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提出打造大湾区生态之都、水韵之城,将生态资源转变为竞争力,建设品质三水。三水区档案局供图
三水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优先位置,不断提升环境治理水平,促进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水区档案局供图
■编者按
粤港澳大湾区竞合格局中,“城市三水”如何紧抓机遇,冲刺高质量发展?《南方日报·佛山观察》推出“城市三水新机遇”系列报道,解构三水新优势,深读三水新动作,此为该系列的第五篇。
初夏时节,漫步三水荷香湖公园,一面是文化五馆的建设场景,一面是荷花盛开、风中摇曳的美丽景观,恍如走进诗意地栖居的和谐之美中。一个“城在山中,城在水中,城在绿中”的生态之城,正在三水大地浮现。
佛山三水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坐拥三江汇流奇景,山、水、林、田、湖相互交融,森林资源、自然资源丰富。从高空鸟瞰三水,昆都山、大南山分别雄踞三水南部和北部,北江、西江等水系穿越三水流淌而过,连片的森林分布在南山镇、芦苞镇、大塘镇、云东海等镇街,现代化农业园、农田以及农业旅游凸显当地的田园风光,云东海湖、森林公园的鸳鸯湖等湖泊点缀在三水版图上。
三水生态环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的重要一环。随着“城市三水”深入发展,如何持续擦亮生态环境这一金字招牌也成为三水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三水区委始终保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以绿色城市理念守护绿水青山,以精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岭南水韵胜地宜居城市为导向促进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创新生态体系构筑城市山水共同体新版图。
规划先行
打造大湾区生态之都、水韵之城
近日,佛山市自然资源局三水分局发起了“三水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邀你共绘美好蓝图、共建美好家园”问卷调查,向全社会收集针对三水未来的发展意见,进一步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当前,三水区正在推进《三水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将以往单独编制的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单一类型规划整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对全域全类型自然资源综合管控,统筹安排。按照市区联动的工作安排,在生态优先、实事求是、加强统筹、精准配置四大规划原则的基础上,目前规划编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水区以落实省委推动“双区驱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战略部署,打造汇聚资源、人才、科技、产业的高地,以创新生态提升区域经济价值,融合“山—湖—岛—城—江”禀赋资源,以低碳智慧彰显精致三水。
概念规划中,三水提出打造大湾区的生态之都、水韵之城,将生态资源转变为竞争力,建设品质三水。三水区将优先锚固生态格局,细化并落实“生态屏障—生态廊道—生态斑块”等多层次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一屏、两脉、两轴、一核、多节点”的生态空间格局。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正是“城市三水”的一个重要命题。三水多年来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的三水新城已经展现出以水点亮城市的独特魅力。水庭、水轴等核心节点,拉开了三水新城“山—湖—岛—城—江”的城市格局。佛山双子星城、三水区文化中心等城市地标,则展现出城市三水持续提升的城市能级与活力。
日前,佛山两会召开,三水区区长胡学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三水是长寿之乡、森林城市,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接下来,将以推动城市三水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一是高质量打造城市标杆,深化三水新城、北江新区、西南城区一体化规划发展,加快推进北站片区、北江新区西拓、三达路北延片区等城市新功能板块开发建设。二是推进城市乐平、品质大塘、魅力白坭三个副中心建设,推进文创古镇、水都小镇、广府印象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建设,建设高品质生态之城。
治污攻坚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水污染治理是改善水生态,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自三水区碧水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全区上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举全区之力实施水污染综合整治,确保实现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
水体污臭、整体环境脏乱差,水质严重恶化……这是位于三水区芦苞镇独树岗村附近的鹿仔岗涌曾经的容貌。但自去年,三水以鹿仔岗涌作为试点,创新探索养殖废水截污处理方式,对河涌进行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后,“黑臭”的帽子顺利摘除,昔日污浊不堪的河水早已不复存在。
鹿仔岗涌整治,只是三水区坚决打赢治水攻坚战的一个缩影。2019年,三水以全市最快的速度,全面铺开黑臭水体的整治工作。通过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渔业养殖污染防治,实施活化水资源工程,开展生态修复等方式,使一批河涌摘除掉“黑臭水体”的帽子。
