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任南海县委书记梁广大(前排左二)到小塘公社南沙大队“万元户”徐才家中贺富。/南海区档案馆供图
文/佛山日报记者吴蓉
南海丹灶南沙社区的一家工厂内,徐用芬的丈夫和儿子正把生产好的户外灯支架五金配件一箱箱地码好,等待装车。徐用芬是南海“五金之父”徐才之女。五金产业是南海汽配产业、整车制造业发展的基石。
民营经济从0到1,从1到枝繁叶茂。回望来时路,41年前那场轰动全国的“敲锣打鼓贺富”,就像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在佛山掀起至今未泯的创业高潮。
敢为天下先敲锣打鼓贺富掀起全民创业热潮
时针拨回至上个世纪60年代,小塘公社南沙党支部书记冼伟从广州钟表厂请回了南沙乡亲、高级技工徐才,帮大队搞小五金作坊。1962年,南沙大队诞生了第一家社办五金厂。在徐才指导下,五金厂办得越发红火。
好景不长,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公社以限制农村副业生产过热为由,只给每个大队发一个营业执照。各大队只能将大队牌照用来开办五金总厂,各村工厂改为车间,实行统一账目、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此背景下,五金业遍地开花。到了1979年,南沙大队以高达550元的人均分配收入,一跃成为南海县首富村,徐才也成为全县第一个“万元户”。然而,再次因为五金“冒尖”的南沙,致富后却十分低调,怕再次遭到批评。
为打消这种顾虑,时任南海县委书记的梁广大作出大胆的决定——“贺富”。1980年1月10日,他带领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抬着6头烧猪、10坛九江双蒸酒、100万响的鞭炮和烟花,专程来到南沙大队,和农民们开席饮酒。当时11岁的徐用芬记得:“那晚的烟花在南沙小学放了一晚上,家家户户都把桌子椅子搬出来看烟花。”“就好像吃了定心丸一样。”徐用芬说,这一举动释放出非常明确的信号,南沙大队更加信心满满,加大对五金的发展力度。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南沙所在的金沙镇个体、私营五金企业发展至320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鼎盛时期,全国70%的日用五金都出自这里。金沙被称为全国的“五金之乡”,徐才被称为金沙的“五金之父”。
绽放在南沙上空的烟花也如春雷般惊醒了周边地区的群众。很快,南海掀起“学富、比富、赶富”的热潮,贺富成为多地鼓励发展的手段。当沥北大队龙湾村的养殖能手刘氏依靠养殖北京鸭成为大沥第一个万元户后,时任大沥公社负责人叶炳垣也马上率队敲锣打鼓前去贺富。很快,大沥就涌现出100多个专业养殖户,农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农村面貌大为改观。
从南沙开始,南海民营经济走向春天——大沥人办起铝材厂、内衣厂,西樵纺织业做起来了,里水的制鞋织袜厂人声鼎沸……一大批“洗脚上田”的农民,走上了创业致富道路。
先走一步的南海盘活农村经济,成为当时农村发展致富的一面旗帜。“城市学常州,农村学南海”的响亮口号在全国风起。
创新勇立潮头勇抓机遇创新发展孕育隐形冠军集群
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贺富已经成为过去式,但其传递出的创新精神,却支撑着南海人再接再厉、勇立潮头。
从贺富至今,丹灶的五金产业从少到多、从精到广。见证了全程变化的徐用芬介绍,目前,南沙社区有大大小小企业400多家,其中7成以上都是做五金。对比最初的粗放式发展,如今丹灶制造的五金产品类型更加多元、市场更加广阔,管理理念也在创新。
从五金产业出发,汽配产业、氢能产业、智能安全逐次登上丹灶产业发展的舞台,每一次都能引领行业风骚。
曾在丹灶招商引资战线上工作18年,现为丹灶镇总工会主席的杨毅恒介绍,2005年,南海行政区域调整,金沙并入丹灶镇,丹灶迎来新发展的契机。在此之前,中国加入WTO、全国首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落户丹灶、周边区域广州花都大手笔布局汽车产业,新的时代机遇为丹灶发展以日本中小企业为主的园区经济打开了想象空间,以汽配产品为代表的成品端被视为五金产业二次创业的起点。
