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向工作人员咨询医保问题。
社会医疗保险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民生政策,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增城区自2005年启动社会医疗保险以来,逐步完善制度,群众受益面不断扩大,参保人数从2005年的6万人增加到如今的100多万人,参保种类不断增多,实现了广覆盖、多样化的发展。
医保政策应运而生 破解“看病贵”难题
“如何将城乡居民医保转换成职工医保?”在区社会保险服务管理中心,一位阿姨在医保服务窗口咨询工作人员。“您要先在街道办停掉城乡居民医保缴费,才能办理职工医保。”记者日前在区社会保险服务管理中心看到,虽然快到中午时分,但前来咨询的市民仍络绎不绝。
区社会保险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屈定龙告诉记者,随着医保政策的完善,群众可以享受到的福利越来越多,参保人数也逐年上升。在医保政策实施前期,区社保中心对增城区企业单位进行了全面调研,很多企业都希望早日启动医保政策,既为员工提供了福利,也保障了企业的利益。
2005年12月,以“提供廉优服务,保障基本医疗”为目标的增城首例医保政策《增城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应运而生。当时政策面向的参保人群主要是国有集体人、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缴费基数几十元,主要解决住院和门诊报销问题,当时参保人数仅6万人。
2008年9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正式启动,为未成年人、非从业人员以及老年居民提供了福利,缓解了他们“看病贵”的问题。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则在2005年1月启动,农村户口的群众每年交10元,社会认可度较低。
2015年,广州市统一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并轨,合并成城乡居民医保,而并轨的一大亮点即在城乡居民医保的基础上,建立城乡居民大病医保,参保人可享受大病医保的二次报销待遇,符合条件的城乡参保人群,最高可享受的医疗保险费用达36万元。
统一筹划多重保障 解决“看病难”问题
“2011年2月,广州市第一次召集四个独立统筹区(增城、番禺、花都、从化)开会,着重讨论如何实现市级统筹。”屈定龙回忆道。经过多次讨论,最后实行各独立统筹区遵循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办法。于是增城的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先后于当年2月和9月正式由广州统筹。由此,增城医保独立政策的时代正式结束。
由广州统筹后,为增城区带来的福利也是显而易见的。原来增城区的医疗保险政策是参保人缴费三个月后才能享受就医报销。统筹后,参保人当月缴费,次月就可以享受就医报销。原来增城参保人到广州看病报销,要办理转院以及到增城区社保中心办理备案手续,程序繁杂。统筹后,广州各大医院实现了网络互联,参保人只要出示医保卡就能现场报销,解决了参保人“看病难”的问题。另外,医保的三个目录和报销比例也逐步提升。三个目录是指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目前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达到上万种,治癌药品达到17种。
屈定龙说,区社保中心会跟医院的目录进行匹配,在匹配范围内的目录参保人员可以进行报销。目前普遍推行按病种分值付费,比如参保人做阑尾炎手术,报销分值统一是3500元,有效控制了医院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保障了参保人的利益。
推行多种保险政策 满足参保人多样化需求
为满足参保人多样化的需求,在广州统筹下,增城区推行了异地就医、长期护理保险、生育保险等政策。异地就医政策,比如在增城工作的来穗人员,到增城的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人民医院等7所医院看病,可以直接现场报销。屈定龙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异地就医制度,实现来穗人员到增城区所有医院都能就医报销的目标,让异地的参保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就医报销的福利。
另外,目前长期护理保险处于试点阶段,参保人群为广州市职工医保参保人员。该保险是指可以正常享受职工医保待遇且已在长期护理保险协议定点服务机构办理登记入住或建床手续的参保人员,经长护险护理需求鉴定评估符合条件的,在长护评估结果有效期内可按规定在本市行政区域享受相应的长护险待遇。
目前增城区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100多万人,职工医保报销率达到85%,参保人每年可报销80万元;城乡居民医保报销率达到75%,参保人每年可报销70万人。下一步,增城区社保中心将加强医保政策宣传和服务工作,实现2020年全区98%参保率的目标。
新闻推荐
刘玉嫦老师作课例展示。本报讯(记者陈焱欢通讯员刘美红)为有效推动增城区“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顺利开展,促进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