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湾区竞合的历史阶段,三水如何彰显湾区城市价值,成了城市三水的重要命题。资料图片
市民在三水区白坭镇沙围村七彩花田游玩。
资料图片
■编者按
粤港澳大湾区竞合格局中,城市三水如何紧抓机遇,冲刺高质量发展?今日起,《南方日报·佛山观察》推出“城市三水新机遇”系列报道,全面解构三水新优势,深度观察三水新动作,敬请关注。
今年7月,三水第一大桥——三水三桥将动工。这一计划投入53亿元建设资金,预计3年半完成的大桥将直接打通城区与贵广(南广)高铁三水南站的快速接驳,为“城市三水”打造高铁南站现代枢纽,建设粤港澳辐射中国大西南的门户城市,打开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同时,三水三桥还肩负着另一个重大使命——串联广佛肇城际轨道三水北站和贵广(南广)高铁三水南站,促进新旧城区融合,激活三水轨道交通,打通三水对外连接的窗口,无缝对接粤港澳大湾区。
2019年,《三水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概念规划》(下称“概念规划”)出台。概念规划划定了中心城市圈,将三水放在大湾区的格局中谋划。在湾区竞合的历史阶段,三水如何彰显湾区城市价值,成为了城市三水的重要命题。
中共佛山市三水区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推动三水实现新的发展,要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用新思路寻找新出路,抢抓“双区驱动”新的历史机遇,坚定不移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城市三水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新格局、新理念,城市三水如何打造湾区美好生活,在湾区中找到自己的特色定位?
撰文:魏英黄逸豪通讯员余德伟
区位优势明显,发展要素不断集聚
三水三桥,蕴藏着三水对城市整体规划的期待。三水三桥项目全长12公里,按照双向8车道建设,将辐射西南、云东海、白坭、乐平等多个镇街,串联起三水整个中心环线,加速镇内各种发展要素的流动。
交通是一座城市的骨架。三水三桥只是三水区下半年全力推进的多个市级统筹交通项目之一。在2016年开工的一环西拓工程最快将在6月底验收通车,一环西拓工程将使三水融入一环体系的程度进一步加深,缩短了三水与佛山中心城区的时空距离,高效对接肇庆以及佛山西部地区,顺畅与广三高速、广佛肇高速等交通大动脉的联系。
可以预见,在广三高速、广佛肇高速等交通大动脉的辐射下,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让三水将有更多机会承接广州的产业、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溢出,三水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也将更有话语权。
轨道上的三水也打开了更广阔的想像空间。佛山地铁四号线一期路线重启,三水将继续强化对重点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力度,力促地铁4号线加快动工,增强三水南站、北站枢纽作用,以轨道交通深度融入“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
三水向西依托珠江西岸传统产业优势,成为西江产业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向东接受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辐射,吸引创新与文化要素集聚。多种外部驱动要素汇集,让三水迎来了左右逢源的发展机遇。
在大湾区层面,承东启西的三水抢抓机会打造一小时通勤圈,迎来重构区位交通新格局的机遇。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建设,三水不断重塑百年商贸重镇的新地位、新价值。
依托港澳资源优势与轨道网,大湾区各城市在生态、科创、金融、服务等形成合作创新平台,产业合作逐渐走向高端化。2019年,三水创新能力也持续增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2家、存量达479家,实现国家级首台(套)装备零的突破,成功引进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佛山分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各级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增至545家,孵化器(众创空间)增至10家。
三水提出以轨道交通建设全面融入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强化“深圳创新+三水制造”,做实深圳驻点招商、产业对接,打造深圳科技创新资源向西辐射的承载地;主动做好广州“卫星城”的定位和服务,不断提升城市三水“青和力”,探索“深圳创新+广州人才+三水空间”发展新模式。
提升城市功能,服务美好生活
2020年,三水加快三水北站片区、北江新区西拓、三达路北延片区等城市新功能板块开发,推进三水三桥等重点交通项目,构建城市“强中心”新格局。城市乐平、品质大塘、魅力白坭三个副中心建设也将提速,城镇建设升级。
