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顺德大良的清晖路,地处市中心,有一处始建于明代的古代园林建筑——清晖园。在这里,走出了诗礼传家的大良龙氏家族,为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翻开尘封的历史,找寻龙氏家族发展的轨迹、追忆其家族历史,我们能更好地了解龙氏家族的文化与传承。
清晖园所在之处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在大良南郊所建的天章阁、灵阿之阁旧址。清乾隆年间,当地龙氏碧鉴海支系二十一世龙应时中进士后,将黄府和花园买下,该处遂成为大良龙氏的产业。
龙氏家族以诗书传家,是佛山首屈一指的书香世家,在当地享有很高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与政治声望。在科举时代,龙家不乏学业有成之人,从龙应时开始,大良龙氏一共走出了龙应时、龙廷槐、龙元任、龙元僖、龙元俨、龙建章等6名进士、16名举人,另有监生贡生10多人,龙元僖更是官至二品,可谓人才济济。
同时,龙氏家族还强调躬行实践、勤勉务实,关注社会现实。龙应时有诗言:“耕读吾家事,经书敢成荒。”告诫后世,需勤奋刻苦不忘本。然而,龙应时并不属于埋首书斋不问世事之人,其解甲归田后,十分关注地方社会发展,不仅进行各种慈善活动,还组织龙氏家族承担部分县行政职能,成为顺德的地方领袖,做了不少有利于乡民和地区社会发展的事,其中“蠲疲供”与“复地亩”两件事,惠及顺德各大家族及地方士民,使龙氏一族在当地民众心中增添了不少分量。
与父亲一样,闲居乡里的龙廷槐也对乡邑公共事务十分关心。他关心乡民疾苦、为乡民尽心尽力,“遇乡里利病,则与当事委曲商行”,其曾组织筹集白银万两,供大良地区济贫救荒之用,惠及平民无数。嘉庆十四年(1809年),海盗张保仔洗劫内河村堡,顺德县也因此受到骚扰,严重影响到乡民的正常生活和地区秩序,如“香山东海十六沙田盗匪滋扰,耕者失业,业户隶顺德籍者居多”。为维护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龙廷槐出面组织民间联防工作,在各乡奔走呼号,倡议“按亩抽费,设船勇专司守捕”,招募兵勇,购买武器,修筑炮台,“此创立容桂公约之始”,为地方稳定出力不少。
不仅如此,他还深入思考地方治理的策略,积极为地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出谋划策。其见香山县境内的农田经常受到土匪侵扰,深觉推动民间治理的重要性,认为地方治理应由地方社会团结起来形成合力,因而倡导设立“容桂公约”,计亩抽银用作地方保护经费,后提交官府批准,成立了护沙团。龙廷槐所组织设立的措施和定立的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为地方治理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龙氏作为引领一方的地方士绅家族,不仅以诗礼传家、关注家族内部文化氛围的营建与提升,还十分关注地方文教事业的发展,并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咸丰五年(1855年),大良龙氏进士龙元僖建立顺德团练总局,顺德支持科考学子学业的社会组织青云文社转为其下辖机构之一,称为“新青云文社”。龙元僖十分重视文社的发展,“公举殷实绅士总理社务,并孝廉八位协理”,使文社的管理更为规范,资金更为充盈。除此之外,龙元僖还关注文社的长远发展,其以团练总局的盈余不断购入田产支持青云文社,使其有发展的后劲,甚至在团练总局被裁撤后,他将东海十六沙的沙田收入及其他资产也都纳入青云文社名下管理。此时期,青云文社的实力达到顶峰,扩大了对学子的支持范围,囊括了科举学子的印卷金、公车费、花红金等,还备好了给在京顺德籍官员敬送的炭金、递年书金、弓箭金,甚至包括了在京城购置和建立会馆、维护城防炮台的经费等诸多费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可谓为学子考虑周全,使其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光绪年间,两广总督张之洞创立广雅书院,顺德拓建凤山书院,青云文社同样是捐资的主力。如创设广雅书局时,青云文社一次性捐资1万两白银。可见,顺德崇文重教、尊重知识的情怀,是与龙氏家族关注地方社会发展、诗书传家的风尚一脉相承的。
(本文选自《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第五辑之《明清佛山家风家训研究》,作者黄庆林,选作本文时略有删减。)
新闻推荐
唐朝末年,朱温建立后梁,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该时期,南居于南海黎冲的简文会,开启了粤东简氏黎冲系的家族历程。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