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氏大宗祠里,孩子们跟着老师学习毛笔书法。
文/图佛山日报记者梁欣莹
7月28日8时许,来自清远连州的新白坭人唐丽云准时把一双儿女送到陈氏大宗祠,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起参加书画培训。
27日,陈氏大宗祠第九届暑期夏令营书画培训班开班。未来15天,70名青少年将在此学习硬笔书法、毛笔书法、国画、素描。他们当中,既有白坭本地人,也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位于三水区白坭镇祠巷村的陈氏大宗祠,不仅是一个借古开新的公共文化空间,更成为服务外来工、推动社区融合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陈氏大宗祠所在的富景社区,是白坭最大的村居,外来人口是户籍人口的两倍多。近年来,白坭镇在富景社区开展社区融合试点工作,以祠堂为载体、文化为纽带,推动本地人与外地人融合,探索共建共享共融路径。
培训班为外来工解忧困
27日上午8时半,陈氏大宗祠内已摆设好书画培训所需桌椅、笔墨、画架以及纸张,等候家长、孩子们的到来,以及9时的第九届暑期夏令营书画培训班开班仪式。
这是陈氏大宗祠自2013年3月竣工重光以来的第九届书画培训班。陈氏大宗祠书画培训班是公益性兴趣班,主要覆盖富景社区,数年来从未间断。
“参加人数平均每届都会有100人左右,今年考虑到防疫常态化,我们把名额缩减到70个。”陈氏大宗祠书画协会会长陈玉祥表示,每次报名通知发出两三天后,名额就被抢光了。
刚开始时,培训班只有一二十名学生;后来,在政府支持鼓励下,结合“祠堂+文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设,培训班的知晓度越来越高,去年招收的学生达到了120人。
在这些学生中,本地人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各占一半。
唐丽云2011年来到白坭定居,当她在学校微信群上收到陈氏大宗祠第九届暑期夏令营书画培训班的开班信息,马上给自己的两个孩子报了名。
“希望以后都可以继续参加。”唐丽云说,白坭是一个人情味很浓的地方,他们跟本地人之间没有什么距离感。
经过多年发展,如今书画培训班已成为陈氏大宗祠推进社区融合、丰富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品牌活动。
古祠里听五湖四海方言
陈氏大宗祠的活动,不只有一个书画培训班。它的功能和内涵,远远超越了人们对祠堂的传统认知。
每年数十场文化活动,每逢重大节庆都会举办传统民俗活动;成立了乒乓球协会、曲艺协会、龙舟协会等13个文体协会;卡拉OK室、乒乓球活动室、乡村图书馆、电子阅览设备一应俱全,免费向本地人和外地人开放;宗祠文化馆、家风家训馆、民俗风俗馆、名人馆等场室,集中展示祠巷村的历史文化……每天,陈氏大宗祠管理员陈达荣都会准时打开祠堂大门;记者每次来访,总能看到人们打乒乓球、看书读报或者参观学习的身影。
“在这里,五湖四海的方言都能听到。”几乎天天都来陈氏大宗祠读报的村民英叔说道。
白坭是三水经济起步较早的镇街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大规模招商引资,外来工随之大量涌入。富景社区作为白坭最大的村居,外来人口是户籍人口的两倍多。
为构建出开放共享格局、服务好外来人员群体,近年来,白坭在富景社区开展社区融合试点工作,选取面积位居三水祠堂之首的陈氏大宗祠,以祠堂为载体、文化为纽带,打造开放的公共文化空间,探索社区融合之路,让外地人共享发展成果。
如果不是白坭本地朋友多次邀请,新白坭人、贵州妹子马金莉可能不曾想过进入陈氏大宗祠。如今,陈氏大宗祠却成了她和女儿最爱去的一个活动场所,平均每周有三四次会带女儿到那里看书读报、打乒乓球。
身在异乡,却有家一般的亲切自如,马金莉已把白坭当作是自己的“第二故乡”。她的故事和感受,也是白坭众多外来务工者的共同心声。
新闻推荐
佛山日报讯记者郑泽聪通讯员三公宣报道:随着微信的普及使用,不少人会被拉进微信群中。近日,家住三水区白坭镇的黄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