在城市布局上,三水提出“一环三组团”实现三水中心城区协同发展格局。其中,一环是构筑三水中心环线,串联三水价值载体的中心服务型环线,引领三水城市发展的魅力前沿地区。三组团中,三水新城注重产城服务、西南片区(老城和北江新区)强化本地城市服务、南站片区借力高铁站点吸引深港资源。多种外部驱动要素汇集,三水城区目标是成为广佛西北区域100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
三水将优化完善三水新城城市功能配套,加快推进新城医院、博文小学、“一轴一带”城市景观等项目建设,启动区体育馆建设,进一步塑造城市标杆形象;启动荷香湖公园完善工程,提升新城水韵名城城市形象。加快北江新区扩容提质步伐,进一步完善新区路网、学校、文体设施等城市配套,引入科创、金融等城市产业,进一步提升新区城市品质。
此外,三水将大力实施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启动集特色美食、独特文化展示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百年火车站主题公园建设,加快花果山棚户区改造,推进锦江路旧粮仓城市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丰富城市夜经济载体,推动西南老城旧貌换新颜。有序推动“三旧”改造,加快完善“三旧”改造政策体系,完成1.49平方公里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为城市发展拓展新空间。促进各镇街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提升城乡环境。
城市服务提升了,才能更好满足居民对于一座城市的期待。2019年三水新、改、扩建中小学校5所,新增学位4255个。乡镇学校提升工程每年安排1000万元开展镇属公办中小学校舍维修项目建设,项目实施以来,共有7个镇街22所中小学获得奖补资金,2019年已完成12个项目,其余5个项目全部动工。接下来,三水将继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开展“筑基强腰树品牌”行动,立足教育服务大局,推动城市三水高质量发展,打造优质均衡的“城市教育综合体”。
三水区区长胡学骏表示,三水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2020年计划新建(改建、扩建)公办中小学校5所,新增学位5055个,提升改造乡镇学校项目20个。同时深化医疗卫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城医院、大塘北部医疗中心、白坭医院(二期)等一批公立医院建设,新建一批基层社区中心(站点),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均等化。
以水为媒,建设大湾区生态品质城市
作为全国首个富裕型长寿之乡,三水一直以优良的生态环境著称。在三水中心城区,稀缺的“山水林田湖”资源齐全。
三水生态,湾区生活。三水这座城市以水为名、因水而兴,要进一步做好“水文章”,坚持理水兴城,打造“前江后湖、两水绕城”独特城市形态,把城市融入西江、北江绿韵底色中,塑造“城在山中、城在水中、城在绿中”的城市特征和三水印象。概念规划中,三水提出打造大湾区的生态之都、水韵之城。将生态资源转变为竞争力,建设品质三水,塑造生态城市,是三水的“雄心壮志”。
三水拥有生态、文化、旅游等领域的特色,将成为湾区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重要支撑。如今,三水“两水绕城、一轴贯通”的城市轮廓更加清晰。三水区文化活动中心投入使用,交通枢纽综合体、双子星城2.5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三水新城建设加快推进;北江新区“西拓东联”扩容升级;城市三水“强中心”绽放新的都市魅力。
2020年,三水将抓统筹、树标杆,精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岭南水韵胜地。具体而言,三水将坚持城乡发展同步、服务同质、管理同化,统筹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三水。
三水重点梳理北江岸、滨湖边、河涌旁、山林间四类地区,围绕滨水布局文创节点和公共服务,将用绿廊轴线连接功能节点,围绕蓝绿空间打造10个主题空间。三水还以云东海湖为核心,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三水环境品牌。与此同时,三水也探索打造乡村振兴的经验。
在中心城市的区域规划中,三水也将融合本地历史文化和时代特色,在西南老城区内建设集文化创意、主题商业、历史博览、生态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片区,打造三水文化休闲水岸、城市服务升级示范区、滨江生态宜居社区,擦亮三水文化名片。
此外,三水同步推进魅力白坭、城市乐平、美丽芦苞、品质大塘、绿色南山建设,推动城镇发展提挡升级。推进乡村振兴,加快西南水都小镇、乐平广府印象小镇、西南河口古渡小镇建设,推动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链接
“数字三水”把脉城市“体征数据”
2020年1月6日,三水区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超市正式启用,囊括三水区各个政府职能部门的所有终端自助服务业务。与此同时,数字三水政府体验馆也同步开放,网上办事大厅、VR(虚拟现实)体验区域、数据流交互区域和数字政府成果展示区,通过主题元素与政务服务相结合,让群众亲身体验新型政务信息科技。
2019年,数字三水成为三水的一大特色标签。政务大数据基础服务平台、城市运行分析平台上线运行,入围全国2019(首届)数字政府特色评选50强创新案例。
