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记者/杨逸实习生/孙羽嘉通讯员/薛燕)中秋将至,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迎来“百花争艳”。日前,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的“新中国雅集《百花齐放》及其作者画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1号展厅举行。展览将持续至9月24日。
此次展览中,创作于1956年的花鸟画巨作《百花齐放》首度亮相羊城。《百花齐放》悬挂在展厅显眼位置,宽402厘米,高173厘米,严谨的花鸟造型与写意手法相结合,细节与局部统一在主题之下,画面恢宏而有气势。
《百花齐放》的创作过程堪称“新中国的雅集”。26位合作者中,每一个名字都在中南地区画坛熠熠生辉:其中有来自岭南的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亦有武汉的花鸟画家张振铎、王霞宙、张肇铭、汤文选等。本次展览也根据《百花齐放》的作者名单,汇集广美相关作品和文献资料进行展出。
“雅集是中国文人诗、书、画结合即兴创作智慧的综合体现。26位画家在60多年前就能合力完成如此精湛的作品,成为中南美专实力的最好说明。”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认为,集体创作如何既发挥集体力量,又不埋没个人才华,《百花齐放》至今依然带来启迪。
在画作全部完成后,《百花齐放》又专程送往北京请郭沫若题字。“当年,父亲参与题字的花鸟画,还有齐白石、何香凝等14位画家创作的《和平颂》。在我看来,《百花齐放》和《和平颂》堪称"双绝"。”郭沫若女儿郭平英回忆道,“26位艺术家合作,画面草木葱茏、繁花似锦、天衣无缝,可以想见他们那种创作情绪是多么的融洽。”
《百花齐放》也反映着中南美专与广州美院的变迁。1958年,作品完成后不久,中南美专主体便从武汉南迁至广州,并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创作者随之分散在南北两座城市,一段集体回忆也渐渐被遗忘在时代浪潮之中。
直到20世纪末,《百花齐放》才被香港爱国实业家梁亮胜发现。作品的发现过程也有一段传奇故事。1994年,有人从废品收购站的旧报纸里发现了这幅作品,并转呈梁亮胜。
“我们在地毯上拼了半天,眼前竟是如此气势磅礴的一幅花鸟画!”据梁亮胜回忆,尽管当年对作品的身世尚未确定,但内心仍禁不住对它的喜爱。奇妙的缘分让这幅“共和国雅集”得以妥善保护。1999年5月,梁亮胜专程派人携画到北京,邀请作为参与者之一的画家汤文选补题了200多字的说明,作为跋语重新装裱。李劲堃表示,《百花齐放》的面世,将为广州美术学院等中南地区美术教育的历史研究,开拓新的探索空间。
新闻推荐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经典的补益方之一,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等问题。当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