
统筹:刘艺明、周文吉
文/图记者刘艺明、温利、黄健源、周文吉、冯嘉敏通讯员黄晓晴、刘芝璐、李爱玲、陈琳、张键怡
疫情发生以来,佛山连派四批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即使是上周刚出征的322名医护人员,也已经在武汉前线待了整整一周时间。在这些日子里,这些逆行而上的白衣战士们,他们的工作状态是怎么样的,期间又有着怎么样感人的故事呢?广州日报记者联系上了前线的医护人员,为读者讲述他们在抗疫一线的点滴。
“疫”线故事
特殊的生日:隔着口罩吹生日蜡烛
佛山驰援武汉医疗队员、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营养科周佩明副主任中医师18日值夜班。出舱后,她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驻地酒店,已是凌晨12时多。
“周主任,快到会议室里集合,有事。”有队员通知。推门进入驻地会议室,没有值班的队员们都在。大屏幕上,突然播出医疗队领队、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李逸群的祝福视频。之后同事们也通过提前录制的视频祝福她“生日快乐,身体健康”。周佩明先惊再喜再感动落泪。
2月19日是她45岁的生日。“其实武汉对于我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城市,这是父亲年青时求学、工作过的城市,也是我生命中最早的起点。没想到,45年后以这种方式相遇。今天,还和医院的伙伴们一起度过生日……”平日不苟言笑、严肃认真的周医生这时也难免动容。
因为大家都入了舱,接触了新冠肺炎患者,为了控制交叉感染的风险,大家相隔一两米,散开站着,远远地为周佩明唱起生日歌。戴着口罩,周佩明吹熄了蜡烛,并许下愿望。“希望我今天开中药的病人很快就可以出院。希望疫情早点过去,我们一起平安回家。”她笑着说。
逆行的90后:我们是值得信赖的一代
在佛山这群“逆行者”中,有不少是“90后”。在2003年发生非典时,他们之中最小的还是幼儿园的孩童。17年后,当新冠肺炎疫情袭来,这批已经长大成人的90后接过接力棒,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挑起了重担。
佛山市医疗二队中最年轻的男护士、佛山市中医院神经外科护士李志章出生于1996年。“来到武汉,穿上防护服后寸步难行,护目镜也限制了视野,我们每一步操作都很小心。”李志章认为:“不管是90后还是95后,其实我们都长大了,我们会用自己的行动报答社会,报答国家。”
“90后,不再是一个小孩了!”佛山市中医院护士朱锡麟同样是1996年出生的。在他看来,来到武汉,自己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团队在作战。大家团结一致、毫不退缩的精神时刻鼓舞着他。“请爸妈不用担心,我能很好地照顾自己,你们就等我们把这场仗拿下了,到时候,让我再好好拥抱你们,跟你们好好吃一顿团圆饭!”
佛山市中医院骨七科护士韩明月是湖北襄阳人,1995年出生。作为90后,她觉得他们是有担当的一代,“从开始到现在,在我的朋友圈里面,我所有的同学、朋友全部奋战在武汉的一线,我觉得我们这一代是很有勇气的。”
接管病区的第一天时,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的90后护士杨万栋和万文娟已经在岗位上工作好几个小时,但接班的小伙伴还没到,他们二话不说,就把接班的工作也一并先接了来。病区有一位没有家属照顾的患有老年痴呆的老奶奶,刚开始进入病房有些恐惧,夜晚无法入睡,万文娟在一旁耐心地安慰她,直到她躺下入睡。“放心吧,我们也是值得信赖的一代。”杨万栋说。
他们的动力:是爱让他们无畏前行
昨日是佛山市妇幼保健院重症医学科(ICU)主治医师邵兰前往武汉抗疫一线的第8天,她在防护服上写下了“儿子,我爱你”几个字。作为一名医生,她义无反顾第一时间请缨踏上抗击疫情战场;但作为母亲,她却有一颗柔软的心,把对儿子的思念化作动力。
邵兰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她被临时召回了单位。当她把这消息告诉儿子时,他却对她说:“没事,妈妈你去吧,我去爷爷家就好了。”那时,她忽然发现儿子长大了,也理解妈妈的职业了。“今天把"儿子,我爱你"几个字写在"战斗服"上,希望他在后方天天为妈妈加油。”邵兰说。
除了亲人,医护人员在一线的动力,还来自源于病患的感恩。禅城中心医院护士王丽琴来到武汉济和医院已有十多天了,她主要在感染科三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王丽琴表示,“在隔离病房,我们身着防护衣、头戴防护镜,连续戴着数小时的口罩,连续工作一周后,我的鼻梁和脸颊都磨破了,形成面部压疮。”
“还记得第一次进病房时,因为口音的问题,里面的叔叔阿姨一下子就听出了我是来自广东医疗团队的,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王丽琴说。一位患者大叔曾对她说:“王护士,等疫情结束,欢迎你来武汉玩,下次你来,我来安排你,肯定给你定个五星级的别墅!”王丽琴微笑地回道:“好,希望您赶紧康复!”病房里传出的笑声,将压抑的气氛一扫而空。
胡琴是禅城中心医院第一批驰援武汉的护士。她说,在为一名患者治疗时,患者问她医疗队什么时候“归家”?她表示,何日归家不重要,重要的是护理的每一位病人都能早日康复出院。这位患者则表示:“你们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一定要从哪里来,平安回到哪里去!”这简单的对话,让胡琴非常感动。
第一个夜班抢救了98岁的重症患者
南海区人民医院医生梁永锋,他给妻子写了一封信,讲述了他在武汉前线抗疫的情况。就在他到武汉的第三天,他值了第一个夜班,抢救了一名98岁的重症患者。
梁永锋支援的是武汉市一医院。当天晚上,那里共有重症患者10人,其中一人垂危,他已98岁了。梁永锋检查发现,老人为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感染性和低血容量性休克。于是,他赶紧调整了治疗。令人欣慰的是,在他的努力下,98岁的老人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梁永锋告诉妻子,就是在这种紧张繁重的临床工作中,度过自己第一个夜班。
当下班时,梁永锋的背部、脸上,汗水湿透了衣服和口罩。“真的挺累的,有一种虚脱的感觉。好在我很快就缓解过来了。请老婆放心!”梁永锋说道。
像哄小孩一样
护理老年痴呆病的婆婆
在佛山市一医院驰援武汉护士王妙婷负责的病人中,有一位八十岁的老婆婆,因为患有老年痴呆症,以前一直都是家人在陪护,确诊新冠肺炎后,家人都要隔离,她只能自己照顾自己。
“医院是中央空调,这就意味着整栋大楼的空气都可能被污染了,所以一定要加强防护。”王妙婷在日记中写道:“去到老婆婆病床时发现她没有戴口罩,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坐在床边。"婆婆您好,天气冷了,戴上口罩可以保暖哦!"用了很多种沟通方法她都不肯把口罩戴上,后来只能靠哄。人到老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些回归儿童时期,我把哄孩子的本领都拿出来,她才慢慢地把口罩戴上。”
新闻推荐
南海区疾控中心党总支书记、中心主任曾鸿: 未雨绸缪筑防线 运筹帷幄战疫魔
曾鸿在晨会上发言。/佛山日报记者王伟楠摄“目前已跟公安建立了沟通联系渠道”“有个情况想反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