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南村委会向魏月董夫妇捐助9.5万元的支票,以满足其后续医疗费所需。紫南村供图
“诚信无价,佛山有爱”,紫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柱升认为,魏月董(左)诚信守诺的行为与紫南村打造“好人之村”的理念相契合。南方日报记者李晓莉摄
7月22日,是“信义女子”魏月董接受左侧头颅修复术后第四天。为她开展后续治疗的佛山岭南医院收到了一张9.5万元的支票。这是佛山市禅城区紫南村对魏月董后续医疗费的无偿捐助。另外,紫南村也兑现了承诺,为其丈夫找到了工作。
好人有好报的背后,是紫南村对魏月董不远千里归还拖欠医疗费的诚信守诺行为的推崇和弘扬。“魏月董给紫南村6000多名户籍人口及7000多名"新紫南人"树立了好榜样。”紫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柱升说。
“一个好人带动一群好人”“做好人行善事,走前列当表率”——这是紫南村建设“仁善紫南”的重要理念。从2015年开始,该村大力培育仁善文化推进德治建设,建立“仁善三馆”不断熏陶教化,举办“十大孝子”等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引导村民崇德向善。
作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紫南村如何借助德治的力量,塑造完善乡村治理秩序,推动乡村和谐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罗湛贤
魏月董之举为紫南村民树立了好榜样
两年前,位于紫南村佛山岭南医院(原佛山绿康医院)为受特重型颅脑外伤的魏月董开通了急救绿色通道。为全力救治魏月董,医院垫付了超过18万元的医疗费,康复出院时,她还有5万多元没有结清,但考虑到魏月董的家庭经济困难,医院并没有催她缴清欠款,而是让她顺利出院。
两年后,2020年7月13日,云南姑娘魏月董千里归还医院手术费欠款一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作为事件的发生地,一向推崇好人好事,弘扬正能量的紫南村也十分关注。
“佛山岭南医院是紫南村辖区企业,魏月董诚信守诺的行为,也与紫南村打造"好人之村"的理念相契合。”潘柱升说,魏月董给紫南村6000多户籍人口以及7000多名“新紫南人”树立了好榜样,更为紫南村建设仁善、仁爱文化树立了典型。“通过她的点点滴滴筑成了大爱的灯塔。”
当天,紫南村党委通过所在辖区医院佛山岭南医院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马上组织召开村“两委”会议和书记基金会、慈善会会议,决定要对魏月董施以援手——其后续医疗费用,在大医保报销后的个人自费部分,或没有大医保的全部自费部分,由紫南村“书记基金”和紫南村慈善会给予解决。
紫南村还承诺,魏月董经治疗痊愈后,如其夫妇愿意留在紫南村,村委会将负责安置二人就业;魏月董的孩子如符合紫南幼儿园招生条件,紫南村也可帮助其孩子解决入学问题。
“不管治疗费多少钱,我们来帮助小魏来渡过难关。”潘柱升表示,作为以“仁善文化”塑形铸魂的全国文明村,紫南村将竭尽所能帮助魏月董夫妇渡过难关,共享紫南村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接下来,紫南村还派专人负责跟进对接佛山岭南医院和魏月董夫妇,了解医院的医治方案和魏月董的具体困难和需求。
“我非常感谢紫南村,在紫南村这种做好人做善事的氛围影响了我,所以我要把欠医院的这5万元钱还上,毕竟人家救了我一条命。”当天座谈会上,魏月董十分感动,忍不住哽咽连声道谢。
树标崇德让“一个好人带动一群好人”
对魏月董施以援手,既体现了紫南村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也是其打造“好人之村”塑造乡村德治的重要手段。
中央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作为全国文明村,从2015年开始,紫南村就提出建设“仁善紫南”,大力培育仁善文化,其中树典型、立标杆,是引导村民崇德向善,夯实德治力量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以一个好人带动一群好人,一群好人温暖一个地方,一种好风气滋养一片土地为指导,让文明乡风浸润着美丽而富有内涵的紫南。”紫南村党委委员卢新勤说。
作为紫南村的领头雁,潘柱升本身就是乡村好人的典型。13年前,在贵州经营专业市场生意风生水起的潘柱升毅然放下正在上升期的事业,回家乡紫南村推动乡村善治,带领村民迈向共同富裕,从“大乱”到“大治”实现从落后村、上访村向小康村、明星村的蝶变。
