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从我做起
让慈善惠及大众、人人参与——广州打造“慈善之城”又添新动作。日前,广州市人民政府所印发的《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通过培育更多慈善主体以及鼓励商场、图书馆等设置慈善空间,推动广州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广州打造“慈善之城”的经验证明,市场和社会力量灵活而敏锐,不仅能为慈善事业提供开放性的资源,而且能促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广州自提出“人人慈善为人人”以来,推出“羊城慈善为民”行动系列,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视为慈善工作的重点。尤其在近三年,“慈善为民”理念在广州已深入人心。
在公众参与意识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广州一方面要继续培育主体、激发活力,另一方面则要健全机制、加强多方协同,以实现多元慈善主体“1+1>2”的效果。首先,要提升治理水平。对多元慈善主体来说,完善的治理结构和良好的运作机制是提升公信力和服务能力的根本保障。《行动方案》提出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倡导募用分离,支持款物募集能力强的慈善组织和有服务专长的组织开展合作,为慈善组织加强治理提供了遵循。
其次,要增进信息共享。慈善需求是持续而动态演进的。慈善资源只有精准抵达差异化的受助群体,方能实现自身价值。所以,要做到“精准”,就必须为多元慈善主体消除“信息盲区”,建立开放而包容的多元协同机制。解决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增进信息共享。这既能提高慈善事业的透明度,又能避免资源错配带来的供给失衡。接下来,广州将推广使用全省慈善信息统一管理平台,推动社会救助信息和慈善信息共享,更高效地满足各个主体对慈善的广泛需求。
再次,要创新慈善载体。当慈善成为社会生活连接器,人们才能更充分地分享慈善发展的成果。近年来,广州实施“慈善+”战略,让“慈善+互联网”“慈善+运动”“慈善+民俗”等活动走进百姓日常生活。《行动方案》鼓励城乡社区建立慈善互助会或设立社区基金,支持大型商业广场、图书馆、连锁门店、游客中心设置慈善空间,目的便是为了积极创新慈善载体,形成“人人可慈善、人人能慈善”的良好氛围。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当慈善事业能集众人之智、合众人之力,“慈善之城”必然更有态度、更有温度。
(广州日报评论员杨博)
新闻推荐
手术室内,梁安靖对着出氧口吸氧院方供图羊城晚报讯记者张华,通讯员刘昕晨、黄睿、袁宇红报道:8月4日下午,当护士将手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