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佛山首例重症患者痊愈出院,医护人员为其送上鲜花和“身体健康”的祝福。南方日报记者戴嘉信摄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为进入医院的市民测量体温。南方日报记者戴嘉信摄
融媒阅读
视频|佛山首例!一确诊患者治愈出院
“从开始的病恹恹到现在的生龙活虎,医护人员一步一步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心里特别感激,特别要感谢重症科和感染科的医护团队。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真心觉得他们是英雄。”2月23日上午,治愈出院的重症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黄先生面对救治他的医护人员流下了感激的眼泪。
过去一个月,佛山集中了全市最优质的医疗资源,攻坚克难,尽最大努力救护每一个确诊病例。全市广大医护人员尤其是定点收治医院的医护人员放弃休假,坚守在新冠肺炎治疗第一线,与病毒赛跑,与病魔斗争,用生命守护生命。
截至2月23日24时,佛山已累计出院36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出院比例达42.8%。
南方日报记者夏小荔卢浩能
主动请战2天组建858人先锋队
“我报名!”
“时刻准备着!”
“疫情当前,责无旁贷!”
疫情发生后,佛山各大医院从院党委班子成员,到临床医护人员,纷纷写下一封封激昂的请战书,按下一个个鲜红的手印,主动要求赴防治一线工作,为抗击新冠肺炎作出自己的贡献。
为做好佛山救治医护力量储备,1月25日起,佛山就在全市各级医院呼吸、重症、检验、护理等专科征集医疗救治先锋队伍,得到了广大医护人员的积极响应,2天内,便组建起858人的医疗先锋队。同时,佛山还统筹组织调配了最优质的医疗资源,成立相关临床专科159名专家组成的市级救治专家组,负责全市救治工作的指导、会诊和培训等。
“佛山加油!我们必胜!”1月30日傍晚,华灯初上,寒风凛冽,12名医护人员组成的首批市内医疗先锋队立即奔赴佛山市第四人民医院。他们来自不同医院,集中在全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并肩作战。
“我对重症患者的监护有专业优势,到了定点医院一定能将专业技术派上用场。家里人和科室主任、护长都很支持我这次的支援工作,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平安归来。”佛山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冼凤仪说。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支援佛山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队员贺艳军也是第一批前往支援的医护之一。“近期看到病人陆续出院,我们的心情也跟着好转,相信我们会很快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他说。
像贺艳军这样,前往定点医院——佛山市第四人民医院支援的医护人员,全市共有36名。佛山还选派多名高级医学专家团队进驻佛山市第四人民医院。这些专家的专业领域涵盖医疗管理、感染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院感防控、护理管理等方面,执行专家“三线值守工作制度”,落实收治医院“一线”守治、全市“二线”巡诊,直至疫情结束。
按照集中患者、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救治的“四个集中”的原则,佛山集全市之力,全力以赴救治感染患者。2月5日,设置了2家定点救治医院、床位252张,确定发热门诊重点医院40间,轻症病例集中到佛山市第四人民医院救治,重症、危重症病例集中到综合力量强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救治。
成立“尖刀队”用专业技术与病毒近距离较量
2月23日是佛山市第四人民医院主治医生李梅燕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第26天。李梅燕所在的应急队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尖刀队”,在狡猾的病毒及无法预知的危险面前,他们希望用自己专业的技术,为公众筑起一道健康的屏障。
应急队对每个医生都有明确分工,李梅燕每天的工作主要是新收病人,打电话给病人了解病史和病情,核对病人信息,每天核对床位数,核对确诊、疑似和医学观察人数,及时追踪患者核酸复查情况,及时报传染病卡、书写病程记录,及时向专家组反馈患者病情。
由于这次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涉及面广,所以需要非常详细地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所有的信息都要求必须准确。每天早上10时,李梅燕和同事们会根据查房医生的汇报,在组长和专家组的指导下按照每次更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方案及时调整患者用药方案,傍晚再根据查房情况调整用药,特别是病情比较重的患者,大家都会讨论如何用药,及时会诊。她说,每天上班就像在打仗,喝口水的时间对他们来说都是奢侈。
与李梅燕并肩战斗的还有来自全市抽调的医护骨干。
霍志浩是佛山市中医院第一批支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医疗先锋队队员,他是一名急诊科护师。
