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佛山 今日禅城 今日高明 今日三水 今日南海 今日顺德
新岭南 > 广东 > 佛山 > 今日顺德 > 正文

桑基鱼塘形成 围堤成基塘 沧海变桑田

来源:佛山日报 2020-10-18 06:35   http://www.kcqsx.com/


编者按

“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桑基鱼塘是珠三角地区最早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见证了珠三角广纱甲天下的产业发展历史。如今,西樵山下仍保存万亩鱼塘,为珠三角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桑基鱼塘片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这样评价: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

今起,佛山日报《绘生活·佛山文史》推出佛山桑基鱼塘篇,描述这一珍贵农业文化遗产的发展过程、影响以及历史价值等。敬请垂注。

策划/佛山日报记者莫凡、范银燕

撰文/佛山日报记者周勤辉

绘图/佛山日报记者王淼冰

从明朝开始,每年冬至前后,南海西樵、沙头,顺德龙江、龙山等地的农民,都会把自家鱼塘抽干,将塘底淤泥挖出来堆在鱼塘旁筑基。次年春天,农民在塘基上种下桑树养蚕,蚕粪喂鱼……这就是佛山“桑基鱼塘”耕作模式。

碧湖交错,阡陌纵横。桑基鱼塘这绿色循环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与珠三角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人们通过改造自然,获得优良的农业资源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

上世纪80年代,桑基鱼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模式,并在亚太地区低洼地加以推广。

水网渐成

围堤开垦

珠江三角洲形成史,很大程度是一部沧海变桑田史。

珠江三角洲原是一个漏斗形的古海湾,珠江三大水系——东江、西江、北江三江在这里汇合,发育形成一个复合型的三角洲。古海湾在经过数千年的沉积物填充之后,变成了平原,原来广阔的海面出现了河汊纵横交错的水网,形成了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8个出海口。

今佛山基塘区主要包括南海、顺德、高明河地区和三水小部分区域。基塘区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自然地貌和人工结合的过程。远古时期的佛山基塘区原是一片汪洋大海。距今6000~7000年前,曾发生过一次海侵,海水曾到达过羚羊峡。后海水逐渐后退,西樵山以下西江、北江成为浅水湾。

根据移民史料,到唐代,顺德、南海的浅水湾逐渐淤积,西樵山周围及其以下已有不少沙洲。宋代顺德、南海的山冈和沙洲上已有不少定居点。但由于西江、北江河槽尚未固定,河水游衍不定,到处泛滥。人们只能居住在山冈上,通过船艇到高沙洲上耕种潮田,或在台地上耕种坑田。随着淤积的沙洲逐渐增高增阔,人们开始建设基段捍护潮田。

宋代南海境内北江沿岸有罗格围、大富南北围;西江干流左岸则有桑园围。元代主要将宋代堤围加高加固。桑园围横跨南海、顺德,由于元代水湾淤积比宋代加快,西江、北江水位受潮水顶托,堤围不仅需防洪,也需防涝。

为解决洪水倒流入围内的问题,明代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九江乡人陈博民主持堵塞倒流港工程,将桑园围变成了闭口围。明代堤围的修筑改变了水乡生态环境,人们开始从丘陵台地转移到低田耕作。堤围的发展,为基塘农业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清代乾隆末、嘉道年间,南海、顺德建立了对桑园围的通修制度,桑园围内村乡纷纷增建小围,并对旧有小围加高加固,堤围长度比明代增长了一倍。

从乾隆末年到咸丰年间是顺德“废田树桑”的高潮,堤围建设也处于高峰期,而从咸丰年间到清末则是桑基鱼塘发展的另一个高峰期。

筑海为池

淡水养殖

低洼平原是桑基鱼塘起源的自然环境。作为桑基鱼塘的基本要素之一,淡水养殖业资源也随着珠江三角洲水资源的丰富而获得长足发展。

西江北江丰沛的水量,孕育了“四大家鱼”的鱼种资源。唐代开始出现淡水养殖业,但禁养鲤鱼。青、草、鲢、鳙等鱼类的养殖,就是在这种形式下发展起来的。

唐朝的《岭表寻异》记载,春雨时“买鲩鱼子,散于田内”,待鲩鱼长大一两年,吃完荒田里的野草根,田为熟田,养鱼种稻多得利。这是广东最早的稻鱼轮作的记载,也是最早养殖草鱼的记载。在西江上活动的水上居民对鱼花的捕捞活动在唐代就已经开始。

唐朝的《北户录》记载了鱼种采集法,并对鱼类混养进行了介绍。可见,淡水养殖在唐代已成为珠三角地区重要的经济活动。

宋代时,在拥有丰富渔业资源的河段出现了鱼埠(捕鱼的专属码头)。早期鱼花捕捞业的出现,为宋元淡水养殖业发展提供了基础。由于养殖鱼类能获得更高收入,自宋代前期开鱼禁之后,鱼塘养殖业迅速发展。

