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40公里东平河水轴已开工建设,将建成四段高品质滨水公共空间和十大特色滨水亮点。
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摄
拉开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轴,佛山人的居住空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活在佛山,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季华路。这条20公里长的佛山横向中轴线两侧,沿路商住地标不胜枚举。在佛山禅桂中心,以绿景路、季华路、桂澜路、南海大道等道路为代表,串起了城市沿路生长阶段的主要居住区。
2013年前后,佛山掀起一阵“造湖运动”,在佛山城市升级的版图上,一座新城一片大湖,俨然成为“拍档”。围绕水生态开疆拓土,禅西绿岛湖、西樵听音湖、狮山博爱湖从生态后花园,变成人流和资本簇拥之地。
拥有密集水系的佛山,正愈加“亲水”。如今,佛山密集规划扮靓水系绿网、打造滨河景观带等举措,要打造“河湖连通、水清岸绿、生态景观、人水和谐”的宜居宜业宜创新的岭南水乡。
从路到河,佛山城市开发阶段交错迭代,丰满了城市内涵,也映照出居住的变迁路线。
●华声宇叶洁纯
聚居城市“金腰带”?纵横干道串起繁华区
21世纪初,佛山沿路开发的住宅区,最早以禅城区绿景路两侧为代表。合富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曹绍林回忆:“这条路代表了当时佛山房地产的水平。”
2003年前后,沿绿景路的绿景轩、绿景华庭、丽日豪庭、玫瑰名园等项目相继竣工,佛山本土开发商与“过江龙”抢在佛山五区合一的机遇期,争相布局。
也正是在这段起步期,《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出炉,明确佛山点状扩散、轴向蔓延的城镇空间,强调“佛山井形与环状相结合的网络状交通网络,是各组团和城镇的联系纽带,是支撑城市空间格局的基础”。
彼时,佛山主干道的交通建设,基本构成了居住空间的骨架。伴随着“东平大桥”通车、季华路通车,季华路下沉隧道建设完毕,季华路天桥筹备建设,佛山中心的城市格局在2006年迎来蝶变。
2006年,曾经扎根于季华路的制造企业星星集团进军房地产,以季华路为起点,拍下如今的星星华园国际地块,作为第一个商业地产项目试水。同年,顺联集团旗下顺联国际在季华路正式开业,沃尔玛、吉之岛、好又多、苏宁、国美、永乐电器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也陆续进驻佛山,为季华路带来了更多人流和资本,也带动佛山商业地产步入高速发展期。
依托季华路,佛山中心城区的发展格局向东西延伸,诸多产业项目陆续集结于季华路上。除了金融中心外,10余年前,聚集了绿岛湖、瓷海国际、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等高端产业园区的南庄季华西路经济带,以及汇聚了佛山高新区禅城园城西园、智慧新城、新媒体产业园等一大片现代产业园的张槎经济带,也围绕着季华路等路网骨架,开始了奔向产业社区的“融城”路。
再往后,九鼎国际、恒福商业综合体、佛山绿地中心、星星广场、王府井购物中心等在季华路落地。如今,这条10年前的佛山最旺的“金腰带”,仍是佼佼者。
具有同样地位的道路,还有桂澜路。早些年前,经过改造扩建后的桂澜路一头连着千灯湖,一头连着季华路,沿线密密麻麻分布着金融城、万达广场、万科广场、城市广场、百花时代广场等商业。中海、保利、万科等大型开发商纷纷抢滩沿线。
“沿主干道开发的住宅多为城市配套型项目,这与佛山城市内部交通、商业蓬勃发展紧密相关。”广东粤湾数据研究院研究总监麦少荘说。
从“造湖”到滨河?城市提质升级回归水岸
经历前期开发,禅桂高密度聚居区逐渐成形。进入本世纪的第二个10年,佛山城市建设呈现出新趋势:2010年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绿道”这一概念。
这即是说,佛山要以更加重视生态的理念,构建城市道路绿网和水系绿网骨架。
随后,住宅开发新出现一个关键要素——河湖。
“最早,湖泊承担的是调蓄、排涝功能。”佛山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全市愈加重视生态建设的背景下,结合功能性开发和景观提升“两条线”,湖泊周边“颜值”改善,越来越能满足人们对美好宜居环境的追求。
2013年10月,水体总面积约为5.6万㎡的罗村孝德湖正式竣工;10月17日,三山新城中心区内湖动工开挖,据三山新城当时对外透露,有着“第二个千灯湖”之称的三山新城中心区内湖占地共180亩,首期投入3000万元。
