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020年佛山市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启动活动在荷城街道阮西村举行,不少村民在祠堂广场观看露天电影。/佛山日报记者冯慧雯摄
弦月下的村落,路灯照亮了村居前的祠堂广场,村民们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有说有笑着往这边赶……这个看似上世纪90年代的场景,发生在近日的荷城街道阮西村祠堂广场上。当晚7时20分,夜幕已降临,数十名村民在广场上欣赏农村公益电影《梦想之城》。
对于今天的高明市民来说,天热时坐在冷气充足的电影院里看一场电影,是再寻常不过的一件事了。然而,若时光往回倒40年,能够搬自家的板凳,坐在暑气未消的空地上看一场露天电影,那无疑是一件能让邻里奔走相告的大事。
从上世纪70年代的露天电影,到上世纪80年代的乡镇影剧院,再到如今百花齐放的现代电影院,高明人看电影方式的变迁,见证着高明人生活的变化。
文/佛山日报记者陈嘉懿
昔日:露天放映点燃乡镇“烟火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样的场景时不时在各个乡村上演:随着夜幕降临,“放电影咯!”清脆的声音通过喇叭响彻山间,村民们闻声赶来,静谧的小山村一下变得热闹起来。一面3米×2.5米的幕布、一位放映员、一台放映机,以及搬来自家板凳的村民,几乎构成了高明露天影院的全部要素。
在娱乐匮乏的年代,一部好影片足以驱散人们日间的疲劳。有些影片虽然已循环播放了上百次,但依旧能抚慰人们的心灵,是当时高明人可以品尝到的“文化大餐”。
随着老式放映机“哒哒哒”的声音响起,电影开始了。“小时候每当要播放电影时,村里大队的喇叭就会提前通知。收到通知后,孩子们兴奋地跑来跑去。有的孩子看电影心切,干脆连晚饭都不吃,早早地搬着小凳子去占位置。”家住荷城的李细妹回忆道,那时播放的电影有《地道战》《英雄儿女》等,每一部影片都极具教育意义,鼓舞和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
“下乡播放电影的专业队伍,以前我们称为大机队。”李细妹表示,流动电影放映队之所以叫大机队,全因机器十分笨重,“那时用的是16毫米电影放映机,加上幕布、发电机等设备有几百斤重”。
“露天电影的确是一段抹不去的珍贵记忆。”在农村长大的黄惠灿今年62岁,她说,那时候村里人白天务农,晚上的娱乐活动不多,所以大家都非常期待晚上的露天电影。“《智取威虎山》等影片都是放了一遍又一遍,但大家百看不厌。”
如今:现代影院改变市民生活方式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高明各乡镇影剧院陆续建起。1987年9月25日,包括高明影剧院在内的12项公益事业工程正式落成。
起初,高明影剧院以机关单位开会、汇演为主。到上世纪90年代,群众观影逐渐兴起,高明影剧院便每天放映4场电影,票价5元一张,几乎场场爆满。
银幕里是精彩的演绎,银幕外是观众的感动。上世纪90年代初,余庆忠正在念初中,当时的高明影剧院是他最喜欢的地方。“我最喜欢周星驰、周润发的电影,当时会和初中同学一起去看电影,是那个年代最美好的事情。”回忆起这些时,余庆忠的眼中闪烁着光芒。
当年,高明影剧院的红火还吸引了不少“黄牛党”。“当时比较受欢迎的是港产片,如成龙、李连杰主演的电影。高明影剧院晚上要放3场电影,但有时都一票难求,引来一些"黄牛党"来"炒票",好一点的电影,票价要升到8元,有时会炒到10元。”高明影剧院总经理刘世文说。
进入新世纪,高明人看电影的选择越来越多。从胶片放映到数字放映,从2D到3D再到3DIMAX,电影播放技术随着时代发展突飞猛进,不断突破人们的想象力。
如今,看电影已成为高明市民普遍的娱乐方式,而买票方式也由过去的窗口购买转变为手机在线选座、购票,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如今大家观影时不仅追求影片的质量和内容,还要追求舒适的观影环境。现在高明各大影院都有舒适的座椅、美味的观影零食以及齐全的空调设备,而且影片种类丰富、更新速度快,极大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余庆忠如是说。
近年来,随着电视机、移动客户端的普及,露天电影也渐渐失去了吸引力,但是仍作为公益性文化宣传载体继续发挥着作用。高明每年都会在各村落和人口密集地,开展免费流动电影播出。今年7月到12月30日,佛山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活动将在高明播放600场次的露天电影。
从露天观影到现代数字影院,高明市民观影方式的变化折射了40年来高明市民生活的改变。这种喜人的变化,不仅仅给高明人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给人们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讯记者欧阳志强报道:近日,记者从高明区官微获悉,高明拟定了中心城区核心区、三洲片区、西安片区、富湾片区、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