除了大力推进河涌水环境整治之外,三水区还重点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从根本上做好污染源控制。与此同时,三水还注重水环境治理工作机制的创新。2019年,在河长体系的基础上,增设西南涌流域、漫水河流域和樵北涌流域3名流域长,推动治水工作从单条河流线性治理向全流域统筹联动共治的模式转变。
水环境整治是一项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工作。治水是契机,其背后的逻辑在于推动沿河产业转型升级,既让人民群众享受治水成果,同时协同发展经济绿色转型。
2020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大考之年,三水又将有何动作,如何确保完成目标?2020年三水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从具体工作的部署来看,三水区将重点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筑牢生态底盘。蓝天保卫战方面,三水将持续开展大气污染精准防治,完成30家工业炉窑、93家印刷企业综合整治,及推进机动车污染治理等,确保空气质量逐年改善。
碧水攻坚战则要全面攻坚治水硬骨头。三水全面启动“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整治提升三年行动,重塑具有岭南特色的水乡风貌。重点推进广佛跨界河涌、漫水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同时加大黑臭水体整治力度;统筹推进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建成三水新城兴联污水处理厂,新建污水管网110公里。
净土防御战也将不断夯实防治基础,三水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落实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同时健全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体系,提升固体废物监管能力,提升固体废物处置处理和应急能力。
截至5月31日,三水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稳定达标。全区3个省控考核河涌断面达标2个,达标率较去年提高一倍;8个市控考核河涌断面达标6个,达标率同比增加12.5个百分点。三水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市第三,同比改善8.1%,优良天数比例为92.1%,排名全市第三。
写好“水文章”
巩固“前江后湖、两水绕城”独特城市形态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的“中国长寿之乡”,三水生态底蕴深厚、生活舒适惬意。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三水坚守绿色发展理念,并通过理水兴城,逐步打造“前江后湖、两水绕城、一轴贯通”的独特城市形态,让湖泊湿地、河涌水网、青山密林与现代化的都市景观一道,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图画。
前江后湖、两水绕城、一轴贯通是三水独有的城市格局。摊开三水地图可以发现,如果将西南中心城区与三水新城这两个城市“新核”看作一个整体的城市核心区域,那么这个核心区从坐北向南的方位来看,前有北江,后有云东海湖,构成了“前江后湖”的格局。
“两水绕城”中的“两水”,一为北江,一为西南涌,二者相互衔接,像两只伸开的手臂一般环抱着三水城市核心区域。“一轴贯通”中的“一轴”,则指的是近年来三水新城着力打造的景观水轴。该水轴上承荷花世界,下至西南涌,全长约2.5公里,依次连通云东海湖、三水荷花世界、水庭、城轨三水站TOD开发区、云东海湿地公园等重要城市节点。
如今,三水“前江后湖、两水绕城、一轴贯通”的城市轮廓更加清晰。三水重点梳理北江岸、滨湖边、河涌旁、山林间四类地区,围绕滨水布局文创节点和公共服务,将用绿廊轴线连接功能节点,围绕蓝绿空间打造10个主题空间。三水还以云东海湖为核心,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三水环境品牌。
实际上,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谋定后,一座座新城迅速崛起,加速拥抱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对于三水而言,依托良好的江河岸线、湖泊湿地、森林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城市更新项目快速推进,则更加坚定了其从田园水乡走向生态新城的步伐。
近年来,三水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优先位置,多措并举强化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工作统筹推进,不断提升环境治理水平,促进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水的水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佛山市生态环境局三水分局总工程师陈新汧表示,三水将继续加强饮用水源保护,为湾区人民提供优质饮用水,并打造水清岸绿的碧道画卷,为群众提供优美的亲水场所。接下来还将进一步完善大棉涌、大塱涡涌等景观提升工程,落实好自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守住生态红线和城市发展底线,共筑优质环保生活圈,助推“城市三水”高质量发展。
三水品质,湾区生活。三水这座城市以水为名、因水而兴,要进一步做好“水文章”,巩固和发展“前江后湖、两水绕城”独特城市形态,把城市融入西江、北江绿韵底色中,塑造“城在山中、城在水中、城在绿中”的城市特征和三水印象。
从吹响“城市三水”发展号角,到“三片联动、百村共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是三水城乡融合大发力的一年。2020年,三水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城乡发展同步、服务同质、管理同化,统筹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精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岭南水韵胜地。