“今天是我来市内定点收治医院支援的第24天,战"疫"仍在持续。在接近1个月的时间里,我和战友们并肩作战,为救治患者全力以赴。这场疫情除了考验我们医护人员的能力与毅力,也成为了人性的试金石,让我感受到来自各方的爱与希望。”霍志浩说。
身处一线的他,每天都穿戴着严密的防护装备,令原本驾轻就熟的工作也显得相当困难。然而,他们的付出也得到了病患的理解。“有一次,我在隔离负压病房为一名男患者进行护理。尽管身体不适,但这名患者仍用尽全身力量跟我说:"不要离我太近,会传染!"刹那间感受到来自患者的关心,我特别感动。疫病面前,彼此真挚的关心与鼓励超越任何语言。”他说。
“专家成员、部分医护人员,大家来自不同的医院,为了尽快进入"战斗"状态,减少磨合时间,我们制定了病人的预检、住院、治疗、出院等8步的工作流程。”佛山市新冠肺炎专家救治组组长、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首席专家罗志扬主任医师介绍说,同时,专家组将工作时间分成了5个时段。每天都会对每一个病人的病情变化进行翔实的记录,同时,为每个病人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专家组成员24小时值守,随时了解病人病情的变化并进行及时处理。
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月23日,已经有29名患者从佛山市第四人民医院出院。
关口前移步步为营筑牢生命健康防线
2月23日,佛山的天气格外温暖。56岁的田先生说,这天是他重生的日子,因为他被治愈出院了。
“2月1日,我被送进ICU抢救,医生们为我上了无创呼吸机。由于病情严重,医生们一度下发了病危通知书,我很慌乱,很惶恐。”他说,“在我生命垂危之际,幸好医生和护士不停鼓励我。感谢60多名医生对我全力抢救。”
田先生是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病、Ⅱ型糖尿病,临床分型为重型。为了救治像田先生这样的重症、危重症患者,作为省级定点救治医院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护团队日夜坚守岗位。
“十多年了,历经多次的战"疫",我们有先进的技术、有丰富的经验、有肩上的职责,更有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坚强力量,我们一定能守住生命的最后防线!”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周立新说。
周立新说,抢救每一位新冠肺炎患者,都是医院整个团队的配合“作战”。从1月20日,第一例疑似病例到达医院后,医院急诊科、感染科、ICU、呼吸内科等多个重点科室专家组成员,24小时待命,日夜兼程,开展一系列的抗疫工作。
“除了ICU、感染科等科室的核心抢救外,还有许多科室,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比如,检验科室做好病毒检测,影像科、超声科、心脏超声、营养科等等。”他说,“每一名医护人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在发热门诊及留观区的护士何晓君就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普通一员。然而,她每天穿着防护服穿梭在奋战病房中,经常汗流浃背,也只能任汗水湿透全身。脱下防护服,白净的脸上总会留下几道让人心疼的红色印痕,那是长时间戴着口罩勒紧的痕迹。她每天完成采集标本、协助床边X光检查,收治留观病人、转运病人等工作,细致入微的工作为院感防控打下了牢固的第一道防线。正是有许许多多这样坚守一线的医护人员,才搭建起了一张救治病患的防护网。
周立新介绍说,通过关口前移、专家前移等机制,防止了患者从普通型变重型、重型变危重型的发展演变。“关口前移这个经验很重要,我们发现有新冠肺炎病人时,就会让专家提前介入,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程度,以及加重的趋势,同时给予相应指导。”他说,“专家下沉到一线,为重症、危重症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也意味着挽救了生命。”
焦点行动
南海区疾控中心:抽丝剥茧“破译”疫情传播链
“如果你对一千个案子的细节了解得如数家珍,却破不了第一千零一个案件,那就怪了。”正如福尔摩斯所言,细节是破案成败的关键。而负责流行病学调查的工作人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也扮演着“侦探”的角色。
在南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科,就有这么一群“侦探”。在此次防疫工作中,他们的职责就是对确诊或者疑似新冠肺炎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找到密切接触者。他们是“侦探”,在众说纷纭的“罗生门”中,找到细微却重要的信息。
他们是如何抽丝剥茧的?南海区疾控中心疾病控制科副科长苏文章就以某一案例作介绍。
“有一个病例从重庆旅游回来,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后,疾控中心工作人员马上对其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苏文章介绍,通过家属做通解释工作后,终于从这名病例口中得旅游期间的行程,发现了6名的同行者,工作人员又分别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最终确定了9人为密切接触者。
