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乡广州,陈怡觉得这里的人情和食物未曾改变。
陈怡与指挥杨洋一起指导广州交响乐团《珠江序曲》彩排(上图),她的丈夫、著名作曲家周龙(下图左)也陪伴一同来穗。
信息时报讯(记者 黄文浩)由广州交响乐团委约著名作曲家陈怡创作的大型管弦乐《珠江序曲》昨晚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世界首演,同时拉开了“第六届中国交响乐音乐季—广州音乐会”的序幕。该场音乐会由中央歌剧院音乐总监、杭州爱乐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杨洋执棒,在前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杨洋表示:“恭喜广州交响乐团,为中国管弦乐创作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
《珠江序曲》是广交与陈怡的再度合作,也是受广州市委宣传部委托、献礼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作。陈怡出生在广州,自幼居住于沙面,她多次强调自己是“饮珠江水长大”。前日在看完广州交响乐团彩排后,陈怡接受了记者采访,“我是广州人,也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受益者,我在恢复高考后从广州京剧团考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之后去美国读博士,有了平台,才能在全世界范围的古典音乐中,为传播中国音乐文化做更多的工作。”
从京剧团到中央音乐学院,“我学会了用音乐说话”
陈怡出生在广州沙面,她自幼受父亲熏陶学习小提琴,17岁时,她被招入广州京剧团担任小提琴演奏,此后一待就是八年时间。京剧团的乐队,是民乐队和管弦乐队混合体,这段经历对她后来作曲的有很大影响。虽然广州京剧团早在1986年已经撤销,但陈怡对剧团很有感情,透露至今还跟许多团员保持着联系,“八年的生活和工作一起,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在中国音乐语言方面,他们教了我很多。后来在我的音乐语言里,其实好多是在广州京剧团工作期间培养出来的。”
1977年恢复高考,得到广州京剧团的支持,陈怡报考了中央音乐学院,“广州录取的作曲系就我一个”。学习的机会难得,她回忆:“我们班32个同学,都是全国各地来的能人,老师要求15页纸的论文,他们都要写20页。那时候真是如饥似渴地在学。中央音乐学院除了西洋音乐的体系训练之外,还给了我们中国传统音乐的系统教育,还有每年的采风,这些都是我受益不尽的。因为如果基础没打好,到了国外你还是不会(用音乐)说你的话啊,你必须要能说话,才能跟人对话。”
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77、78级学生中,除了陈怡、周龙,还有包括谭盾、叶小纲、郭文景、陈其钢、苏聪等,他们日后都成为了在国际业界享有盛誉的重要作曲家。
陈怡在1982年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1985年,她的先生周龙获得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作曲系博士班录取,次年,她也前往哥大攻读博士,并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回想这段时间,她说:“这7年时间,让我广泛了解了纽约多元文化的存在,汲取所有艺术精华,对我影响也很大。”
也是在读博士期间,她第一次接到了国外乐团邀约,“布鲁克林交响乐团请我写钢琴协奏曲,后来那个曲子还被陈萨和青岛交响乐团带到美国巡演,还被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带到瑞士卢塞恩音乐节演出”。
博士毕业后,她做过美国妇女爱乐交响乐团和美国香提克利男声合唱团的驻团作曲家,她的创作也更加打响了名号,“这两个团给我开了专场多媒体交响音乐会,还请了蔡福丽舞蹈团首演我的《中国神话大合唱》,那时候旧金山湾区有11个学校唱我写的中国民歌改编合唱,这也奠定了我后来的发展。”
如今,陈怡是唯一入选美国文艺与科学院院士的美籍华裔作曲家。各国优秀交响乐团都与她有过合作,包括纽约爱乐、英国皇家爱乐等众多名团。近年,陈怡的重要管弦乐新作首演于纽约卡内基音乐厅、英国普罗姆音乐节及瑞士卢塞恩音乐节,其大量室内乐与合唱作品更是广为流传于世界各地。
从广州到北京,再到美国,谈到自己的成功,她总结说:“作品的语言很重要,精气很重要,技术不能发挥,不是给乐器的语言而作,也不行。我所说的语言一是音乐语言,另外一个是指当你写给某种媒介,乐器也好,人生也好,(你写的)是不是它们要说的话。如果你对乐器或者人生了解得不是那么透彻的话,说出来的话可能会别扭,或者有口音、左嗓子,所以作品语言是最重要的,而语言是从生活的体验和积累来的。”
作为东西方音乐融合的代表人物之一,她觉得,这种融合潮流会越来越紧密,这是形势的需要。“因为人还是需要了解,需要沟通,如果没有沟通,就会有很多误会、摩擦,文化之间交融理解越多,对你处理事态的变化都会有帮助。比如国外乐团的委约,冲着我的脸来,也是因为我会写"中国语言"。语言是改变不了的,等于你说话的口音变不了一样,我也不想变。”
两度受广交委约创作,“给家乡写曲当然很亲切”
广州交响乐团与陈怡可谓是相识多年、合作久远。早在2001年11月,广州交响乐团第一次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巡演时,就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奏响了陈怡的管弦乐作品《多耶》第二号。2009年,广州交响乐团委约陈怡、周龙创作交响曲《虎门1839》,用交响的方式描绘了170年前发生在广东的虎门销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同年10月,广州交响乐团将《虎门1839》带到了德国巡演,在柏林和杜塞尔多夫演出,均获得了欧洲观众的一致好评。
今年6月,广交再度向她提出邀约,陈怡说:“我收到委约很兴奋,因为是家乡嘛,我是饮珠江水长大。因为我爸妈是古典音乐迷,我小时候就跟他们去听广州乐团的星期音乐会,那时候是在南方戏院、中山纪念堂,后来是在友谊剧院。我回到家乡给家乡的交响乐团写曲,当然是很亲切。”
从6月初敲定合作到演出,总共只有5个月时间,又刚好遇到开学,教务工作之外,只够时间写一个18分钟的序曲,而且陈怡还有很多此前订好的邀约要完成,为此她把其他能推后的任务都推后了。她透露,在这次来广州之前,她才提交了另一个国外交响乐团的委约作品。
作品选定“珠江”切入,这也是陈怡自己的想法,因为很多大江大河都被写过,“我偏偏没有听过有人写珠江,至少交响乐里面没有见过。因为我是饮珠江水长大的,所以我就用了珠江流水这个形象”。
在《珠江序曲》中,她采用了广东音乐《旱天雷》和《赛龙夺锦》的音调为创作素材进行发展,勾画珠江滔滔不断奔流的动感和起伏,“选这两首因为是经典作品,而且很喜庆、明朗,有一种一往直前的动力和精神。此前《虎门1839》也用到了《赛龙夺锦》的曲调,但这次更加深入了。我通过使用多次变奏,以体现珠江水滔滔奔流的形象性,抒发向前奔流的动势和对未来的信心。”
这次回来广州,她和先生周龙也收获了不少惊喜,未来,他们还将在二沙岛拥有自己的工作室。问她回家的感觉如何?陈怡就说:“主要是街道不认得了,人的感情都一样,一点都没变,食物就更加没变。”她认为,回到家乡看到“人的精神状态也很好,多元文化的结合、信息量爆发,这些都跟以前感觉不一样了。但我这么多年都在大学教书,一直接触年轻人,所以我不会觉得有很大的shock(冲击)。”
新闻推荐
广东一直以来都有市民社会的传统,原来民间公益和官方慈善是两条线,政府以慈善会系统为代表进行兜底性工作,民间则是各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