轰轰烈烈的“造湖运动”,成为佛山城市化进程中一道风景线。在佛山城市升级的版图上,一座新城一片大湖,俨然成为“拍档”,禅西新城与绿岛湖、亚艺湖与亚艺公园板块、博爱湖与狮山镇区、孝德湖与罗村板块等,几乎都把城市建设与人工湖及水体公园联系在一起。
自这股造湖热潮向前回溯,佛山的最早的范例当属千灯湖。水体面积过百亩的千灯湖公园2001年正式对市民开放,2003年至2005年间,中海、保利和万科等三大上市公司陆续进驻千灯湖,在湖岸筑起中海万锦豪园、保利1号公馆等一批标杆项目。
在“造湖运动”产生的经济效益的推动下,“新湖”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区冒出,除了2013年10月已经完工和启动开发的孝德湖、三山新城广佛大湖之外,绿岛湖、博爱湖等都是水体面积超千亩大湖。
“一城一湖”逐渐成为城市开发的新模式。业内认为,要建设好人工湖,需要前瞻性的城市理念,也需要强大的开发建设实力,这样的宜居宜业新城,将超越传统的土地经济模式,摸索出创新型的城市建设模式。
新式住宅建到湖岸江边,佛山人的居住空间由传统的市中心,向外辐射。
到了2014年,佛山紧接着部署,以水为媒,高标准设计和建设东平河两岸景观灯饰工程;以汾江河、绿岛湖、博爱湖、听音湖、德胜河、明湖、云东海等为重点,打造一批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滨河、滨湖生态景观区域,建设佛山新城东平水道至乐从、北滘潭洲水道30公里长滨河景观带。
“那个时期,已有开发商早早布局佛山新城江景房,保利东湾、招商的依云水岸都是代表,动辄160平方米的大平层,是当时代表性豪宅。”曹绍林说。
水岸“慢行”生活?让景观引导住宅发展
“农耕时期的城镇沿水发展,工业化时期更多是依靠道路,现在城市的转型提质又重新回到水岸边。”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马向明说。
马向明以千灯湖和东莞松山湖为观察对象,认为这反映了“生态环境”在创新空间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两湖”的成功,表明了“景观都市主义”实践在珠三角转型中的重要意义。事实上,南海临广片区的崛起,正是在长1.8公里,宽350米的开放性千灯湖公园建成后,引起了各种要素的聚集。这正是“景观都市主义”的诉求——要让景观,而不是建筑,引导城市的成长。
对佛山这座岭南水乡而言,围绕“水”增进城市景观特色,也就成为其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及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2019年,广东省首次提出实施万里碧道工程,为佛山水生态建设指明了新方向。所谓“碧道”,指的是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
这与佛山发力水环境建设的初衷,不谋而合。
与省规划出炉同年,佛山出台《佛山市碧道工程工作方案》。今年2月,佛山在全省率先发布《佛山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按照规划,佛山将大手笔投入400多亿元,用10年实现碧道全覆盖。
目前,佛山15公里的万里碧道省级试点东平水道段和五区不少于5公里的市级试点碧道已基本完成建设,碧道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初步显现。其中,东平水道碧道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光是碧道上的露天泳场就累计接待市民近200万人次。
马向明认为,从宜居角度看,水域周边的建设组成了“慢行交通”,这弥补了因轨道、路网密集分布产生的“步行空间碎片化”弊端。“沿着交通干线居住,过天桥、等红绿灯成为出行的家常便饭,人的步行空间是碎片化的,在水岸边建设连续性的慢行步道、绿道,方便休闲出行,可以较大程度提升生活品质。”他表示。
“今年,佛山碧道建设进入快车道。”据佛山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40公里东平河水轴已开工建设,将建成四段高品质滨水公共空间和十大特色滨水亮点,打造大湾区滨水空间典范。随着碧道建设的实施推进,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景象将在佛山处处可见。
“住宅市场对"水"的追逐,在土地出让环节表现尤为明显,而入市的水景房,户型大小、定位也在贴合刚需,购买门槛没有起初那么高,更多佛山人滨水而居成为可能。”曹绍林说。
新闻推荐
佛山日报讯记者黄华通讯员廖城威报道:9月21日至22日,中国人民银行佛山中心支行(以下简称“人行佛山中支”)、市公安局(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