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做蛋挞。南方日报记者董天健摄
温杯烫盏、撮末入盏、调制茶膏、击拂茶汤……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二年级学生杨水敏身着青色汉服,用茶膏在茶汤上缓缓写下“中国”二字。比“咖啡拉花”更让人惊叹的中国宋代茶艺“水丹青”,未来或将成为葡萄牙职业院校的课程之一……12月4日,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与葡萄牙国家旅游局及其下属的12所旅游类职业院校互建的工作站、“中华茶艺工作室”及“中餐烹饪工作室”在葡萄牙正式揭牌。
近40年来,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从2个班发展到110个班,为社会培养了超过10万人才,被誉为粤菜师傅的“黄埔军校”和中国茶艺与茶文化专业建设标杆。据统计,白天鹅宾馆七成员工来自这所学校。定向培养的白天鹅宾馆“元老级员工”,成为“校企合作”最早期的探路人。
学生“有一技之长最幸福”
“从我有记忆开始,爷爷就常常坐在方桌前,沏上一壶茶,这样的场景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杨水敏出生于湛江吴川的一座小村庄。初中毕业后,她便选择来到广州学习茶艺。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开放日当天,她看到学校的茶艺室和各式茶具,当即决定,一定要来这里学习。
两年来,杨水敏不仅学会了煮水烹茶的标准流程,更学习到了奉茶之礼,“以前,我以为茶只是一种"饮品",现在我深刻体会到,茶是一种文化,一种历史。”她立志继续进修,考上高级茶艺师,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茶文化。
许多像杨水敏一样的学生,在职业教育中找到了人生的发展方向。“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学科学习不是他们的长项,考试成绩并不能说明一切。通过职业教育的培养,我们希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出彩人生。”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副校长陈一萍说。
现在,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拥有超过80个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技能展示平台。近年来,学校选择升学和就业的毕业生比例约为1:1,就业率达100%,就业对口率超过98%。学校每年举行的供需见面会都十分火爆,平均每位学生都有3到4个岗位可以选择,甚至还会出现几家企业现场“抢人”的场面。
教师“把学生培养成粤菜传承人”
在中餐面点实训室的袅袅雾气中,学生头戴厨师帽,娴熟地一提一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包子上屉了。站在长桌前指导学生的,是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教师、中国烹饪大师康有荣。
“上个世纪70年代,物质比较匮乏,当时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听说学校有烹饪专业,父母很支持我报读,他们说至少"有吃有喝",还可以学一门手艺。”1978年高中毕业后,康有荣就报读了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
“那时候,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很抢手。”康有荣回忆,彼时,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正处于筹建期,宾馆在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招收了一批学生,经过一年的文化、语言、专业知识、技能的强化学习和模拟实操培训后,他们走上了白天鹅宾馆的工作岗位。
从月薪300多元到月薪万元,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让康有荣感触颇深。“以前,我们的工作是分配的,现在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学生的就业率都很高,很多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主厨、大厨,也有一部分自己创业。能看到他们成长为粤菜的传承人、传播者,我很高兴。”康有荣说。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培养出大量粤菜师傅,学校因此被誉为粤菜师傅的“黄埔军校”。今年9月26日,学校与广州市旅游局、从化区政府联手打造了广东首个粤菜师傅工作室,康有荣将和其他业内名师一起,利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弘扬粤菜工匠精神,将岭南厨师技艺传播到五湖四海。
南方日报记者陈芳庭
本栏统筹:辛均庆
新闻推荐
专访“亚洲之路俱乐部”理事长余小波 “国际宣传大使将广马推向世界”
余小波完赛伦敦马拉松后展示奖牌。国际马拉松女子第一人凯瑟琳,马拉松世界冠军保拉,这些赫赫有名的国际马拉松巨星,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