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号灯塔”项目联合心理咨询师修复转介对象和家长的关系。/受访者供图
文/佛山日报记者周龙凤
因家庭教育问题,禅城区初二学生小华(化名)不仅旷课、夜不归宿、抽烟、喝酒,还存在与不良社会青年交往、随意殴打他人等不良行为。近期,小华被转介到“23号灯塔”检察工作室后,禅城区检察院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帮教机构及时进行矫治,让他认识到放任不良行为发展可能引发的法律后果,并帮助他与父母修复亲子关系。
以灯塔之光,照亮迷途青春。今年,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禅城区检察院在12年未成年人矫治经验的基础上,以“23号灯塔”项目为抓手,将矫治对象范围从涉罪未成年人进一步扩展到边缘青少年,努力将边缘青少年拉回正途,从源头上做好犯罪预防工作。
创设“灯塔”
早期干预边缘青少年
“妈妈,这张图代表了我对您的爱”“妈妈,多谢您当年生了我”……5月9日是母亲节,“23号灯塔”检察工作室开展了一场特殊的活动,多名接受帮教的未成年人受邀参与感恩教育。
这些曾伤过父母心的孩子们,在社工引导下,回想了妈妈对自己的关爱,反思以前犯下的错误,借助图画表达对母亲的歉意和爱意,有队员甚至流下眼泪。
禅城区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吴佩莲介绍,“23号灯塔”项目旨在对边缘青少年的不良行为进行早期干预,通过开展临界预防、家庭教育、保护处分等,将边缘青少年拉回正途。
吴佩莲表示,该帮扶项目以检察机关为核心,全程主导、监督帮教活动的开展,再联合团委、教育、街道、公安等相关部门,并向专业机构购买帮教服务,形成帮教“铁三角”的运作模式。
今年3月28日,“23号灯塔”检察工作室在石湾公园内揭牌,为边缘青少年帮扶项目提供了功能化场所。以小华为例,在这里,他可以接受法治教育、心理辅导、技能培训、亲职教育、公益服务等多方面的矫治帮扶,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并改善亲子关系,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强化青少年家庭支持系统。同时,还能提升居民对小华等边缘青少年的接纳度,营造全社会关爱青少年成长的健康氛围。
据了解,对边缘青少年矫治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全新方式,尽管成立时间不长,但“23号灯塔”项目已吸引云浮市检察系统等单位前来参观学习。
探索帮教
12年改变141人命运
“23号灯塔”项目是禅城区检察院多年创新探索未成年人帮教工作的缩影。
早在2009年,禅城区检察院就探索涉罪未成年人帮扶项目——“彩虹计划”,给犯罪情节较轻的失足少年提供改过自新的机会。
17岁的学生小宇(化名)曾因一念之差,抢走他人的手机,当场人赃并获。因为此事,小宇存在很强的自卑心理,与父母关系疏远。加入“彩虹计划”后,检察官对他耐心引导,改善他和家人交流沟通的方式,鼓励他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逐渐恢复自信。因表现优秀,小宇被评为优秀志愿者。后来,他考上了大学,还找到一份好工作,“谢谢检察官给了我改过的机会,让我的人生有了转折。”
截至今年4月,“彩虹计划”共吸收涉罪未成年人141人,经过矫治考察,已作不起诉110人,其中49人重返学校,9人考上大学。数据背后是141个像小宇一样的涉罪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改变了人生轨迹,重获新生。因成效显著,“彩虹计划”先后获国家级荣誉2次,省级荣誉5次。
“彩虹计划”为“23号灯塔”工作的顺利开展积累了丰富的帮教矫治经验,像“23号灯塔”的矫治服务基本沿袭了“彩虹计划”实行的“六位一体”立体帮教模式,其中亲子关系修复帮教成为边缘青少年回归正途的有力支撑。
“"23号灯塔"作为"彩虹计划"的拓展和延伸,必将为未成年人的帮扶、帮教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发展。”吴佩莲表示,下一步将继续集中人力、物力重点打造“23号灯塔”项目,一边对转介对象进行深度帮教,帮助其回归正途,一边以“23号灯塔”工作室为载体,为社区居民提供亲职教育等服务。
新闻推荐
老人持续腰腿疼痛 一查竟是带状疱疹专家提醒:腿疼也可能是皮肤病
制图/杨晓旋文/佛山日报记者梁炜健通讯员陈琳年纪大了,腰腿疼痛是不少中老年群体常见的健康问题。然而,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