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新动力广场永旺超市货架上摆放的无糖饮料。/佛山日报记者赖基润摄
夏天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钻进便利店,买来一罐冰凉爽口的饮料,咕咚咕咚地喝上几口。其让人感到快乐的秘诀,是味蕾接触到甜味感觉后,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随着健康食品潮流的兴起,带有“无糖”“低糖”“零卡”标签的饮料席卷各大超市、茶饮店,成为追求健康、酷爱健身的消费者的新宠。
可是,这些自称“无糖”的饮料产品就一定是健康的代名词吗?既然无糖,它的甜味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是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消费者心中还是有很多问号。
文/佛山日报记者吴昱萱
无糖饮料的甜味从哪来?
随着国内健康消费风潮的来临,“无糖”成了饮料界的新风口。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控制糖分摄入的重要性,商家也瞄准商机,研发的无糖饮料、零卡饮料备受消费者青睐。
连日来天气炎热,记者走访区内的各大商场超市发现,各种果汁和饮料进入销售旺季。超市里的瓶装饮料琳琅满目,有营养素水、运动饮料、平衡饮料、电解质补充饮料等热销品种。有的商超更是直接为“无糖”饮料设置专柜,引来诸多市民购买。
“我超喜欢喝可乐。”谈及自己喜欢喝的饮料时,家住时代城的王先生首先想到的就是可乐。他说,由于自己是一名游泳教练,一节课上完后口干舌燥,只要喝上一瓶冰镇可乐,便顿觉神清气爽。由于担心普通可乐糖分过高,他已开始改喝近期受到热捧的低糖可乐。
但在此类低糖、无糖饮料热销的同时,也有不少市民提出疑惑:为什么打着无糖旗号的饮料喝起来仍然是甜的?
一般来说,无糖食品中不能含有蔗糖和来自于淀粉水解物的糖,包括果糖、葡萄糖、葡萄糖浆等。三水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林伟广说,食品生产企业通常会采用甜味剂来代替蔗糖,以维持食品的口感。
林伟广介绍,非糖类甜味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糖醇类,如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等,在食品中运用较多,其甜度与蔗糖甜度差不多,能量低,在人体内的代谢与胰岛素无关,不会引起血糖升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有预防龋齿的作用。
还有一种属于人工甜味剂,常见的有糖精钠、阿斯巴甜、安赛蜜,这类甜味剂甜度较高,如安赛蜜、阿斯巴甜的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这类甜味剂在体内不会分解,大部分可以经过尿液直接排出,但需要注意的是阿斯巴甜中含有苯丙氨酸,苯丙酮尿症患者不宜食用。
含糖量少就可以畅饮?
记者走访发现,仔细看一眼低糖或无糖汽水的配料表,不难发现,无糖饮料一般都添加了人工代糖或者天然代糖,包括安赛蜜、赤藓糖醇、甜菊糖苷和阿斯巴甜。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无糖”并不意味着可以放肆地摄入。林伟广说,选购时要注意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即使不含蔗糖,如果配料表中含有糊精、玉米糖浆、麦芽糖等,这些物质都属于淀粉水解物,也会影响血糖,不利于控制病情。
此外,无糖饼干、无糖糕点中含有丰富的淀粉,进入人体后同样会分解成糖分,过多摄入也会导致血糖升高。对糖尿病人来说,要想降低血糖,最好选择杂粮、全麦等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而不是单纯选择无糖食品。
“从营养角度来说,还是建议少喝或不喝饮料。”区人民医院营养科副主任梁日旺说,尽管有些饮料不含糖,但是里面的甜味剂会增强人们的食欲,导致摄入能量过多,也会带来肥胖的风险。甜味剂还会影响人体肠道菌群,增加人体对甜味的耐受性。
梁日旺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少喝各类饮料,可以用白开水、茶水替代,这才是真正健康的选择。
新闻推荐
发挥民生项目实效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三水区政协组织视察新城医院和博文小学建设情况
佛山日报讯记者陈梦通讯员叶嘉玲报道:7月23日,三水区政协组织区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工商联开展专题视察三水区新城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