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自然要做几道大家爱吃的菜肴。
我和我的春节
■黎伟英(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小时候过的春节,是一串串欢天喜地的绵延鞭炮声,是早早洗澡等着穿母亲精心缝制的新衣裳,是饭桌上那一道道我们最爱吃的客家菜……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不富裕,但在我的记忆里却年味十足。
想来,关于年味,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表情和心情。有人怀旧,也许带着淡淡的忧愁;有人欣喜,也许向往着更美好的未来;有人若有所思,也许此中还夹杂着冷暖自知的满足。
很多人说,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对于年味的感知却越来越淡,与家人相聚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所谓年味,已经渐渐成为了心田的一段回忆。
对于我来说,春节最大的意义是代表着希望和梦想,当然,更代表着家庭的和睦与圆满。我出身农村,家庭清贫,父亲是客家人,母亲是少数民族,在那个盲婚哑嫁的年代,他们因为相爱而组合的家却充满了暖意;我的出生地文化底蕴并不深厚,但庆幸父亲的博学使我积蓄了足够的见识使我能安静习文;我的童年是在外公身边度过的,他的仁爱、善良和慈悲为怀让我懂得了珍惜当下和施赠付出;但外公和父亲的早逝,也使我过早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此后,虽然仍过着清贫的日子,但因为有母亲的爱和牵挂,有一个家,我依然能体味到人世间的脉脉温情。
在中国北方,正月初二是祭财神的日子。但依照我们的客家风俗,正月初二也是回娘家的俗成日,称作“转妹家”或“转外家”。客家有句俗谚曰:“有父有母初二三,无父无母斗担担。”意思是说,娘家父母还健在的媳妇,初二、初三定会有人前来接回去“做客”,而娘家已经没有父母的媳妇,只好留在婆家做活,替回娘家“做客”的亲戚抬担子。
今年春节的“转妹家”,母亲知道我爱吃她做的客家酿豆腐,早早就备足食材,专门做了满满两大盘客家豆腐让我吃过瘾。那一刻,那样一份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回首过去那一年,母亲因心疼我上班劳累和照料孩子辛苦,全然不顾自己身体的种种旧疾与不适,隔三差五就去市场给我买足一周的食材,然后顶着烈日或风雨独自坐近一个小时的公共汽车到我家,把当天要吃的肉类切好放进冰箱,把青菜洗干净放在篮子里沥水备好,然后又赶坐公共汽车回去接送妹妹的儿子放学。不是一次,而是一直。
撕去的日子有风雨雷电,也有阳光雨露和阴晴圆缺。撕去的日子有欢欣愉悦,也有争吵和悲伤。虽然那是清贫的时光,但因为有一个家,它无时不散发出温馨气息。
纵然,我们每天仍要承受工作的劳累、养育孩子的艰辛和生存的压力,但只要家在,年味就在。于我而言,无论在佛山过年还是在乡下过年,年味都不会因为距离而消失,我们与家人之间的感情,不是一天两天的陪伴,更不是三言两句的对话,而是一年四季的情感互动和彼此相惜相爱。
所以,我想,真正让年味变淡的,该是人与人之间渐渐疏远的关系。其实,我们心心念念的年味,便是那一段段与家人相处的温情时光,是那一串串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还有那一丝丝一缕缕最真实也最抚慰心灵的牵挂与母爱。而带给我们年味最深的感受,不只是可口的饭菜,也不只是漂亮的新衣裳,而是,在庸常日子里每一次油然而生的共情共鸣、每一份不能自主的爱与付出、每一回与家人的心灵触碰。
彼时,身处佛山,在华灯初上的春节之夜,小儿子正摇头晃脑开心唱着:“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福大家新年好……”那一刻,我心中美好的愿望被迅速点燃起来,正热乎乎填满心怀。
原来,年味从没走远,它就在我们的心里,在我们所有人的记忆里。它代表着与家人团圆的温情,代表着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思念,更代表着一种生活的情感、期望和生机。
新闻推荐
■文/安琪有间柴房煮毋米粥芒果树上小绿芒果串串串串,芒果丰节气坏我南方古谚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