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公园环境优美,成为不少高明市民的休闲之处。/佛山日报记者吕润致摄
周末,天蓝云白,登山爱好者阿康换上红黑色的登山装,和几名好友相约攀登南蓬山。自2017年南蓬山森林公园首期开放以来,他们这支登山小队已多次到这里打卡。用阿康的话说,周边很难再找到像南蓬山这般小巧精致、常玩不腻的森林公园了。
阿康口中“常玩不腻”的南蓬山森林公园,正是近年来高明区城市公园和休闲场所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枝独秀”,到现在“星月同辉”,过去几十年,高明城市公园和休闲场所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走过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见证了高明人民娱乐生活从满足基本需求到逐步实现品质生活的变迁。
文/佛山日报记者李祥锐
一花独放荷城乐园开园
1981年底,高明正式恢复建制。当时新县城的位置,被选在了只是一大片田地的秀丽围(即今荷城)。尽快为新县城完善配套,成为恢复建制头几年高明最重要的任务。在这个背景下,1987年,承载无数高明人童年回忆的荷城乐园开园了。
开园后的荷城乐园,虽然进出要凭票,但靠着各类新奇有趣的游乐设施,它还是快速占据了高明市民休闲游乐的“C位”,成为当时新县城居民假日放松的首选。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园内都会聚集许多前来玩耍的街坊。在假山上的洞穴中穿梭,坐在小火车上咔啦咔啦地前进,站在空军赠送的退役战斗机前拍照合影……许多80后和90后高明人在此留下了难忘的童年记忆。
小时候经常到荷城乐园溜滑梯的柳靖记得,当时一听说要去荷城乐园玩,她就会十分兴奋,经常玩到不愿意回家;90后的陶小姐也表示,小时候不管是儿童节、新年,还是平时的周末,她都会去那里玩,而且百玩不厌;网友“小斑马”回忆,小时候去荷城乐园,都会缠着爸爸妈妈去乐园门口的小卖部买雪糕,当时就算大冬天,雪糕也很受一家人欢迎。
荷城乐园的辉煌一直持续到1999年,这一年高明决定闭园,并在原址上建设世纪广场,荷城乐园才淡出了高明人的生活。而作为高明新世纪献礼的世纪广场,接过荷城乐园的棒子,并在之后的日子里书写出高明城市公园和休闲场所发展的新篇章。
告别封闭开放公园遍地开花
1999年11月4日开放的世纪广场,总面积接近100亩。开放式的设计,使其与周围建筑环境融为一体,宏伟壮观。白天,空旷的广场上游人不多,但到了夜晚,这里成为灯光与歌舞的海洋,引领着高明市民夜生活的风潮。
周末的晚上,7时半刚过,一曲《常回家看看》从广场飘荡过来,打破夏夜的宁静。没有专门的舞台,三四十名女性,老中青三代同台共舞,随着音乐摇摆全身,吸引许多人驻足围观。尽管当中部分舞者并非专业,但在她们认真投入的精神带动下,舞蹈队伍不断扩大,舞池慢慢向着四周延伸。
除了跳广场舞的群众,夜幕下的世纪广场还聚集了红歌会、粤剧团、流行歌爱好者等众多市民团体。这些喜好唱歌的市民在世纪广场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场地,饭后嚎一嗓子,既放松了自我,也欢乐了别人,其乐融融,其情浓浓。
世纪广场是高明公园告别封闭、逐步开放、融入城市居民生活的开端。迈入新世纪后,高明城市面貌中开始融入更多的开放公园和休闲场地,逐渐涌现出飞马公园、江滨绿道等一批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年轻的高明,城市面貌越发大气起来。
城景相融“城市即公园”成现实
走过21世纪头10年,高明城市公园和休闲场所虽然“繁星点点”,却难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城市符号。2011年开始动工的西江产业新城核心区,结束了高明城市公园和休闲场所“多且散、小且弱”的局面。
沿着荷富路一路北上,沿途明湖公园、智湖公园等大型公园排布整齐。其中,占地面积约220亩的明湖公园,仅水面面积就有约120亩。来自西江的活水,水质清澈,水生植物与岸边连为一体,亲水平台宽广开阔,游人设施做到岸上岸下一体化。在这里,市民可到湖畔小路上骑车兜风、放风筝,随便呼吸一口都是满满的自然气息。
在明湖公园跑步,到体育中心游泳,2015年搬入西江产业新城的新高明人龙克文说,绿意盎然、水穿城过,这就是他理想中的生活。在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工作的年轻博士后张延,也因为繁华与绿色和谐相融的新城,选择留在高明。
市自然资源局高明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高明区市域森林覆盖率已提升至59.2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7.68%,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2.5平方米,为五区第一。
市自然资源局高明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内,高明还将继续促进城市森林提质增效和面积扩增,力争在年底前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至47.7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至24.55平方米,为高明打造岭南田园城市新样本出一分力。
新闻推荐
从满足基本需求 到实现舒适居住住房变迁,见证高明数十年快速发展
俯瞰蓝天下的明湖公园一带,居住环境优美。文/佛山日报记者李祥锐图/佛山日报记者吕润致夕阳西下,骤雨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