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区沧江中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景观小品。/受访者供图
荷城街道石洲村委会珠江村环境优美,新建成的珠江公园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资料图片)
志愿者正在为村里的老人理发。/佛山日报记者谢文骏摄
车辆斑马线前礼让行人、志愿者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景观小品随处可见……今年以来,高明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将文明建设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将文明理念融入到城市的日常管理之中,让文明成为常态,构建文明城市建设新格局。
成效显而易见。志愿者之城、乐善之城、文明之城的打造,让高明人的幸福感持续提升。近年来,高明捧回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这些荣誉背后,是全区群众在文明举止上的“长跑”和“接力跑”。
文明校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
秋天的清晨,漫步在沧江中学校道,处处绿树成荫、鲜花满径,形成“喜有绿荫伴书香”的浓厚校园氛围。校园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错落有致,散发着浓郁的书卷气息,彰显着这所省一级学校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近日,该校跻身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行列,成为全区首个获得“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的学校。
沧江中学创办17年来,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开展专题文明教育活动、家校互动、细节教育等举措,努力提升学校文化育人品质,书写文明校园新篇章。
“文明,在我们学校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每个人都在用实际行动为文明校园添砖加瓦。”沧江中学校长谢善维表示,沧江中学走出佛山、冲出广东省、跻身全国文明行列实属不易,这份光荣充分印证了学校的深厚底蕴和文明积淀。
自建校以来,沧江中学就十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文明素养的培养,如举办书香文化节、体育节等五大节日活动,让书香根植于每个学生的心中;通过抓好班会课,国旗下讲话主阵地和组织大量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弘扬“仁义礼智信”的国学之风,推行沧江中学“八礼八仪”;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在文明校园建设中,沧江中学不断加强党员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把打造一流师资队伍作为夯实校园文明建设的根基。据统计,沧江中学现有专任教师190人,其中高级教师83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6人,省特级教师等学术名师2人,市级以上各类优秀教师50余人。
此外,该校秉承“立德、博学、笃行、善思”的校训,坚持“创建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的办学理念,精心实施“文化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发展战略,曾先后荣获“全国百强特色学校”“中央电化教育"十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基地”等称号。
近年来,沧江中学还致力于打造体育特色学校,在足球与武术体育特色项目发展中取得硕果。自2015年起,先后被评为“佛山市校园足球推广学校”“广东省校园足球推广学校”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该校还构建武术体育特色项目,并于2018年获评佛山市第二批校园武术特色学校。
沧江中学是高明区文明校园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高明区有序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大力创建省级文明校园,拟推荐纪念中学等5所学校为第四批市级文明校园,并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区各所学校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全民教育质效。
文明村镇村民立家训树家风
在荷城街道石洲村委会石洲村,伴随着秋收的喜悦,文明乡风正吹拂着这座美丽的村庄。在今年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的评选中,荷城石洲位列其中,成为全区首个入选的村镇。
“现在我们的村子越来越美了,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在这样的村子里,幸福感满满。”望着屋前平整的沥青路,村民李阿姨万分感慨。
结合文明创建工作要求,近年来,以革命老区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石洲村实施村道巷道硬化、乡村环境卫生提升、乡村风貌改造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工程,大力整治村容村貌,优化配套设施。此外,该村还将限桉控桉、禽畜整治、河涌整治、耕地提质等多项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机结合,切实改善石洲片区的环境面貌。
在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该村还不忘挖掘和拓展本土文化,重塑乡规民约,打造历史文化墙,让乡村建设与乡愁、情怀结合,同时推进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凌云花谷”项目,探索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的新路径,推动村庄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转变,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石洲村委会第一书记梁建辉介绍,目前石洲村已将全村2/3的山地、耕地租给了“凌云花谷”项目,村集体将配合项目发展停车场、饮食店,利用旧村发展民宿等,每年每名村民可分红在3500元以上。去年,石洲村委会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在石洲村,几乎每家每户的门前墙上都悬挂着自家的家规家训“上尊老,下爱幼”“和邻里,亲家人”……对标乡风文明,石洲村深入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活动,以好家风塑造好乡风。
此外,石洲村还持续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活动,在重要传统节日期间常态化开展经典诵读和文化娱乐活动,让乡村文化活起来,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如今,石洲村村民的精神风貌得到改善,乡村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焕发出美丽乡村新气象。在去年高明区乡村美德评选中,该村共选出区级五好家庭5户、最美家庭5户、书香家庭5户、最美庭院4户、好公婆5户、好媳妇好女婿5户、好妯娌4户。
文明社会公益宣传深入人心
今年以来,高明在贯彻中央、省市关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决策部署的基础上,通过抓好文明城市创建龙头、补齐文明村镇创建短板、打造文明单位创建品牌、夯实文明家庭创建基础、强化文明校园创建影响等措施,激活每一个文明创建细胞,把文明的种子播撒到细处,努力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覆盖。高明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域文明创建要覆盖到各个区域。
随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文明新风吹遍城乡大地。高明街道上、社区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宣传浸润人心;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各类服务窗口,文明用语、优质服务在细微处展现;乡镇、农村,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乡村旅游旺、村民腰包鼓,乡村文明焕发出新气象;校园里,文明主题活动丰富多彩,净化心灵、启迪心智,帮助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每一个文明家庭的故事里都传递着家的温暖,彰显着文明的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更合镇小洞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周五晚上都荡漾着悠扬的歌声。村民黄学峰说,自从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好后,合唱团有了固定的排练场所,大家都踊跃参与。
在高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抓手之一。目前,全区共建成1个区级文明实践中心、4个镇(街)文明实践所、20个美丽乡村文明实践站和乡村振兴示范点,围绕“五大重点任务”建成了5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成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277支,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1330多场次。
疫情发生后,高明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和文明单位助力抗疫,构建起基层抗疫的坚固防线。高明正是通过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在服务群众中教育引导群众,把新思想、新风尚传播到千家万户。
创建文明城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刷新城市文明高度,需要下足绣花功夫,让文明真正成为一种习惯。站在新的起点上,高明已将文明内化为城市发展基因,持续为城市发展注入原动力。
文/佛山日报记者冯慧雯
◎相关链接
凝聚力量共同战疫
疫情期间,高明区文明办全面发动各镇街、区文明委各成员单位,联动整合宣传,开展滚动刊播防控疫情公益宣传片(画/标语)200多万次、张贴防控疫情公益宣传画8690张、规范悬挂防控疫情横幅412条、派发防控疫情宣传单8万多张、2350个村村响应急喇叭每日播报不少于100次10个小时,高明融媒体中心、电台、电视台、新媒体矩阵每天滚动播放防控知识、公益广告、政府公告,每日累计不少于30000(条),定点流动广播宣传若干。
指导成立“7+N”志愿服务队,孵化了277支志愿服务队,创新发展“党群志愿服务防控队”“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巾帼防控志愿服务队”“护林员流动喇叭”等组织。
实施“我为群众解难题”系列惠民利民文明实践活动,结合“点单”服务,解决基层防疫物资短缺、维修电路故障、志愿基层抗疫检查、线上心理辅导、绘画疗心等实际问题80多个,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1330多场次。其中,开展“居家书法写宣传标语活动”2场,线上“公益绘画培训班”113期,“家长课堂”3期,最美逆行者故事宣讲进企业、进校园共2场,“抗疫全透视高明知多D”直播1期等。
新闻推荐
演练现场,工作人员正在对相关人员开展信息采集工作。/区疾控中心供图佛山日报讯记者陈嘉懿报道:为提升高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