作为三水专属的“智慧大脑”,城市运行态势与体征监测分析平台综合利用城市的“体征数据”,结合各职能部门政务数据和第三方实时路况、水质、天气数据等,多维度展现三水经济、基础设施、交通、生态环境、公共安全、文化与社会服务六大主题指标。如今,这一“智慧大脑”已经收录了数亿条数据,通过对这些海量数据的分析应用,三水正不断从“靶向检测”到“综合体检”,整体把握城市发展脉搏,为城市发展提供更科学的决策参考。
未来,依托政务大数据基础服务平台,加快政务数据资源汇聚和共享,深化城市运行分析平台应用,探索运用区块链等创新手段,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无疑将会给三水带来更多惊喜。
优化内部交通路网为城市提质
佛山地铁四号线一期路线规划西起三水区,东至南海区,后期有望对接广州地铁网,可以预见四号线的通车将加强三水与广州、南海的沟通。
考虑四号线施工将对整个三水交通尤其是中心城区通行的影响,三水区目前正在谋划同福路、新华路、口岸大道、三达路、文锋西路的道路拓宽项目,通过城区微循环建设提前为疏导交通做准备。
目前,这批道路拓宽项目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预计6月挂网招标,争取12月中旬前实现通车。
三水作为全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国省道提升和农村公路建设也是交通路网建设的重点。
从2018年开始,三水“四好农村路”三年行动计划中,市区镇三级出资4.7亿元对超过80公里的农村公路进行提升,按计划将在今年底完成所有工作。与此同时,三水区内国道省道路网建设正稳步推进,全区约54公里的国道省道计划年内完成改造。
三水区交通运输局局长骆永强介绍,“四好农村路”工程对乡村振兴将起重要的推进作用,加速农村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流通,为物流企业发展、农副产品流通和居民出行提供坚实保障。
随着三水三桥在7月开工,三水区中心环最后一段闭环的防汛路拓宽工程争取在明年实施,整个中心环线54公里道路在2023年底基本闭环,在三水内部串联起多个镇街和工业园区,疏导交通流量。
■观察
三水将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位于佛山市西北部的三水,是一座低调但有内涵的城市。三水区被称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每天都有大量的物流车辆将新鲜蔬果运载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各地。
但作为农业强区的三水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在人民日报刊发的《2019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发布》中,三水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33名,区内的乐平镇也在2019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位列第37名。
三水下一步如何谋求更大发展,或许可以对标一下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21名的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
惠山区位于长三角腹地,南临太湖,北靠长江,东接苏州,西邻南京、常州,河网密布,水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14.3%,高铁、公路、地铁乃至运河航道在惠山区内形成纵横交错网络。
为顺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惠山区全力推进“双核双门户”规划建设,通过打造城市空间核心和突出门户功能,全面融入无锡中心城区发展,实现现代化产业形态和特色化生产服务联动发展。
产业发展上,惠山区也提出了“三步走”战略,以规上企业为根基,以上市企业为龙头,以传统企业为主体,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引入外部技术力量支撑,以真金白银为骨干企业和小微企业创新助力。
三水的区位优势同样优越,东邻广州市花都区,东南与佛山市南海区相连,西北与四会市交界,北接清远市清城区、清新区,与肇庆市高要区、佛山市高明区隔西江相望。
随着三水区轨道交通建设和高速公路建设的稳步推进,“外联内优”的大交通格局逐步形成,三水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以及粤桂黔经济带的联系更加紧密,承接周边发达地区产业溢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产品也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国内市场空间。
对于三水区来说,现在需要的是以更主动的态度、更开放的胸怀,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优质产业资源,并制定科学的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风口期,将迎来大发展。
新闻推荐
产业发展谋求新作为 城市建设崛起新标杆 文化积淀释放新能量 以三个突破写好西南水文章
三水因三江汇流得名,并因此昌盛。图为俯瞰的思贤滘。/佛山日报资料图片编者按扬帆湾区、勇立潮头,三水力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