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曼) [man33],音同颟。
捎脚,北京叫“捎带脚儿”,惠州话叫“挽车边”。“挽车边”又指捎带、附带(办事)。如:呢次挽车边,托你买本书。
挽,古汉语词。本义是拉,牵引。《小尔雅·广诂》:“挽,引也。”《玉篇·手部》:“挽,引也。”曹植《名都篇》:“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又引申出扭转,挽回,向上卷(衣服)等义,沿用至今。
惠话“挽”有何不同呢?一是没有部分引申义,如挎,弯手钩住,向上卷等;在承继下来的词义中,大都使用单音词,体现了古汉语的特点。如~正 (挽使之正)/硑得~(没扶手或没救)/~无转(拉不回或挽回不了)/~返几多算几多(挽回多少算多少)。二是引申出新义,主要是:①拉引,攀登:~落树縑/~住擒上去(拉住攀登上去)。②扶,搭:~手(扶手,把手)/硑~手腪地方/~肩头。③扳,扣:~枪/~鸡(扣板机)。上述“挽车边”的“挽”应义为“搭”。
上述义部分可在文献中找到相似的身影。如,清·黄六鸿《福惠全书·教养·生童课试》:“有司为诸生会课,一以兴奖文教,一以挽正士风。”其中的“挽正”与惠话一致,而现代汉语已罕见了。又如,北魏·杨 玄之《洛阳伽蓝记·闻义里》:“从钵卢勒国向乌场国,铁锁为桥,悬虚为渡,下不见底,旁无挽捉,倏忽之间,投躯万仞,是以行者望风谢路耳。”其中的“挽捉”,就是惠话的“挽手”,又说“捉手”。
从词义看,惠话[man33]应写作“挽”无疑。但是,“挽”今音wǎn,怎会变读成[man33]呢?挽,《广韵》无远切,明母阮韵合口三等上声山摄。明母在惠话中全部读m,阮韵合口三等上声山摄应为an213,为何声调从上声变惠话的阴平呢?原来,“挽”读[man213]是中古音,同“晚”“车免”一样;而上古音为明元切,其拟音正与[man33]一致。也就是说,惠话读音保留的是上古音。
广州方言亦有音义相同惠话的这个词,但有的词书却写作“曼”。曼,《集韵·元韵》模元切,释义“引也”。从音义看,“曼”与“挽”一致,可通用。只不过,“曼”未见书证。 祝基棠
新闻推荐
田园变身农业公园 美了村庄富了村民 惠州用绿色谱写美丽乡村篇章
张宋在四季绿农业公园效果图前介绍发展情况。《东江时报》记者张艺明摄东江时报讯记者刘建威通讯员骆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