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珠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丰西西
通讯员 张秋霞
“心情很激动!”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林丽珠还记忆犹新。10月24日上午,在参观完“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后,习近平总书记同广东省改革开放相关方面代表亲切交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林丽珠是代表之一。
10月26日,林丽珠在朋友圈这样写道:“牢记总书记的教诲,要将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服务民众,走出国门。”
坚持为患者寻找最佳治疗策略
“林主任让我多活了许多年。”提起林丽珠,80岁的周老伯赞不绝口。2010年,他被确诊患有罕见的肾癌转移淋巴癌。淋巴癌做化疗效果很好,但由于周老伯一直发高烧,身体难以承受化疗。经过仔细考虑,林丽珠为周老伯制定了“减量化疗+中药控制”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8年来,周老伯的癌细胞逐渐消失了,身体也没出现任何不适。
林丽珠有很多像周老伯这样的“铁杆粉丝”。他们大多是中晚期肿瘤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个体化治疗,延长了生命,提高了生活质量。作为学科带头人,在3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林丽珠坚持多学科、个体化的治疗理念,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林丽珠是一位中医,不过,她从不排斥西医治疗法,因为,她只想着如何为患者寻找最佳治疗策略。今年9月,她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研究团队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的国产免疫药联合化疗治疗鼻咽癌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
致力于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
今年南国书香节上,林丽珠和她的团队推出《健康中国 中医药防治肿瘤丛书》,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追捧和喜爱。看到这一幕,林丽珠感到很欣慰,“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中医能防治肿瘤”。
近年来,中外交流机会越来越多,林丽珠和她的团队一直在努力,让中医药有更多走出去的机会,让越来越多人认识并享受到中医药的好处。作为学科带头人,她也努力创造各种机会送年轻人出国深造,“我年轻时没有机会,我得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会”。
记者了解到,林丽珠团队在导师周岱翰教授的带领下,国内率先开设五年制本科中医肿瘤学方向班、中医肿瘤学卓越人才班等,并率先将《中医肿瘤学》纳入全国高等院校培养体系。同时,与美国罗格斯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西悉尼大学、美国维克森林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共同开展肿瘤相关科研合作,共同培养青年学者。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作为一名中医,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将中医药发扬光大,推动其走出国门。”林丽珠说。
对话
中医药人才
需要国际化环境
羊城晚报: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医疗行业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林丽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都有大的突破。改革开放前,广东卫生资源短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去年,广东率先在全国取消药品加成,让医疗事业真正回归公益。面对基层医疗短板,广东大手笔投入,升级县级公立医院的规模,让在家门口看病成为第一选择。
改革开放也带来了健康新理念。现在,居民保健意识不断提高,开始预防疾病,而不是等到了疾病晚期才来看病,慢慢实现了从以治病为主到以预防为主的转变。
羊城晚报:中医药事业要进一步发展,需要做什么?
林丽珠:医疗事业要发展,人才培养尤其重要。医生的成长周期长,学习压力大。对中医肿瘤医生来讲,更加是如此。人才成长更需要一个国际化环境。随着中医药逐步进入世界医学舞台,有不少国外院校和医疗机构投来了“橄榄枝”,希望和我们一起开展中医药的研究,一起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未来,我们团队将会有更多的医生到国外,通过科学研究向世界阐明中医药的疗效。
新闻推荐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石一杰: 能为患者带来生命希望是很有意义的事
石一杰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而捐献造血干细胞就有可能挽救一个生命。于我而言,这是很有意义的事。希望公众能够多了解捐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