回村任职以来,潘柱升承诺不拿村委会一分钱工资,被村民称为“义工村官”。其应得工作报酬全部捐出设立“书记基金”,用于奖教奖学和扶危济困,累计捐赠金额达121万元,资助困难群众500多人次。潘柱升本人也先后获得“南粤楷模”“广东省百名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中国好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创业之星”等众多全省乃至全国殊荣。
一花独开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在潘柱升身体力行的榜样带动下,2016年,紫南村开展首届“仁善紫南”美德系列任务(家庭)评选活动,评出“十大孝子”“十大好媳妇”“十大健康长寿老人”“十大仁善家庭”“十大优秀新紫南人”等一系列先进人物。
“留下好的村风家风,好过留下亿万资产。”在潘柱升看来,榜样的力量在塑造乡村德治秩序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推动人善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化于行,以形成仁善的家风乡风民风。
如今在紫南,一个个好人群体正在涌现:罗凤桂家庭、黎转仪家庭获评“禅城区第三届最美家庭”;村民潘容和被评为“最美佛山人”,村民廖建财被评为“南庄好人”……“不做仁善事,枉为紫南人”已深入人心,“做好人行善事,走前列当表率”已凝练为紫南精神。
为了进一步提高村民素质,紫南村还率先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了广府家训馆、佛山好人馆、紫南村史馆、紫南文化大礼堂等,从古至今的著名家训家书,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道德教训,每年组织的孔子诞千人朗诵会、“9·28”系列美德人物事迹分享会等系列活动中,让村民更全面而深刻地接受到文明的洗礼。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村民刘瑞妹对此深有感触。“以前在农村,乡邻之间有时为了小事也会引起争执,现在村里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后,村民积极参与,并自发对标榜样,素质大大提高,不仅不会因小事争吵,还会日常互赠礼物,相处和睦。”
“紫南没有外地人,大家都是一家人”
“来到紫南村就是紫南人,我们已经把魏月董当成紫南的一分子。”潘柱升如是表态,令在场的人动容。
无论外地人还是本村人均一视同仁对待,这是紫南村一直以来坚持的理念。目前紫南村共有外来务工人员7000多人,辖区内大小企业达50多家。“我们企业的发展有赖于这些外来人所做出的贡献。”潘柱升说。
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2009年以来,紫南村以公租房的形式先后向社会推出了两期紫南员工公寓,实行封闭式管理,租户凭IC卡出入,不仅舒适安全,租金也略低于周边。此外,紫南村还与社会资本合作,投入2亿元建设了8万平方米的贤德公寓,以满足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后员工居住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紫南村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辖区企业产业工人可与本地村民享受同等的卫生医疗、教育、公共设施等资源和服务。
如“新紫南人”看病可选择辖区内的二甲民营绿康医院等便利的卫生医疗资源,入学入托可选择辖区内的省一级名校九小西校区、市一级幼儿园紫南幼儿园等优质教育资源,紫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紫南村文体艺术中心等公共场所及其设施均对“新紫南人”免费开放,共享紫南村发展成果。
今年1月1日,紫南村还为“新紫南人”购买二次医保,保费由个人、企业、村委会共同负担,这是农村社会治理上的又一次创新。
“我们没有外地人,大家都是一家人。”这是潘柱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一直以来,紫南村党委以包容开放的理念,通过《紫南报》、微信公众号、官网以及“一门通”、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引导宣传教育村民要尊重和关心外来人,促使村民抛弃狭隘观念、排外思想,推动村民与“新紫南人”和谐共融。