当前,三水正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城市三水”正一点一滴从蓝图变成现实。
■链接
发力生态三水建设
助推“城市三水”发展
生态的改善,源于绿色发展理念。立足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三水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着力推进产业与生态相融合,让天蓝水碧山更青。
城市要走好生态发展之路,光有规划蓝图是远远不够的,生态环境部门还要深化改革、加强执法力度,充当好全区企业转型的监督员,全力提高生态环境服务水平。
为此,早在去年,三水区生态环境分局便将大气整治与企业服务相结合,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排污情况,采取“一企一策”“油改水”及末端高效治理技术等措施,督促并指导企业提升环境综合治理能力,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日前,三水区生态环境分局再次到大塘镇举行国家排污许可证申报培训,从国家排污许可证的相关政策、填报指引、时间节点等方面一一解读,并进行现场答疑,发动企业的主动积极性,让企业清楚持证排污、按证排污对于正常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当前,三水区生态环境分局成立了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清理整顿和2020年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工作专班,统筹推进排污许可全覆盖,目前已完成2281家登记任务。
此外,三水区生态环境分局还继续推进“环保医生”工作模式,为重点企业“治未病”,帮扶企业复工复产,为企业现场把脉超过20家次,通过电话、座谈、组织参观等其他方式服务企业600余家次,解决企业问题或收集企业建议100余条。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新冠疫情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影响,三水区生态环境分局在今年采取了“宽严结合,服务为主”的工作思路,多措施并举,确保企业在规范经营的前提下复工复产,全区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期间对不规范或轻微违反有关规定的企业共发出118份整改通知书,而对发现的恶意环境违法行为继续保持高压打击态势。
如今的三水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视生态优势为最大优势,全区上下将坚定不移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碧水蓝天保卫战中,着力建设“美丽三水”,努力实现发展越兴旺、生态越美丽、百姓越幸福,写好生态环保“大文章”,打造可持续发展典范。
■观察
以生态空间支撑发展空间
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看得见摸得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作为湾区的重要一环,如何持续擦亮生态环境这一金字招牌也成为三水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
过去一年,我们见证着这座城市在生态环境建设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提前一年完成黑臭水体整治目标任务,广佛跨界河涌水质持续改善,饮用水源水质保持100%达标,水环境质量同比改善幅度41.26%,改善幅度在全市五区排名第一……湾区建设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高质量发展助力城市能级量级提升。
生态话题备受瞩目。淡化GDP增长目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坚定步伐、创新驱动成为发展共识,更加重视生态环保等体现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所有着力点都放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放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更多考虑发展深层次的内涵。
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版图中,三水三江汇流、“广东香格里拉”、粤港澳大湾区唯一富裕型长寿之乡等独一无二的生态资源,广佛肇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以及产业基础、交通配套、城市品质等叠加形成的综合优势,为三水带来了与众不同的竞争力,让三水敢于走上粤港澳大湾区的舞台中央,招商选资,招才引智。
生态环保之路非坦途,拥有好山好水好空气的三水如何持续走出一条生态文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从流域治理到探索流域发展,从生态建设再到推动生态发展,当前三水正在以厚积薄发之力蹚出一条“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新高地、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的“三水路径”。
三水要擦亮“城市三水”的生态名片,仍需进一步思考如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生态产业路径。
以生态空间支撑发展空间,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可以预见,一个宜商宜居宜创业的生态型城市三水,将成为屹立于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亮点。
撰文:李周秦王伯乐薛竹梅三宣余德伟
新闻推荐
三水区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法检“两长”同庭履职 全市首例妨害传染病防治案件宣判
全市首例疫情防控期间妨害传染病防治案庭审现场。南方日报记者张秀蓝摄6月23日,佛山市三水区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全市首例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