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佛山 今日禅城 今日高明 今日三水 今日南海 今日顺德
新岭南 > 广东 > 佛山 > 今日南海 > 正文

丹灶举办康园论坛发掘文化气韵,锻造城市文化品牌 汲取古今智慧 开创发展新局

来源:南方日报 2020-12-15 07:21   http://www.kcqsx.com/


今年的康园论坛首次在康园举行。丹灶宣办供图

“丹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要放在岭南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中来理解。”12月12日,第四届康园论坛在丹灶闭幕,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任建敏作总结时表示,对丹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具体个案。

本次论坛系康园论坛首次放在康园举办,汇聚了16家高校与研究机构的42名学者参加,共产生了1篇主题报告、39篇专题论文的研究成果。这一个个数字背后,是对丹灶历史文化内涵的一次系统性集中挖掘,通过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丹灶的人文历史变得具象而立体,方献夫、冯成修、康有为、陈澹浦等名人从历史中走来,其思想文化价值再次得到挖掘,历久弥新。

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见多远的未来。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指引未来发展方向。通过举办康园论坛,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丹灶希望把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精神内核,把优秀历史文化融入现代发展进程中,为区域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孙景锋叶迟华张柏林

在历史长河中打捞文明印迹

在持续两天的会期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从有为水道的历史文化研究出发,围绕丹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基层社会形态、历史名人等分议题展开研讨。他们越深入挖掘这方水土的历史人文底蕴,越发现这个面积只有143平方公里的小镇,蕴藏着巨大的思想文化价值,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迸发出巨大能量。

南海区地方志办公室退休干部张莹通过梳理资料发现,丹灶在历史长河中,折射出道家炼丹、南宋忠义、理学思想、近代民族工业创始等重要历史现象或事件,产生了方献夫、何维柏、何维椅、冯成修、康有为、陈澹浦、关作霖、杜维明等众多重量级人物;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13位来自南海,其中有9位来自丹灶。

而据肇庆学院历史系主任吴劲雄《丹灶文化特征初探》的主题论文统计,《明史》《清史稿》中,有传记的南海籍人物共33人,其中丹灶就有6人。丹灶镇如此多、如此集中的历史人物,在南海区甚至佛山市的镇街中十分少见。

张莹通过实地走访考证、文献比对发现,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背后,铸就了丹灶不平凡的人文历史。她认为,丹灶学风盛行、名学大家辈出,与宋朝末年行朝人员留居本地较多有关,这些就地留居的行朝遗民中,不乏中原江南名门望族、书香世胄,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他们隐姓埋名,在偏僻安宁的丹灶一地繁衍生息,重视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家族后代的培养。

明代以后,丹灶兴学之风盛行、士大夫群体崛起。南海地方志资料显示,明清两朝南海共有进士356名,当时素有“南海盛衣冠”的说法。而丹灶作为明清岭南思想文化的重镇,不仅出了两位榜眼,还先后涌现出方献夫、何维柏、何维椅、冯成修等一批望重士林的士大夫群体,兴学研学、求学入仕之风极为盛行。

及至现今,丹灶乡村现存的书院书舍家塾仍然十分普遍,数量众多,有的村落现存的书舍多达七八间甚至十一间。这么多的名儒和这么多的书塾,向人们诉说着丹灶灿烂辉煌的人文历史。

在现代进程中挖掘历史文化价值

区域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并延续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秉性,丹灶自宋以来形成的忠义、勤奋、坚韧、自强的文化精神,经过数百年传承,演变为让这片平淡的土地积蓄思想领先、文化勃发、产业兴盛的澎湃力量,让丹灶在中国近代转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温春来教授用美丽、人文和有为三个词来概括丹灶,认为这里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演变进程,是中国近代转型的先行地。他认为,丹灶见证了珠江文明从产生到引领全国的过程,并在其中若干关键节点扮演着重要角色。及至近代,面对几千年未有之变局,丹灶人冲到了时代的最前面。温春来认为,从维新领袖康有为,到制造出中国第一台机器缫丝机的陈澹浦,再到黄花岗72烈士中的9位丹灶烈士,丹灶人从思想变革、产业变革和革命思潮三方面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随着对丹灶研究的深入,丹灶在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先进思想和人物所具有的现代价值,正被重新发现。

