濑粉店店员把刚制作好的濑粉放竹筛里晾凉。/佛山日报记者冯慧雯摄
市民收藏的粮票、肉票等票证。/佛山日报资料图片
碌三洲黑鹅配酸萝卜。/高明区文体旅广局供图
民以食为天。食的质量,是小康生活的重要标志。高明山清水秀,孕育了许多美食之材,有佛山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合水粉葛,还有肉质鲜美的三洲黑鹅以及高明吊烧鸡等。
近年来,高明市民感受最真切的就是高明味道的变化。从吃饱到吃好、吃得健康,老百姓舌尖上的变化,见证着高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也折射出经济社会发展给高明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文/佛山日报记者陈嘉懿
从凭票供应到应有尽有
围绕“吃”,老高明人回想起上世纪60年代那段岁月,多少有点苦涩。
“印象中,米粥、红薯等是那个年代随季节更替而变换的主食。只有亲戚来串门时,全家才有机会吃上白米饭。”李明亮回忆道。今年79岁的李明亮幼时家住河江片区,他表示,猪肉、鸡蛋等荤菜,在当时就是奢侈品。“我们吃的菜,都是母亲一手栽种的蔬菜。家里几只母鸡下的蛋,平时从来舍不得吃,只有碰到我们兄弟几个过生日或者逢年过节,父母才会"大方"地蒸上几只鸡蛋。”
到了上世纪70年代,粮票、布票、肉票等数十种生活票证,曾是高明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当时如果没有这些票证,人们没法买东西。“那个时候,母亲会把票证给我们,让我们几兄弟一起去买猪肉。我还记得哥哥用手拽着那个肉票,差点都要拽烂了。”李明亮说。
忽如一夜春风来,生产力解放,粮食够吃了,肉类、蔬菜也多了。粮票、肉票、油票、糖票等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高明人的餐桌上开始呈现前所未有的丰盛,高明人的饮食已从“要吃饱”变成“要吃好”。
走进荷城市场,可见到红色的西红柿、草莓,黄色的辣椒、香蕉,绿色的叶类蔬菜,紫色的茄子……琳琅满目的蔬果让高明市民的“菜篮子”里五彩斑斓。“现在去市场,家里人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一年四季都能吃上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李明亮说。
不仅如此,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下馆子”成为越来越多高明人的饮食选择。“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种风味和档次的餐厅,在外就餐已经司空见惯。”回顾过去六十年的饮食变迁,李明亮感慨高明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
因地制宜发展美食经济
作为珠江三角洲西翼“鱼米之乡”的高明,不但要让老百姓“吃得饱、吃得好”,同时也在如何“吃出新经济”“吃出新商机”上下足功夫。
高明有闻名的三洲黑鹅、合水生姜、合水粉葛……勤劳聪慧的高明人用这些食材创造出许多美食佳肴,打造出舌尖上的味觉盛宴。高明厨师运用原生态的做法处理本地食材,没有添加过多调味品,将食材的本味激发出来,极具乡村特色。
为了传承美食文化,发展美食经济,高明一直在行动。近年来,高明举办了系列美食节庆活动,统一标准、标识、品牌,统筹策划“角仔节”“烤全羊”“全菇宴”“全豆宴”等高明特色美食节庆活动,以“高明味道”彰显“材源高明”优势。同时举办“高明百村名菜争霸赛”,旨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工程,深挖传统乡村粤菜美食,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借助赛事,高明整合美食资源,发掘民间厨艺高手,大力推广高明本土特色食材、特色菜式、特色宴,打造一系列美食名品、美食名厨、美食线路。通过各类媒介传播,推动“美食+美景”“美食+美村”等融合发展,促进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而早在2016年,高明就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是当时广东省4个入选的县(区)之一,同时是珠三角唯一一个入选的县(区)。
好生态、好食材、好味道。从“高明食材”到“高明味道”,是高明弘扬粤菜文化、推广高明食材、发展美食经济的举措。甘甜无渣的合水粉葛、肉味鲜美的三洲黑鹅……高明人餐桌上菜品的日渐丰富,是高明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缩影。
“吃”承载着高明人果腹的欲望和幸福的渴望。如今,行走在高明街头,从地道粤菜到各省美食,从中式点心到西式咖啡……美味佳肴琳琅满目,高明人舌尖上的生活有滋有味。
新闻推荐
学习经验做法 优化质量管理全市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培训活动在高明举行
佛山日报讯记者刘嶒报道:昨日上午,2020年佛山市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第三期培训活动在高明区拉开序幕,来自全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