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庆坊非遗街区入驻10个品牌。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摄
■非遗蛋雕作品。新快报记者 林钢威/摄
■非遗榄雕作品。新快报记者 林钢威/摄
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从酝酿、筹备到开市,历时约1年。自2019年10月启动以来,广州市文旅局确立了“多方合作共建”的模式,在前期对全市非遗代表性项目企业进行了摸底调查,在充分尊重传承人意愿的前提下,最终确定了广彩、广绣、珐琅、骨雕、榄雕、醒狮、饼印、箫笛、古琴等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市场运营能力的10个进驻项目,建立10间集展示、展销、体验、传承、交流、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非遗大师工作室。
此举引人关注,永庆坊非遗街区现状如何?能否让更多非遗项目入街?除了现场走访外,新快报记者采访了非遗大师、专家和粉丝等,他们各抒己见,积极建言。
记者
走访
聚集十家非遗工作室
有的工作室标志牌不醒目
8月底,广州第一条非遗街区落户永庆坊,成为展现岭南文化的亮丽窗口。非遗街区毗邻粤剧博物馆,在永庆坊西关骑楼间便可看到矗立着一座刻着“广州非遗街区”的牌坊。往牌坊内走去,广彩(2间)、广绣、珐琅、骨雕、榄雕、醒狮、饼印、箫笛、古琴等10个非遗大师工作室散落在蜿蜒的小巷中。
2020年9月11日中午时分,因为非节假日,永庆坊非遗区人流并不多,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沿街的醒狮工作室的客流量较多,其他位于内巷的工作室仅有零零散散游客进店购买和欣赏非遗工艺品。
记者看到,街巷内的大多建筑外部有瓷砖、粉刷,搭配岭南风格的设计,不失老西关的原汁原味。其中醒狮非遗生活馆等坐落在粤剧艺术博物馆旁,位置较为显眼。但饼印、广绣、榄雕等工作室位置位于非遗街区内部,有的还需要转入旁边的巷子,标志牌较小,游客需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同时,街巷内仍有一些民房和工作室还在维修中,一些杂物也堆放在建筑物旁,还有电动车、自行车和座椅被放置在街巷中。此外,街区内也有楼栋整体建筑外立面装饰不太统一,如由外进入古琴等工作室的巷子,就有楼栋一楼为红砖墙装饰,二楼就为建筑本来的白砖墙。这些不仅比较影响非遗街区整体的整洁度,也与街区整体的风格格格不入。
据介绍,作为广州首条具有文商旅合一功能,对内创作交流、对外展示销售的非遗街区,在过去,大部分传承人工作室分散在城市角落,面积和规模都很有限;而景区、商场、机场铺租人工贵,非遗传承人承担不起。“工作室进驻永庆坊不仅为非遗大师提供一个交流传播的平台,也为市民游客提供一个能较长时间停留、观赏、娱乐的区域,既是强强联合,也是互补短板。”荔湾区文广旅体局副局长严洪芳介绍道。
大师
说话
希望不只是旅游“打卡点”
更是感受“非遗”的生活街区
在永庆坊非遗区,“岭南箫笛文化艺术空间”是最大的一间,有1000多平方米,3层,至少有四个可以活动的场室,每间可容纳30~50人不等,这样面积的空间很适合中小型的文化活动。掌门郭大强是箫笛制作大师,四代绝技,发扬光大,产品以高端订制受到业界的青睐,销路不错。而培训是它另一个板块,学生不少,他们的经济水平和消费力较强。另外还有策划和运作艺术活动。
赵家狮传承人赵伟斌介绍道,除了展览区和文创区,赵家狮非遗馆内还有科技醒狮和非遗直播区等。比如萌萌哒的醒狮机器人,市民可以戴上机械臂,操纵它打鼓。“大家打鼓时我们会告诉他们节奏和力度不对的地方,他们就可以亲身体验到醒狮鼓的打法。”另外,科技醒狮还有AR醒狮和3D打印醒狮等等。
广彩省级传承人翟惠玲和市级传承人周承杰师徒的店铺,除了传统广彩艺术画、花瓶等,还有不少文创产品。周承杰表示,之所以入选非遗区,是因为师傅的人物画在业界很出色,他自己在复原广彩盛期技法也作了有效的探索。
