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安
我从小就喜欢书。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很少买书,只好“听书”,经常准点守在收音机旁听单田芳老师的评书,就像广东的“楷叔”(张悦楷)讲故事一样,深受人们的欢迎。
初中开始,学业非常紧张,课余时间很少,但是仍然阻挡不了我对书的喜爱。我曾经两天就把向同学借来的热门小说《花季·雨季》看完。书中描写的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让那时候的我非常向往,小说讲述的是一群年轻人在改革开放最前沿深圳的成长故事,看完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复,牵挂书中人物的命运。
上高中后我对书的兴趣有增无减。当时一个月的伙食费只有100多元,记得有次为了买一套四大名著,广东省吃俭用攒了整整一个月。遗憾的是,当时我在宿舍熄灯后躲在被子里打手电筒看书,被查寝的老师抓到,书被没收,心里痛惜不已。
记得有一天,见同学拿着一本厚厚的书看得津津有味,我借来看了一会儿就入了迷,那本书的名字叫《金庸作品集全集》。
虽然从小就看了很多由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但是那本书带给我的畅快淋漓的阅读感受是前所未有的。尽管书里有不少错别字,纸张也较差,怀疑是盗版书。当时我便有个小小的梦想,就是能拥有一套正版的金庸武侠小说。参加工作后,我先后买了两套《金庸作品集全集》,总算圆了自己的心愿。2018年10月30日傍晚,手机收到很多推送金庸逝世的消息,当时以为是谣言,后来确认这次“谣言”是真的时,我的心就像被抽空,自己的青春终是一去不复返了。
还记得高考填报志愿时,我仔细挑选专业,居然发现有“图书馆学”这个专业,心想如果以后去图书馆工作就能看很多书,多么令人羡慕!抱着这个“朴素”的想法,我选了图书馆学这个专业。如愿考上大学后,学校的图书馆成了我最常去的地方,看着琳琅满目的藏书,我好像闯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泡在图书馆的时光,成了大学时代的美好记忆。
大学毕业后,我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虽然就在图书馆工作,但还是非常喜欢买书,遇到自己喜欢的书非要收藏不可,前前后后买了好几百册。这些藏书,未必都读过,但想读什么书可以随时拿来翻阅,许多书就算随便翻翻也是好的,不是说“开卷有益”吗?闲时看看自己的藏书,偶尔拿起一册翻阅,未尝不是一种享受。
工作中,也曾经遇到形形色色的读者。有的读者对书非常爱惜,归还的书甚至包着自己制作的封套,就像我们上学时那样,生怕把书弄褶皱,这令我非常感动。记得刚进图书馆工作时,当时书标还是手写,各类资源也不算丰富。近年来,高明图书馆的藏书越来越多,也实现了自助借还,馆内环境也越来越好,二楼平台被打造成一个花园式的户外阅读区,为读者提供了居家式的阅读体验。
随着社会发展,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书,也不再是我们唯一的精神食粮,但阅读仍然是我们汲取智慧的最佳方式。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就像一颗种子,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发芽,最后长成参天大树。
(作者系高明区图书馆综合阅览部副主任)
新闻推荐
4月27日,高明天气晴朗,市民在世纪广场游玩。/佛山日报记者吕润致摄佛山日报讯记者李祥锐通讯员蔡贤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