来紫南村创业10多年的庞仲达直言,这里就是他的“第二故乡”。“我有很多机会可以搬出去,但这里朴实和谐的乡风让我更有家的感觉。”
“隔离病毒不隔离真情,不得把疫情高发地的同胞拒之村外。”今年疫情严峻期间,对按规定居家隔离的56人,潘柱升对他们的生活嘘寒问暖,按时给他们送菜送肉送日用品。有留在本地企业的员工因湖北籍身份而遭受不公的待遇,他马上出面为其解释做担保。
对这些事,魏月董并不了解,但她真切感受到紫南村对外地人的关爱。
接受了紫南村的帮助后,魏月董对生活有了新憧憬:她希望能够治好病,留在紫南村工作,将来要把孩子接来上学生活,把他培养成才。
■记者手记
让仁善之风
滋养乡村善治
云南姑娘魏月董不远千里归还两年前欠下医院的治疗费,绽放了凡人诚信守诺之美;紫南村以德报德,出援手帮助魏月董解决后续医疗费用,既是一座全国文明村的社会担当,也是该村以“仁善紫南”建设推动乡村德治的体现。
上世纪30年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梁漱溟在山东推行乡村建设实验时,就主张利用乡村所具有的德治文化和自治传统,以乡村学校和合作社为载体,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农民的团体意识、集体精神和参与公共事务能力。通过教育手段为传统注入新的时代精神,重建乡村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结构,并借此建构一套完整的乡村治理体系。
尽管时移世易,但梁漱溟的理论构想和本土实践,对我们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仍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治理体系中,以农村的道德、伦理维护机制为基础,通过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建立村民自愿遵守的行为准则,大力推行德治建设,既是对自治、法治的积极补充,也是实现乡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举措。
回过头来看,紫南村这13年来乡村治理的嬗变,从大乱到大治,从落后上访村到文明先进村,德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其300多项制度建设为乡村治理设定好外在准绳的话,道德的树立、文明的熏陶则内化成全体村民思想的规范,从被动变主动,自觉融入到整个乡村善治的体系当中。
外地人走进紫南村,常常会被扑面而来的仁善之风所打动:村民见到远道而来的访客,往往笑脸相迎,自觉挥手打招呼,更多体现的是发自内心的教养与礼貌。这在其他的村庄实在少见。
专门研究道德伦理的北京大学教授何怀宏曾说过,道德只能表现在一些很具体的事情上。紫南村的德治建设正是一个好人好事不断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比方说,随着紫南村名声在外,村委会会常常开会宣传一些文明的理念和习惯,如不要打赤膊、对人要有礼貌等,久而久之村民便养成了道德感和羞耻心,自觉内在约束自己的不文明行为。
又比如,自2016年以来,紫南连续多年举办“十大孝子”等系列评比活动。通过树榜样,立典型,引导村民崇德向善。正如紫南村党委书记潘柱升说,就是要不遗余力地宣传好人,宣传孝子好媳妇,让后进者感到压力,也有了动力,日子长了,村民的道德修养自然会变好。
如今,走进紫南,广府家训馆、佛山好人馆,展示了33位“佛山好人”,还有30名佛山“大城工匠”、20位“佛山·大城企业家”的先进事迹,与紫南村史馆并称“仁善三馆”;沿着紫南河堤两岸,一万多米长的仁善文化长廊,让村民处处能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能读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故事。
文明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德治的秩序正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对魏月董的帮扶,也体现了紫南村用心培育仁善文化,旨在打造“好人之村”的理念:一个好人集聚的村庄,必然有仁善价值观不断熏陶,蔚然成风。
新闻推荐
中考,我们来了!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冯嘉敏、黄子宁通讯员楚琳、霍韵怡经历假期“超长待机”、线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