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大空港建设起步。
2020年10月,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客似云来。
2018年,火红的空港建设。
2020年,观展人流如潮。
2020年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周边交通设施已建成。
核心提示
昔日,这里是一片海边滩涂、鱼鰛地,珠江西岸南沙、番禺、顺德、中山一带勤奋勇敢的疍家人摇船过江捕鱼,并以船为家集聚于此;如今,这里展会期间人来车往,世界各地展商游客如织,成为华南地区又一新的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地和产品展示地,片区商业高楼叠起,新建道路车水马龙,景观风貌别具特色,会展商贸氛围正逐步形成。
这里是空港新城。该片区位于大空港地区北部,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是深圳市十八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包括“三城一港”:国际会展城10平方公里,海上田园城8.8平方公里,海洋新城7.44平方公里,以及宝安综合港区及一些水域。
这里也是一片肩负使命的热土。经过了五年开发建设,片区由昔日的鱼鰛地变成一座初具规模的新城,并依托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现代会展+”生态圈,逐步构建未来产业格局雏形。
当前,随着海上田园的升级改造和海洋新城开发建设,更多的机会在这里孕育,这里还将成为蓝绿交织、海城共生的生态文旅度假目的地和引领湾区的海洋产业新城,成为服务宝安人民的绿色生态城区、面向深圳的城市西部中心、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复合型经济新引擎。
5年开发:
一片建筑工地中新城雏形渐显
开发建设5年来,市民发现,空港新城发生最大的变化就是由一片建筑大工地变成了一座新城雏形。
崛起的“龙头”无疑是深圳国际会展中心。2019年9月28日,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落成,伶仃洋畔,这个创造了全球八宗“最”的全球最大会展中心,盘踞粤港澳大湾区关键节点,如巨龙出海一般,打开深圳、宝安与全球产业联动交往的“又一扇窗”。
空中俯瞰而下,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仿佛飘带伸向海洋。“脚下这片土地是一片热土,肩负使命。”在落成仪式上,宝安区委书记姚任如此形容此地。围绕这个“超级工程”,宝安正对标“先行示范”标准,全方位发挥重大会展设施对片区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片区建设,奋力打造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先锋样板城区。
从地图上看,空港新城地处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城市圈交汇处,航空、铁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公路、水运码头形成“六龙汇聚”的交通网络,并紧密关联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处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的空港新城,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带动下,无疑将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产生“虹吸效应”,推动片区的高质量发展。
经过5年开发建设,空港新城周边的配套建设也发生巨大变化。9条新建道路、2条改扩建道路、7座桥梁工程,形成了绕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三个道路闭环和多个出入通道的路网体系。广深沿江高速上,全国首创设置高速公路潮汐车道收费站的国展立交于2019年11月初正式通车使用,直通会展中心。围绕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周边市政交通已经快速形成。
轨道交通方面,穗莞深城际线于2019年12月15日正式通车使用,地铁12号线和20号线正顺利推进,空港新城云巴示范线L1线工程已完成初步设计及概算专家评审。直达公交方面,会展智慧公交专线和机场接驳直达专线,实现国际会展中心与地铁11号线塘尾站、宝安国际机场的无缝快速接驳。
市容环境也焕然一新。周边片区“9+8”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基本完成,会展周边片区4.5万平方米闲置土地则以城市公园园林方式进行打造。国展立交景观提升工程建设正持续进行,将打造成蓝海门户形象。
在建设过程中,空港新城在启动区开启了综合管廊及道路一体化工程,包含19条市政道路,其中8条道路设置综合管廊,综合管廊总长度为16.92公里。这让空港新城成为一个集地铁、周边市政道路桥梁及管廊、水利工程同时开发并投入使用的片区,统筹协调的复杂程度极高。
据了解,面对高强度集成开发的任务和工程交叉严重的局面,空港新城建设采取深圳市、宝安区和大空港新城发展事务中心三级协调的方式。三级协调机构权责清晰、分工明确、互相配合,高效沟通有效协调,共同推动片区开发建设。
同时,空港新城的开发建设,还有效利用技术团队力量,提升片区开发建设质量及水平。比如,为解决片区同时开发建设范围广、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等问题,通过实行“双总师制”“工程顾问制”和“景观顾问制”,为开发建设保驾护航。
在大开发、大建设和高效率的协调机制下,过去5年来,片区累计完成投资690亿元,占全市固定投资比重由0.63%逐步上升至2.54%,2016年至2019年,该片区连续4年在全市重点区域考核中获得满分、名列第一。
另据了解,未来两年内,片区总投资将突破千亿,继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
未来前景:
面向世界引领湾区发展
面对“双区”驱动的巨大机遇,空港新城将如何进一步发展?
产业是空港新城发展的引擎。目前,空港新城将着力构建“1+2+3”的产业体系,即以“现代会展+”产业为核心主导产业,重点推动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升级,重点培育海洋装备及电子信息产业、航空装备及电子信息产业、生命健康产业。
会展业是“1+2+3”的产业体系中的龙头。以去年底的“2019宝安产业博览会”为开端,目前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已经举办了大量的展会,发展态势良好。如今,借助“双区”驱动机遇,依托会展中心,空港新城发挥平台效应,培育“现代会展+”生态圈,打造集会展、商贸、购物、文娱为一体的“24小时活力”会展经济圈,提升空港新城会展片区面向城市和湾区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会展业推动下,新业态、新产业形成的集聚效应,将鼓励周边的工业区进行自我升级和创新,淘汰低端工业,培育出会展经济、物流经济、海洋经济等新业态,成为宝安现代产业体系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一个更大的机会正在空港新城孕育。去年10月中旬,规划已久的海洋新城首次揭开了神秘面纱。海洋新城毗邻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规划面积7.44平方公里,定位为湾区海洋门户、蓝色创新海湾。
海洋新城将重点聚焦世界海洋产业前沿领域,广泛聚集国际国内高端海洋创新资源,深入开展粤港澳和全球海洋创新合作,建设成为全球海洋治理的战略合作平台、中国海洋生态文明的示范标杆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科创高地。毫无疑问,海洋新城是未来大湾区重要的空间引擎和产业引擎,其规划建设对宝安区意义非凡。目前,宝安正主动梳理“三城一港”联动发展机制,确保空港新城在后续开发建设中有机融合发展。
大手笔建设扑面而来。海上田园进一步升级改造,将打造成为世界级湾区生态文旅度假目的地;全球最大的室内滑雪场将落户空港新城核心商贸区,联同海上田园升级改造,重点发展餐饮、住宿、医疗、教育等生活配套和文化娱乐、运动休闲、健康养生、主题乐园等体验经济,在充分保护好红树林湿地等宝贵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将会展业与文化旅游业紧密结合,强化会展、田园、休闲、文化、产业的融合。
对外,空港新城提升深圳国际影响力和湾区经济辐射力;对内则是深圳未来经济增长极。空港新城正稳步崛起,面向世界引领湾区发展。
未来5年,以“双区”驱动为契机,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空港新城将统筹规划、统筹建设,统筹产业发展,勇当深圳市重点发展片区示范排头兵。
(曾丽华/文 宝安区大空港新城发展事务中心/供图)
新闻推荐
从村改落笔,龙江镇仙塘村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文/珠江商报记者骆苏艳图/珠江商报记者朱德文12月7日,大雪节气,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