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在往年,顺德的端午节是极热闹的。顺德除了有在国家级龙舟公开赛拿冠军的龙舟队之外,各镇、各村都有自己的龙舟队伍,除了男子队之外,还有少儿队伍,甚至,还有女子龙舟队。端午那天,在各街镇的大小河涌,随着“咚咚咚”一声声铿锵的鼓点,队员们健臂齐挥,一条条出水蛟龙劈波斩浪,,飞溅的浪花和观众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那份热情,想必在水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屈原都能感受到罢。
今年,热闹的龙舟赛却要取消了。离端午节还有几天,网购平台粽子促销的广告已经铺天盖地袭来,线下的商场里,各式各样的粽子也占据着最显眼的位置,似乎努力要将节日的喜气撑起来。但新冠疫情带来的阴霾连日来笼罩在空气中,在一场悄无声息的较量中,粽子们的力量略显单薄。这个端午节大概不能过得那么畅快了。
面对一个没有龙舟赛,不能随便出游的端午节,我们学校的老师们却有自己的法子带着孩子们寻找节日的味道。许多老师组织自己班上的孩子上活动课——自己包粽子。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粽叶、馅料、糯米、棉线等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兴致勃勃地包起来。大部分孩子都显得笨手笨脚,要么把糯米撒出来,要么把粽叶弄破,产品基本上属于“歪瓜裂枣”型的。但这丝毫不影响孩子们的兴致,大家边包边打闹。一张张笑容洋溢的脸,将空气中的阴霾瞬间驱散了许多,大家的心情也舒畅了许多。是啊,不管碰到什么困难,节日就该开心地过。
一个孩子问我:“老师,你小时候端午节是怎么过的?也这么热闹吗?”我愣了一下,回想起我小时候的端午节,跟现在的丰富多彩相比,只能用“单调”来形容了。
小时候的老家,在我最初的记忆里,所谓节日,大概只是指春节、端午、中秋、冬至、元旦,以及我们特有的响丁节,寥寥几个。而且,这几个节日也没有什么识别度,基本上都会过成差不多的味道。那就是——吃酿豆腐。在梅州客家地区,酿豆腐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酿豆腐被认为是最美味的事物,当时甚至还流传着一个段子:甲乙两人在议论毛主席每天吃什么,得出的结论是“像毛主席这样的大人物,当然是天天吃酿豆腐啦”!后来,随着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家乡的端午节也逐渐增加了些内容,不少人家里开始在这天吃粽子了。刚开始,粽子只有单一的品种,我们称之为“灰水棕”。这种粽子是将我们那里随处可见的一种“布惊草”晒干,烧成灰,加水,弄成草灰水,然后用布过滤掉渣,经过沉淀后,取干净的灰水,和在糯米上制作而成的粽子。粽子呈三角形,没有馅,吃的时候沾着白糖吃。再后来,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节日的味道越来越丰富,除了桌上的食物应有尽有,粽子的种类五花八门,也逐渐有了划龙舟、挂菖蒲等应节的活动,但那是我长大离开家乡之后的事了。而关于我记忆中童年的端午节,基本上就只有酿豆腐和灰水棕了。
内容确实是单调了些,但是,那丝毫不影响我们对节日的热爱。对待节日,我们是那么认真且虔诚,大人们总是在前一天把过节磨豆腐用的豆子早早泡上,小孩子总是对那顿丰盛的午餐充满期待。那酿豆腐,是心灵手巧的主妇们自己种的黄豆、亲手磨的浆、剁的馅儿,又嫩又滑又香;那灰水棕,软糯清爽,散发着布惊草淡淡的香味,总也吃不腻。那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啊!那味道,足以让我在几十年后回想起来时,内心依然充满欢喜。
是的,不管在什么境地,认真过节,认真生活。有喜欢,就会有欢喜。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王名润)依托村级工业园改造契机,顺德杏坛南城区将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产城融合发展高地!记者昨日从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