广辉彩瓷的谭广辉大师对目前的状态挺满意:“这些有五羊石像、永庆坊图像的茶具茶杯最好销,还有这款抗疫纪念杯,做了200套,现在快清货了。今天有个大机构来订了一批,希望是钟南山的画像。”
隔壁的广州珐琅大师杨志峰,对店里的文创饰品受到热捧也满心欢喜,“这是我儿子做的,我偏向传统,他力求创新,这些饰品现代装饰感强,所以特别受到年轻人欢迎。”
榄雕传承人曾宪鹏告诉记者,目前店里出售的中秋礼盒,就是由非遗广州榄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曾昭鸿与小凤饼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薛锐明共同打造,将两种非遗文化进行跨界、融合创新。
广绣传承人李敏表示,如今在非遗街区开设工作室,和以前“教学养精品”比,多了让更多人沟通了解广绣的渠道,让传承人能结合顾客、游客、市场需求去创作,吸取更多的时尚元素。
饼印大师余兆基也有遗憾:自己工作室所处的位置比较偏,靠近路边也没有特别明显的标志和灯牌,容易让人找不到,希望能有更加显眼的标志引导市民和游客进来。
古琴大师谢东笑认为,广州非遗街区让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了“亲民”的展示平台。街坊(原住民)的存在和有意无意地“参与”,也使得非遗文化的传承更加“鲜活”。谢东笑说,希望这个街区不只是旅游“打卡”点、展示型街区,更应该是民众可以切实感受、体验传统“非遗文化”的生活街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象牙雕刻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明辉认为,“作为首批非遗工作室,将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项目、大师传承人投入这片区域,要努力做好,让大家知道成功在哪里、失败在哪里、哪里需要改进,期待能够建立出一个模板向全市、全省、全国推广出去。”
专家建议
非遗街区应吸纳更多非遗种类和品牌
非遗街区文商旅于一体,十大品牌赫赫有名,实至名归。但这对于一个“街区”而言,实在是僧多粥少,体量太小。有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非遗大师认为,非遗街区应成为广州非遗集聚区,荟萃更多非遗项目和非遗人,所以他觉得一些较大的空间,比如有上千平方米的房子,不应只给一个非遗项目,应分隔成更多的店铺,或办成非遗市集,容纳更多的非遗种类和品牌,否则有欠公平。
如何让更多的非遗项目受惠?呈现更公平、更公开的市场化势态呢?有专家认为,永庆坊应腾出更多空间,引入其他非遗项目,哪怕是移动式、短期化的,都有助于非遗在街区孵化和加速。
永庆坊非遗仅有九类十间店十位非遗大师,成为这里的“店主”,可谓僧多粥少,成为稀罕物。而现在,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已达208名,还有省级、区级非遗传承人……还有哪些非遗项目可以入列呢?
永庆坊和恩宁路一带,是广州的粤剧艺术发源地,当年有不少粤剧大老倌都在此择地而居,所以原来八和会馆和现在的粤剧艺术博物馆都坐落于此。
“荔湾区西关是粤剧粤曲的文化原乡,永庆坊和恩宁路应大力发扬光大粤剧艺术。”广府文化研究学者梁凤莲表示。
一位资深的粤剧工作者也表示:“回到西关就有回家的感觉。”所以,打造粤剧文化圈,可以成为永庆坊非遗文化的重点。
■统筹:新快报记者邓毅富■采写:新快报记者邓毅富肖韵蕙林钢威实习生吴昊天
新闻推荐
广州以金融支持大湾区建设“任务书”正式发布 66条金融措施聚焦六大方面
《方案》全文在这里南方日报讯(记者/吴雨伦宾红霞黎华联陈颖)广州以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施工图”和“任务书”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