中山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黄国信教授表示,丹灶在珠江三角洲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演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丹灶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侧面,也是珠三角历史文化的一种特定类型,对其展开深入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南昌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黄志繁则表示,南海和丹灶历史悠久,值得深入发掘研究。通过举办康园论坛,将吸引更多人加入丹灶和南海的研究队伍,让更多人认识到丹灶和南海的历史文化价值。

温春来则表示,本届论坛实现了“回归历史”,通过专家学者的互相交流碰撞,希望能将丹灶的“文化宝藏”更好传播出去,让以丹灶为代表的优秀岭南文化变得广为人知,打造成一张“文化名片”。

在文化传承中赋予城市精神力量

历经岁月沧桑,丹灶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近年来,通过大力传承和发掘历史文化资源,丹灶致力把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精神内核,把优秀历史文化融入现代发展进程中,赋予其持久生命力,举办康园论坛正是其中的重要举措。

温春来表示,丹灶要深入发掘地方历史文化,需要用现代学术的办法,全面深刻地进行呈现,在此基础上,对优秀历史文化进行传承、活化,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知道丹灶,同时把优秀历史文化注入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掘其中的价值。他认为丹灶对有为水道进行打造和开发,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有为水道”位于丹灶镇西南部,起于仙湖,蜿蜒而至塱心村,全长约8公里,是近代中国维新思想和工业创新的重要发源地,沿线的古村落走出了方献夫、康有为、陈澹浦等历史名人。

近年来,丹灶镇以“有为水道”为轴线,以水道沿线村落为主体,整体打造仙岗、西城、银河、良登和塱心几条古村落。水道通过“湖”“村”“田”“庙”“湾”“园”“闸”节点建设,设计游船码头,以线带面形成一条特色生态廊道、景观廊道和人文廊道。

在此基础上,丹灶将重点打造仙岗社区蟹眼泉、伏水湾、大果忠义主题文化园、银河苏村龙舟掠影、良登田园印记五大重要景观节点项目,把丰富的文化元素变得可看、可听、可感。

11日上午,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就通过泛舟“有为水道”,深入古村落,实地考察了丹灶的历史文化。水道两侧村居环境秀美,水域开阔。周边的村落桑基鱼塘纵横交错,参天榕树遮天蔽日,“镬耳”大屋屹立百年,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水道将丹灶的历史连接起来,让外地游客能够通过非常直观的游览体验了解丹灶,这是非常好的举措。”任建敏表示,“有为水道”的打造,是丹灶把历史文化研究转化为现实流量的“神来之笔”。

“耕读文化”是丹灶另一个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早在2014年,丹灶镇就启动建设翰林湖农业公园,以“耕读田园”为主题,连片开发占地2000亩,集农业种养、生态休闲、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区。

在此基础上,近年来丹灶积极推动翰林水道片区建设。位于水道边上的沙水村是丹灶著名的古村落,耕读文化源远流长,共诞生了2名进士和11名举人,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翰林父子”刘廷镜和刘国珍的故乡。通过建设翰林水道,把沙水村和周边古村连接在一些,丹灶致力让耕读文化成为水道承载的重要文化内涵。

丹灶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挖掘,在现代发展进程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让历史之光照亮未来,让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丹灶发展前进的动力。

新闻推荐

“智能+”引领 南海安全产业发展再提速 2020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安全展览六大领域80余个展位,吸引湾区近百家企业现场对接

展览会上企业现场展示产品。丹灶镇供图12月9日—10日,2020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安全展览暨企业对接会在南海丹灶举办。该...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评论(丹灶举办康园论坛发掘文化气韵,锻造城市文化品牌 汲取古今智慧 开创发展新局)


 
频道推荐
  • 退休民警张毅刚: 退休前一刻还在“破小案”
  • 顺德机动车智能审核系统上线 车辆年检还要排长龙?10秒搞掂!
  • 广东省纪念第50个世界地球日活动将在佛山举行 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
  • 美食打探茶? 喝茶?春日里你该吃茶!
  • 企业加入“博物馆之城”建设 东鹏明善博物馆开放
  • 
    图文看点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推荐阅读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 企石为老旧厂房“体检” 将“电老虎...
    
    热点排行
    4月18日 早间新闻 达芙妮继续亏损:关店千余家 转型电商遭资 北京春季求职期平均月薪10970元 过半职位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余杨:特种设备的安全守卫者 樟木头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加大对火灾隐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安全 大朗检查水库排站防汛防涝准备工作 全力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8 新岭南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09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