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新闻 惠城新闻 惠阳新闻 博罗新闻 龙门新闻 惠东新闻
新岭南 > 广东 > 惠州 > 惠城新闻 > 正文

传统文化蕴风姿 一校一品显内涵 惠城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走进日常课堂

来源:惠州日报 2017-02-27 09:55   http://www.kcqsx.com/


书法进校园活动中,学生认真写毛笔字。

书法进校园活动中,学生认真写毛笔字。

主题活动让传统文化教育入脑入心。

主题活动让传统文化教育入脑入心。

形式新颖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形式新颖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一档《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节目,像一股清流,以文化气韵唤起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崇。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将这种尊崇提升到了另一个层面: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民心所向、国之重策。《意见》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事实上,围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直是惠城区教育局近几年工作的重点,并卓有成效。日前,记者深入惠城区教学一线,见微知著,探究该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做法。

环境育人一墙一树含深意

镜头:走进第十小学校园,一大一小两棵“孝亲树”相依相托,寓意母子情深。树下“孝悌石”,寓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与不远处舞台上的传统文化主题浮雕相得益彰。走进教学区,“勤谨”“敬贤”“知礼”成为各栋教学楼的楼梯名。走廊和墙壁上,数不清的国学经典片段、名句和圣贤故事,组成了传统文化教育走廊的全貌。

据悉,在过去几年中,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系列内容,惠城区各中小学校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十分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及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凡魅力。

走访中记者发现,许多学校对传统文化校园的建设,充分体现了“物尽其用,雕琢细节”的特点,力图让校园的每面墙壁会说话,赋予每棵绿树以更深远的含义。如在河南岸中学,桃李园推崇尊师重教,荷花园宣扬廉洁文化;在大湖学校,以建校时植下的两棵木棉树为主,巧妙地打造成了一个成长园。

在这些雕琢中,学校准确把握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宣传内容从浅显的语句,到可爱的卡通造型,从学生简短的感悟体会,到稚嫩的简笔画,无不渗透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如今,以环境营造为抓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生根开花的做法,在惠城区成为普遍现象。如第一小学、第十一小学、第十一小学金榜分校、第四小学、惠南学校、铁路学校和文星小学等,都在校园设置了传统文化教育走廊,立体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课程建设一书一课晓古今

镜头:优美的西湖风光,几个快乐玩耍的孩童,这样一幅由学校老师设计并手绘的漫画,成为第一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古诗文风韵》的封面。这套共计6册的校本教材,由该校老师自己编写成册,每周开设一节课。

近几年,惠城区教育局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为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渗透,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在积极倡导将传统文化课纳入课程体系的同时,还鼓励各校结合本校实际和本土文化,推进校本教材的编印使用,并计划研究出版一套惠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方教材。

在这种良好氛围下,目前全区已有20多所学校自行编印了不同主题的传统文化校本教材,特别是第二小学、第十小学、水口中心小学、文星小学和麦地小学等学校,还将传统文化课纳入课表,立足课堂,对学生开展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一些学校坚持利用身边的历史资源和传统文化为学校教育服务,开发惠州文史的校本课程,赢得了社会高度赞誉。如第四小学利用学校靠近江逢辰故居的地理优势,编印了《走进惠城走近江逢辰》的校本教材,并深挖桥东文化,编纂《走进惠城 走近桥东文化》的校本教材;演达中学大力弘扬中草药文化;小金口中学结合区域“麒麟舞”的文化沉淀,大力推行“麒麟文化”;第十一小学金榜分校、第二小学建设校史文化馆等。

有校本典籍,还需咏诵入心。惠城区教育局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灌输,先后多次下发开展诵读活动的文件,分级布置了经典诵读的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晨读时间,饱览古今传统经典,理解内容深邃含义,注重理论实践结合,阐述表达现实意义。

从“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到“囊莹映雪”“悬梁刺股”,再到“精忠报国”,以“孝”为基础,以“勤”为保证,以“仁”为根本,以“忠”为追求,经典诵读使学生从对传统经典的好奇,到对内容的初步理解,到彼此间的相互传诵,实现了人的“立德”目标。

活动延展一节一赛扬美德

镜头:记者到文星小学的时候,已是放学时间。学校里还有三三两两的孩子嬉戏,或坐在台阶上看书。看到有人走来,立刻起身,毕恭毕敬地鞠躬行礼,颇让人感动与新奇。

从2008年9月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来,文星小学的学生在课程改革中,在环境营造中,已慢慢练就出了一种独特的“文星气质”:知礼让,崇德善。

一番走访了解,记者尤其对学校开展的各色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印象深刻。平日里,“每周一字”“每日一善”以及每学期的祭孔活动,已是学校的例牌。更让人欣喜的是,在“洋节”泛滥的当下,该校深挖中华民族传统佳节的内涵,端午挂艾草、元宵包汤圆,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传统佳节中,凝聚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

文星小学的做法,是惠城区教育局以活动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据悉,早在几年前,惠城区中小学就结合该区下发的《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以经典诵读、主题活动和主题班队会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通过民间礼仪、民俗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树立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此外,由惠城区教育局主导的诵读、书法等各类主题赛事活动的举办,既是对各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检验,又是对后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路的深化。

在多年的努力下,惠城区各中小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态势:第十一小学线描画;第十五小学葫芦丝、口琴等进入课堂;第二小学书法、跳绳教育成特色;第四小学剪纸民间艺术进课堂;惠南学校京剧进校园……

“目前,我区各校在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上大都已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初显"一校一品"甚至"一校多品"的成效。”惠城区教育局德育办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局还在去年底专门印发了《惠城区中小学深入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实施方案》,计划开展“传承美德”“国学经典学习诵读”“主题实践”“争优创先”等系列活动,“目的是为探索出一条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从而完成"行更知"的德育教育途径,培养出"德智体美心"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英才。”

文/图 本报记者卢振侠 通讯员陈玮

新闻推荐

农历二月二,龙丰沙下鼓乐喧天

二月二,沙下村村民在举行祈福活动。伯公,是惠州人对土地神的称谓,伯公有一个生辰日:农历二月初二。农历二月初二,也称为“伯公...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传统文化蕴风姿 一校一品显内涵 惠城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走进日常课堂)


 
频道推荐
  • 狂风暴雨一歇脚他们马上来清场
  • 深圳偷手机惠阳被擒获
  • 派出所有群“临时奶爸” 背后故事
  • 小牛犊掉进坑忙坏了一群人
  • 惠南科技园雄心越来越大 打造全链条孵化新模式高标准建设园区第二个国家级孵化器
  • 
    图文看点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推荐阅读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 企石为老旧厂房“体检” 将“电老虎...
    
    热点排行
    4月18日 早间新闻 达芙妮继续亏损:关店千余家 转型电商遭资 北京春季求职期平均月薪10970元 过半职位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余杨:特种设备的安全守卫者 樟木头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加大对火灾隐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安全 大朗检查水库排站防汛防涝准备工作 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