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伟浩
自今年4月顺德区启动全区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生活垃圾分类也在试点镇街、试点小区随之开展。半年来,顺德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走进大良德和社区一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可以见到小区内设置了若干个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还有区域设置了智能垃圾收集设施,居民可以通过刷卡或人脸识别来投放垃圾,垃圾满了会自动发出警报。
“垃圾分类势在必行且居民自身责无旁贷”“垃圾分类是好事,但还是自愿参与吧”“垃圾分类是政府的事”……垃圾分类后端设施正在逐步完善,而在前端,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在半年间并未形成完全统一的共识,不同的声音依然存在。
小区居民是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是垃圾分类工作能否取得更大成效的关键一环。如果要令居民形成共识并付诸行动,那么必须要把他们眼中垃圾分类这件“身外之事”“政府之事”变成“贴身之事”“自身之事”,政策法规的约束和引导必不可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快垃圾分类的立法进程,尽快出台佛山市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让垃圾分类每个环节有法可依。参考已经出台了垃圾分类相关管理条例的广州、深圳、珠海等地,无论单位还是个人,在垃圾分类这项工作中均有必须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当切身利益与垃圾分类工作息息相关之时,城市的每一个个体才能真正认可并参与到这项工作当中。
通过法律法规中的约束和引导来形成的观念认同,解决的是“要分类”的问题;要让垃圾分类落到实处,还得让更多的人“愿分类”和“会分类”。最高效的方法,就是“赏”。
当前顺德的不少试点镇街、试点小区在“赏”方面已经做了不少有益探索,比如居民通过垃圾分类可以获得积分,使用相关APP,积分可以兑换洗衣液、抽纸等日用品,受到不少居民欢迎。在此基础上,如果由政府牵头,通过制定相关的垃圾分类激励办法,组织定期的评比或比赛,将激励对象从个人扩展到家庭、住宅小区、学校、企业等,定能更广泛地调动各个主体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提高居民参与率和投放准确率,使垃圾分类这项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另外,在整个垃圾分类工作中,厨余垃圾的分类处理尤其值得关注。作为世界美食之都,顺德区从事餐饮行业的市场主体已经超过2万家,而目前顺德日均产生生活垃圾超过4000吨,其中约40%为厨余垃圾。从垃圾分类角度看,厨余垃圾应除去包装、滤干液体后,投放至厨余垃圾收集容器。但作为厨余垃圾的产生主体,大部分餐饮店对厨余垃圾的分类普遍存在混装混运情况,比如将剩饭剩菜和一次性筷子、纸巾、塑料袋、饮料瓶等打包处理,成为垃圾分类推广过程中的“拦路虎”。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尽快搭建包括从源头分装、中端运输,末端处理等完善的城市厨余垃圾收运体系。此外,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将垃圾分类考核纳入餐饮经营主体的信用档案和环境卫生信用评价体系中,倒逼餐饮企业提高垃圾分类参与率和准确率。
垃圾分类之路道阻且长,只有约束与激励并行,顺德的垃圾分类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佛山人民广播电台顺德广播)
新闻推荐
绘图:杨佳11月11日23时59分,天猫双11总成交额达4982亿元,京东11.11全球热爱季累计下单金额突破2715亿元。观察数据背后的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