南迁的移民来到珠江三角洲,除了开发荒滩,还因地制宜将低洼地挖深为池塘。如南海冈头先祖邓伯达在北宋开宝年间迁来,“广拓产业、建室宇、凿池塘”;新会和开平的谭氏,其祖慕凌翁是入粤始祖,两本族谱都记载他除了拥有田地之外,还“开塘一百口”。

在宋元珠江三角洲大开发时,鱼塘是比较普遍的农业资产。清初《广东新语》中所说“筑海为池”现象,在宋元时已开始出现,人们将濒临江岸的本可以栽种水稻的田地修建堤围,引水入田养鱼。

唐、宋、元时期,池塘养殖业在珠江三角洲已广泛存在,在西江上也产生四大家鱼的捕捞业。《广东新语》记载:“鱼花产于西江。粤有三江,惟西江多有鱼花。”

随着九江人饲养鱼花技术的成熟及广东渔政改革,明弘治年间,九江发展成为华南最大鱼花养殖基地,促进了桑园围内以至华南淡水养殖业的繁荣,成为桑基鱼塘及其他类型的基塘农业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

蚕桑相应

文化互融

岭南文化既有本土文化特色,也受岭北文化影响。岭北文化包括河洛文化和江南文化,通过贯通五岭南北的陆路和水路,不断南传,融入岭南本土文化之中。

岭北蚕桑丝绸文化对岭南的影响,也反映了这一历程。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已有关于“男子耕农,女子桑蚕织绩”的岭南蚕桑业的最早记载。在北方蚕丝技术南传以前,岭南蚕丝业也有一个独立发展的轨迹。

南海、顺德曾是珠江三角洲的古老蚕区,汉以来的移民逐步将岭北的蚕桑技术传到岭南。

学者们多将宋代珠玑巷的民族南迁与珠江三角洲开发结合起来,认为珠江三角洲的精耕细作农业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岭北迁民传入的除了有先进的稻作技术外,还有岭北先进的蚕桑技术。岭北的蚕种及鲁桑和荆桑传入广东,然后与岭南本地的蚕种和桑树品种结合,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珠江三角洲蚕区具有特色的蚕业技术。

1932年,广东学者桂应祥等从珠三角蚕业的发展、蚕室和蚕具等的特征,推断广东蚕业有千百年历史。他们认为广东有的蚕种来自岭北,有的产自于岭南本地,在长期养殖过程中,多呈混血种特性。

岭南早期的蚕桑区可能就在西北江三角洲上(今佛山市地域)。学者研究认为,宋代由于珠江口冲积平原的扩展,以西樵山为中心的桑园围的冲积面积地扩大,人们需要修建堤围来开发低洼地。明清两代桑园围都是在宋堤、元堤的基础上发展,一直是珠三角最大的堤围。从桑园围名称推测,这个珠三角历史最悠久的桑蚕区,在宋代堤围建设以前就有了蚕业的基础。

明代时,文献对南海、顺德蚕丝业有了更加明确的记载。清光绪年间,南海人陈启沅在家乡建造了第一间机器缫丝厂,将足踏缫丝与蒸汽机连在了一起,将缫丝效率大幅提升。

缫丝业和丝织业是桑基鱼塘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其产品销路广阔,又促进了桑基发展。从桑基鱼塘到现代缫丝工厂的出现,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化的人工生态系统。

(史料提供: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编辑部)

新闻推荐

天猫商家运营中心落地顺德 为全国第二家广东第一家淘宝天猫商家运营中心

广东第一家淘宝天猫商家佛山运营中心项目将为众多商家提供培训服务。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子宁通讯员余娜...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评论(桑基鱼塘形成 围堤成基塘 沧海变桑田)


 
频道推荐
  • 退休民警张毅刚: 退休前一刻还在“破小案”
  • 顺德机动车智能审核系统上线 车辆年检还要排长龙?10秒搞掂!
  • 广东省纪念第50个世界地球日活动将在佛山举行 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
  • 美食打探茶? 喝茶?春日里你该吃茶!
  • 企业加入“博物馆之城”建设 东鹏明善博物馆开放
  • 
    图文看点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推荐阅读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 企石为老旧厂房“体检” 将“电老虎...
    
    热点排行
    4月18日 早间新闻 达芙妮继续亏损:关店千余家 转型电商遭资 北京春季求职期平均月薪10970元 过半职位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余杨:特种设备的安全守卫者 樟木头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加大对火灾隐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安全 大朗检查水库排站防汛防涝准备工作 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