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均论英雄”是浙江首创的改革举措,最早起源于纺织印染等传统产业集聚的绍兴柯桥,这场延续十余年的改革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旧动能转换密不可分。
浙江的传统产业发展较早地遇到了“天花板”,曾经的发展模式在资源、环境要素的制约下举步维艰,“亩均论英雄”改革应时而生,它不再以规模为王、唯“量”论英雄,而是以单位产出为王、靠“质”论成败,试图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以及转型升级的大潮中,挑选出一只只“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俊鸟”,引领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事实证明,浙江的这项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高明区同样面临传统制造业发展瓶颈,如何从体制机制进行深化改革、重新激活发展动能,是摆在高明面前的现实课题。
全面实施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是高明区给自己定下的改革命题。以“亩均效益”为核心背后的逻辑,就是通过政府的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以发展质量和效益为重点的考核新机制,并通过评价结果的应用,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规模与效益的提升。就像耕种农田一样经营企业,让一块地实现从“低产”到“高产”提升。
至于什么样的“笼”得腾、该换什么样的“鸟”,得用“亩均效益”为核心的数字指标说话。
根据大数据平台的评价结果,高明区将对区内企业进行分档管理。未来,A、B类“优等生”不光用电、用水、用气、排污价格能享受优惠,土地、财政奖补、金融等方面也享受优待;“差等生”则面临调控、整治,按不同“病因”分类帮扶。
可以预见,把综合评价结果与差别化资源要素配置机制挂钩,企业将会直接感受到政策的引导作用和倒逼压力。
在差别化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前,势必加快高明工业企业提质增效的步伐。届时,综合评价制度杠杆引发的连锁反应,也将逐渐在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上体现出来。
(佛山日报记者刘嶒)
新闻推荐
大数据论出企业“真英雄”高明加快构建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高明区沧江工业园海天味业厂区。/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智荟蓝天公司。/佛山日报记者刘嶒摄文/佛山日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