当汽配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丹灶又一次敏锐地捕捉到新能源发展契机,从2010年开始率先在全国尝试氢能汽车核心部件研发和制造;2017年,同样是着眼于五金产业的转型升级,丹灶依托联东U谷大力发展智能安全产业,如今已聚集起60多家中小型智能安全企业,每年产值约4亿元。
如今,丹灶已经形成了氢能产业、智慧安全产业、汽配产业三足鼎立的新兴产业格局,尤其是汽配产业产值在全镇占比约1/6,每年创税约4亿元,其中外资企业40余家,为全区第一。曾经南海的“西伯利亚”变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
在丹灶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更多南海民营企业凭借着改革创新实现自我突破,一个庞大的隐形冠军集群出现。根据统计,南海实有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已突破10万户,在全市占比近40%。在全国同类地区中,南海民企数是平均数的10倍。在这其中,活跃着一批批隐形冠军企业——星联精密24年“磨”成亚洲第一、中南车轮占据高端摩轮世界领先地位、中南机械长期为大国重器提供关键零部件、林氏木业连续11年为全网住宅家具行业销售冠军……
在融入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时,以隐形冠军为代表的南海民营经济走在世界经济的最前沿,而世界也通过他们,重新认识南海。
◎记者手记
敢拼才会赢
一个历史事件的重大价值和深远意义,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愈益彰显。
因贺富而兴,由一批批“洗脚上田”的农民拼出来的南海经济自带“草根属性”。如果没有敢为人先的智慧和勇气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我们可能很难见到佛山如今的民营经济发展。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无论是康有为走出去看世界,还是南沙人为了改善生活顶着压力办厂,都是想了别人不敢想,走了别人不敢走的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以梁广大为首的南海县委县政府如此“大张旗鼓”地连续三年贺富,勇气不可谓不大。但正是因为他们的敢于担当、敢于作为,南海人迸发出冲天干劲,书写了“广东四小虎”的发展传奇。
南海民营经济的发展亦是佛山的缩影。不是经济特区,也不是省会城市,既没有沿海港口,也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佛山作为一个普通地级市,在2019年迈入“万亿俱乐部”城市,排名全国第17。其最大的依靠就是发达的民营经济。
虽然缺乏“天赋”,但佛山坚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由民营资本推动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创造了独特的“佛山模式”。当南海提出“六个轮子一起转”,顺德号召“以集体经济为主、以工业为主、以骨干企业为主”后,民营经济从遍地开花逐渐长成森林。今年4月29日,佛山市场主体数量首破100万大关,成为广东省第二个市场主体突破100万户的地级市。平均每8个佛山人中,就有一位是“老板”。其中,南海市场主体已经超过37万户,顺德也在今年4月20日诞生了第30万户市场主体。民营经济就是佛山经济的中流砥柱。
面对疫情,民营企业展现出强劲的经济韧性,美的集团、碧桂园两大巨头通过投资并购培育增长新动能;国星光电、小熊电器、科达洁能、蒙娜丽莎等企业通过增资扩产、设立子公司等方式,扩大产能,开拓新业务领域;众陶联等企业充分运用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强化产业上下游、跨行业协同生产。
“敢拼才会赢”的草根精神深植于佛山的肌理,让这座城市有了不一样的发展格局。而作为大湾区广佛极点城市,提出争当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佛山,又将如何书写新的传奇?未来值得期待!
新闻推荐
众志成城抗疫情,志愿服务暖人心 中信银行基层党支部志愿者深入社区参与抗疫工作
为抗击疫情,中信银行广州分行党委近日迅速部署,全力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中信银行广州分行辖内各级基层党组织在积极保障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