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怀
周末去郊区,在路边看到一家邵阳米粉店,也许是因为喜欢吃辣,也许是很久没有吃邵阳米粉的缘故,我不由自主地走进店里,点了碗漂着红得通亮的辣椒油、辣味扑鼻的邵阳米粉,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虽吃得满嘴流油、大汗淋漓,但觉得吃这热辣爽口的米粉是一种享受,是在吃一种独特的风味,现在回味时,那种特有的味道似乎还停留在嘴边。
邵阳古称宝庆,建城于春秋时代,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我在这座湘西南的城市里生活了很多年。在我印象中,这里的人喜欢吃米粉,特别喜欢吃辣劲十足的米粉。有人说:“湖南喜辣,首在宝庆。”在邵阳凡是吃的东西似乎都要与辣椒沾点边,宁可食无肉,不可桌无辣。有关资料显示,邵阳人平均每人每年要吃掉10公斤辣椒,足可见邵阳人对辣椒的痴迷程度,真是无辣不欢。
有人说爱吃辣椒的人热情奔放,吃辣椒的邵阳人也成就了这座城市的辣椒气质。晚清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魏源、民国时期再造共和的名将蔡锷、人民音乐家贺绿汀等一批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仁人志士就诞生在这里。
邵阳米粉是一种用纯米制作的圆粉,比一般的米粉要粗,像出水白龙,筋力极好。粉面上的菜,称为“臊子”,“臊子”有很多种,比如大片牛肉、牛百叶、肥肠、排骨、豆腐木耳……在这些之中,豆腐木耳价格是最实惠的。在邵阳,米粉店遍及了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记得第一次吃邵阳米粉,看着这漂着一层红辣椒油、辣味呛鼻的米粉,我起初不敢吃,但没想到一吃就爱上了。
有人说邵阳人的早餐是从一碗米粉开始。在那座城市生活的那段时光,对这种美食我从最初的不习惯、不喜欢,发展到后来的割舍不下。每次晨练回来,上班前,我会走进城北路的一家米粉店,找个座位坐下,点碗大片牛肉,也许是牛百叶,也或许是木耳豆腐,当然有时也许是肥肠、排骨等臊子的米粉,把单交给服务员,服务员迅速在碗里放好佐料,把米粉放进滚烫的水锅中,几分钟后捞出,放进碗里,再从另一个锅里舀一瓢红红的辣椒油盖在上面,紧接着大喊一声单号,我立马上前端着做好的米粉,再在碗里加点葱,或者香菜什么的。回到座位,用筷子熟练地搅拌开,趁热吃了起来,吃得特别爽口,特别舒服。吃完离店时,微笑着向服务员示意。服务员也会向我报以微笑,就这样带着美美的心情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如果不是十多年前的那个决定让我离开了邵阳,来到美丽的羊城,我想我现在也许还在邵阳工作生活,在那座城市吃着那漂着一层红红辣椒油、热辣爽口,有着浓郁邵阳风味的米粉,欣赏着双清秋月、六岭春色、龙桥铁犀、山寺晓钟、佘湖雪霁、神滩晚渡等美景;也会节假日在湘中图书城找个安静角落,静静地翻阅我喜爱的书,沉浸在书的世界……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尽管我已经离开湘西南的这座城市很多年了,但不管是梦里还是现实生活中,始终有着那段割舍不下的生活印记,那种烙在心灵深处的记忆,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有每天浏览新闻网页的习惯,来羊城生活后,我还是会习惯性地打开那里的新闻网页看一看,让那里的人和事再遥远也仿佛近在眼前。
羊城是美食之城,俗有“食在广州”的美誉。这座城市的美食,食材新鲜,烹饪精到,色香味俱全,各种特色美味应有尽有。我喜欢这座城市,喜欢这里的气候,喜欢树木不落叶、到处繁花似锦的冬天。当然我也喜欢这里的美食,让我感受到“食在广州”是真正的名副其实。
周末或者节假日,我偶尔会与朋友相邀小聚,也偶有外地的朋友来到羊城出差,顺便来与我见面叙旧。我会在家附近找一个大众化的酒楼,找个靠街的位置坐下,点几碟精美的小菜点心,比如双皮奶、姜撞奶、凤爪、榴莲酥、烧卖、虾饺、蒸排骨、肠粉……与朋友边吃边聊,边欣赏这座城市的风景和车来人往,感受这座城市独特的饮食文化。当然,我偶尔也会去吃潮汕菜、顺德菜,以及外地的特色美食,比如陕西羊肉泡馍、武汉热干面、重庆麻辣烫、北京烤鸭、台湾盐酥鸡,有时还会去尝尝日本料理、韩国泡菜……每次吃都觉得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很惬意的事情。
每次朋友相聚问我点什么菜时,我总是客气地答着“随便随便”,因为“食在广州”,我认为点哪一道菜,都有点它的理由。尽管嘴上这样说,但脑子却也会开小差,眼睛看着菜单,心里也许会想着那漂着红红辣椒油、热辣爽口的邵阳米粉,很想来一碗来解解馋。我在想,或许这就是离开邵阳多年的我,对那座我生活了很多年的城市深深的眷念。
新闻推荐
他们在退休后爱上粤曲 为传承“南国红豆”尽心尽力粤曲班招生名额屡屡“秒光”
一招一式都讲究,认认真真练功。每一个人都高高兴兴亮出身段。合奏一曲,乐趣无穷。将粤曲传承下去,是每一个人的愿望。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