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启创青少年社工服务中心推出“喜乐共融”项目,帮助展能人士融入社会
珠江商报讯 记者莫胜娜报道:按照计划,今年5月22日,顺德启创青少年社工服务中心将在北滘音乐厅举办一场音乐会,严格上来说,这是启创—创艺坊的一场年度汇演。
创艺坊是一个专注于艺术教育公平、多元艺术赋能和社区文化激活的青少年艺术培育项目,服务对象包括顺德地区的弱势儿童及青少年。自2017年起,他们在多个镇街开展针对展能人士的共融合唱训练,已经帮助了不少展能人士走上舞台。
今年,“我们希望所有接受服务的展能人士都能走上舞台,在舞台上尽情展示自我。”启创—创艺坊社工梁倚婷说,由于疫情过后,特殊人士的园舍都有严格的防疫要求,让全部接受服务的展能人士出来表演需要克服一些困难,但是他们已经在开展一切的努力。
一群展能人士组成的合唱团正在台上表演。/启创—创艺坊供图
以音乐为桥梁
为展能人士搭建社会共融平台
针对展能人士开展音乐教学,源于2017年。梁倚婷介绍,在服务展能人士过程中,他们发现大部分展能人士社交能力弱,具有严重的自卑情绪,在展能人士参与社会融合的过程中,被歧视、被排斥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从而会阻碍其社会共融进程。
为此,启创—创艺坊于2017年策划了“喜乐共融”项目,这个项目以音乐为桥梁,并联结青少年义工与特殊教育治疗师,面向重度残疾、轻中度职业康复、儿童康复三类对象开展服务,希望能够搭建起帮助展能人士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平台,提升普通青少年对展能人士的认知和了解,共同建立共融、开放、友善、包容的社会环境。
项目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广东省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和顺德区社会治理众创共善·同行善板块的资助,并得到了顺德区威权康复服务中心、顺德区残疾人康复协会的支持。在多方社会资源的支持下,2017~2018年间,他们主要在顺德区福利院和容桂仁爱园开展服务,为26名展能人士提供音乐教学,鼓励他们组成合唱团。
项目服务期结束,启创—创艺坊并未将其完结,而是深化发展成2.0版本的“喜乐共融”,至今年,项目已经在筹备3.0版本。其中2.0版本主要在北滘康园中心和勒流街道身障人士康复服务中心开展服务,3.0版本则期望可以在更多镇街开展服务,并探索更多元的服务形式,如组建共融乐队。
“事实上,随着项目的开展,我们一直在深化服务的内容。”梁倚婷说,首年服务他们主要尝试将展能人士的音乐教育与青年参与结合;1.0版本他们更重视展能人士康复及走进社会;2.0版本则鼓励展能人士参与社会活动和共融志愿队伍的建设,服务对象也从一开始的26人拓展至40人再到如今的53人。“未来,我们主要计划成立展能人士合唱团,并希望能够帮助部分能力较好的展能人士成立ba n d队,尝试其他不同形式的音乐手法”。
音乐带来希望
展能人士爱上舞台表演
从提供音乐教学,到组建共融合唱团,最终走上舞台开展表演,并鼓励展能人士参与社区活动。这是启创—创艺坊实施“喜乐共融”计划所规划的路径。
音乐带给展能人士的变化是项目开展之初所无法预计的。“让我们惊喜的是,展能人士们真的很努力去学习这一项新鲜事物。”梁倚婷说,合唱团的不少学员在课后依然苦练音乐,下载音乐不断听、不断练习发音,能力较好的学员会主动帮助能力较差的学员。学员阿丽甚至自己下载全民K歌APP,利用互联网与网友互动、练歌,收获了不少粉丝;学员小云(化名)患有自闭症,在开展音乐教育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她的沟通能力有所提升……
这些都是看得见的,事实上,为了验证项目效果,启创—创艺坊会对学员进行项目实施前后的测试,测试结果显示,项目介入后,服务对象在人际信任量表(ITS)、交流恐惧自查量表(PRCA)、交往焦虑量表(IAS)及惧怕否定评价量表(FNE)等量表的指标得分均有所优化,其中对他人信任度的提升度达到43.65%。
对于这些枯燥的数据,每一名展能人士的故事都是一个生动的注释。对于展能人士小鹏来说,自己的世界并不大,自卑的他害怕外界的目光,所以他的世界里只有父母、社工和一起接受服务的小伙伴。
“喜乐共融”计划的到来让他接触到了音乐,并走上了舞台。站在台上的小鹏也经历过紧张,但当低头看见的是台下观众和善的目光和欢欣的笑容时,他内心平静下来并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表演,“其实外界的目光并不是那么可怕的,陌生人对我们也有善意。”自此,小鹏渴望每一次音乐课的到来,渴望每一次走上舞台的机会,“音乐为我提供了一个如蓝色大海般宽广的世界,为我狭窄的生活空间灌注了希望”。
这其实正是启创—创艺坊实施“喜乐共融”计划想看到的结果,“我们希望通过音乐带动更多的展能人士勇敢地走出来,同时也倡导更多的社会公众尊重和平等看待他们。”梁倚婷说。
新闻推荐
中共顺德县支部为广东最早建立的县支部之一 将工农运动火种撒遍顺德
位于顺德区大良梯云里6号的中国共产党顺德县支部展示馆。文/佛山日报记者郑奕纯整理图/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