“在这一案例中,我们发现其中有一名密切接触者回来后到公司上班了。”苏文章说,由于涉及公共区域,接触的人比较多,且当事人说不清自己的行踪,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便联合公司负责人以及公安部门协助,调取了监控视频排查,“最终我们又在其上班期间找到了9人,又一一进行了调查。”就这样,工作人员顺藤摸瓜,从1个确诊案例身上找到了18名可能被感染的密切接触者。
说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像侦探,那是因为被调查者的说法各异,如同“罗生门”一样。就如苏文章说:“几个人行程不一样,各自说法也不同,我们得逐一梳理,相互比对印证,得到最大可能的感染来源和感染途径,判断传播链条,我想这就是流行病学调查的魅力所在。”
如同福尔摩斯经常为了破案不眠不休,疫情期间,疾病控制科的工作人员也经常是通宵达旦。在疾病控制科的办公室,经常只有一二人留守,而大部分人不是在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就是在前往调查的路上。而办公室一角的方便面、红牛、咖啡,就是他们熬夜找寻细节的“证据”。正是有这群疾控人在鲜为人知的领域里日夜兼程,潜在的传播链才能被排查出来,才能被提早切断。
亲历者说
确诊病例治愈者刘女士:“我想捐血,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
我是2月15日治愈出院的,出院前一天我专门给诊治医生张青森发了信息说:“医生,我的病好了,血里是否有抗体?我想捐血!”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我经历了这场疾病,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被治愈后,我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
现在回想起从感染新冠肺炎到确诊、再到治疗、治愈的过程还觉得心有余悸。
我是在1月20日与好友聚餐而染病的。没想到,在1月22日,跟我聚餐的那个朋友就给我打来电话。电话里她忐忑地告诉我,她1月15日跟一个武汉朋友聚餐,目前那位武汉朋友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朋友一再跟我强调,她没有发热、咳嗽等症状。但是,当时我心里还是一惊。谨慎起见,我立即把自己隔离起来,与家人分开吃饭,在家里也都戴着口罩。
1月29日,我开始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不是很高,一直是37.5℃—37.6℃的样子,还出现咳嗽的症状。我希望只是“普通感冒”。
现在回想起来,最初的那几天才是最焦虑、最难熬的,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每天就在家里自己量体温,量3次以上。
接着,我就开始出现气促的症状,吃了一些感冒药后症状并未好转,于是,在2月2日,我戴好口罩自己开车到佛山市新冠肺炎指定的收治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求诊。医生了解了我的情况后,马上安排了检查还有做CT检查。根据当天的检查报告,还有CT检查显示我的肺部有小小的阴影。但是,还需要等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检查结果需要送到佛山市疾控中心进一步确诊。
2月3日凌晨我作为“疑似病例”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第二天凌晨,检测报告显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可疑阳性,需要进一步核实。
等待的日子很煎熬,“我究竟是不是确诊病例?”“我有没有生命危险?”“家人会不会被我感染?”“别人会不会把我当怪物?”无数的疑问在我的脑海环绕。加上自我隔离的这段日子,我在互联网上浏览了很多与新冠肺炎相关的坏消息,我整个人一下就瘦了近10斤。
2月6日,我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当时虽然很害怕,但是,恰巧这一天佛山市首例重症患者治愈出院。“那么重的患者都能治愈,您也可以的。”感染科的医护人员这样安慰我。医护人员的安慰和鼓励起了很大的作用。于是,我有了信心,接下来的日子里,积极配合治疗。
2月14日,医生告诉我,新型冠状病毒核酸两次检测均为阴性,我很快可以出院了。因为那几天也从新闻中了解到,处于恢复期的患者血浆中存在大量的保护性抗体,采集治愈患者恢复期的血浆可以用于重症患者治疗,于是,我告诉医生很想献血帮助更多的人。
2月15日,经过专家组确认,我身体状况和复查指标符合国家规定的确诊病例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医生建议我先回家休养一段时间,有需要时会联系我。
回来后,虽然仍在家隔离,但是我在努力把自己身体调养好,等需要时就去献血。
从发病到治愈还不到1个月的时间,但是,这个过程中让我有了很多的感悟。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医护人员,觉得他们真的很辛苦,我很感谢他们。另外,我感到生命很脆弱,健康是首位的。希望以后能更多地陪伴家人,也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
新闻推荐
佛山日报讯记者李静通讯员佛纪宣报道:“今天做什么好菜?先来测个体温哈!”“这几天大降温,你们注意御寒哦!”2月17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